首页 百科知识 “土地经济”模式的尽头与南海发展的新机缘

“土地经济”模式的尽头与南海发展的新机缘

时间:2023-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土地经济”模式的尽头与南海发展的新机缘近年来,建立在土地租赁基础上的南海经济在激烈的市场大潮中遇到了种种阻力和问题,南海区也根据本区实际探索和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方面的新举措,南海经济发展在面临着新挑战的同时,也出现了新机缘。而目前,传统的“地租经济”却一步步制约着珠三角经济的发展。

四、“土地经济”模式的尽头与南海发展的新机缘

近年来,建立在土地租赁基础上的南海经济在激烈的市场大潮中遇到了种种阻力和问题,南海区也根据本区实际探索和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方面的新举措,南海经济发展在面临着新挑战的同时,也出现了新机缘。

(一)“地租经济”:经济腾飞的制约性因素

南海区的经济是在“地租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在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南海区传统的“地租经济”面临着种种困境,越来越多的制约性因素浮出水面,开始制约南海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

1.资本化困境

20世纪90年代,南海探索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模式,“五个轮子一起转”,村、组等经济主体在集体土地上租地办企业,促进了南海的快速工业化,村民则凭股权分享土地非农化的增值收益。而目前,传统的“地租经济”却一步步制约着珠三角经济的发展。在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前提下,在村集体资产产生的利润中,村民的股份分红被首先考虑到,大量的土地租金没有用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资本拉动,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不够,进而阻碍了整个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

2010年村社(组)两级可支配收入46.44亿元,同比增长7.33%。其中,经联社级17.14亿元,同比增长6.20%;经济社级29.30亿元,同比增长8.00%。全区村社(组)两级股份分红总额为20.80亿元,同比增长13.97%。[28]

南海区每年的地租收入达几十亿元,但当这笔钱分散到几十万农户手里后,它转化为金融资本的可能性很小,导致内生型经济结构升级的难度很大。

2.高效化困境

高效化困境主要是指现有的建立在最初“土地经济”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使在此产业结构之下的南海经济面临效益低下的局面。

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一是外延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南海区虽然产业规模较大,但总体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不显著,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低。随着资源、环境和市场压力日益增大,现有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二是产业结构不均衡。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时期,该区第三产业的比重比较低,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远远滞后于不断扩大的工业发展需求,零售商贸、餐饮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滞后于不断提高的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服务业整体辐射能力与城市区位优势不相符、与城市经济活力不相称。

其次是产业竞争力不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该区的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缺乏,现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方面应用较少。二是产业投资持续低迷。南海区的制造业投资增速连年走低,表明增资扩产和挖潜改造投资不足,这将削弱未来产业发展潜力。三是装备优势逐步弱化。南海区的企业初始优势路径依赖明显,装备更新、技术改造动力不足,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所占比重不高。四是企业品牌和渠道建设有待加强。大部分企业品牌经营理念不突出,部分优势制造行业对渠道控制力较弱,这也进一步影响到该行业的经济效益。

3.可持续困境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资源已经被开发出来,尤其是像土地、矿产之类的不可再生资源显得尤为珍贵。一个地区的经济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其开发利用达到环保和可持续的要求。而南海区原有的经济体制却或多或少地存在有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被利用,就很难重复利用,并且,对于土地最初的不合理的大规模利用容易导致后来的“积重难返”困局。土地资源的利用多属于大型的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即便有不合理之处,也难以挽回和修复。二是原有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环保型产业比重不够大,某些产业达不到环保要求,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局面使得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令人担忧。

(二)“植产兴业”:南海经济发展的新探索

基于以上经济发展困境,南海区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新时期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1.植产兴业,产业转型

第一,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南海首先在整合东、中、西三大片区的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南海经济开发区、广东金融高新区的发展空间,全力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争取“新三板”试点落户。其次加强产业链系统的整合,完善全区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综合试验区建设,把南海率先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

第二,建设新型产业载体。南海高度重视产业载体的建设。在具体推行过程中,注重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公有资产的资本优势,适度超前建设一批主题产业载体。同时注重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产业载体建设。

第三,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健全区镇联动的投融资体系、发挥风险投资的乘数效应、大力实施“选种育苗”计划的基础上,南海进一步推动金融、科技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力促一批高科技、高成长性产业加速成长。重点培育新型显示、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微机电、智能装备、航空制造、高端电子信息等产业,将一环东线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力图在“十二五”期末,实现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翻两番,超过1000亿元。

第四,振兴传统优势产业。鼓励民企通过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或组成企业联合体,在南海设立产业总部和研发中心,打造南海民企航母。以“四化融合”为契机,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壮大资本市场“南海板块”。

第五,专业化招商和精细化服务相结合。南海进一步转变招商理念,调整招商策略,园区招商与载体招商并重,在坚持“搬大树”的同时,加大对大型央企、“高精尖”中小企业的招商力度,进一步优化各级招商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保持旺盛的招商斗志和激情。同时,南海还准备成立专门的企业服务队伍,对重点企业进行“保姆式”、精细化服务,丰富“高效南海”内涵。

南海区贯彻产业转型的政策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佛山市整体的产业优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十一五”期间,佛山市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明显,2010年实现万元GDP能耗0.65吨标准煤,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企业脱硫、使用清洁能源和“上大压小”工程有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水和大气环境整治大力推进,2010年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汾江河基本完成综合整治,2009年在时隔26年后再次举办龙舟赛。“三年促变 绿地佛山”任务基本完成,佛山一环绿化提升工程任务全面完成,区域内省级绿道全线贯通。[29]

2.城乡统筹,生态主导

城乡统筹,其要义是既要实现经济一体化,又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村民变居民,不是简单的身份变化,而是让他们的生活不再只依附于土地,从以往依靠不稳定的土地分红式保障转向“持股进城”并且分享稳定的城乡统筹社会保障,进而在城市中工作就业。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该地区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为地区经济的高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10年7月19日,佛山市委常委邓伟根就任南海区区委书记。在随后100天的时间里,他对南海区所有村(224个村)进行了密集调研,形成了农村改革“六个转变”的思路。

(1)探索农村体制由政经混合型体制向突出核心、“政经分离”型体制转变。以引导农村基层组织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明确自治组织的基本职能,将经济组织从“三混合”型体制中分离出来,使自治组织职能全面发挥,经济组织逐步市场化,实现城乡社会组织形态一体化。

(2)探索社会管理从农村管理型向城市社区型转变。引导农村从原来的多头管理向城市社区管理过渡,实现城乡市政、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逐步形成城市管理的新格局。

(3)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从享盈不负亏、集体分红型向自主经营、盈亏共担的风险经营型转变。固化股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将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为“自主经营、盈利共享、风险共担、按股分红”的股份制企业。

(4)探索村民社会服务从无偿福利型向有偿分担城市管理型转变。引导农村从集体包揽的社会公共服务转向由享受服务的居民共同承担公共服务费用,充分体现农村自治功能。

(5)探索农村居民住宅从传统单家独户型向现代社区公寓型转变。引导农村居民严格遵守区政府停止农村单家独户住宅建设的有关规定,运用宅基地换房等置换方式,加快社区公寓建设,引导农村居民上楼居住,切实解决农村宅基地不足和新增人口居住的问题,加快农村城市化。

(6)探索农村居民的福利保障,从不稳定的分红式保障向城乡统筹式的稳定的社会保障转变。[30]

在城乡统筹的基础上,南海区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定位,深入实施“中枢两翼,核心带动”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东、中、西三大片区的主导功能。东翼作为广佛同城的典范,拟提前应对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以“一区多园”的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广佛现代金融商贸新城。中部作为南海的地理中心、佛山西站所在地,拟加快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和交通组织,合理配置区级公共服务资源,致力于打造产业、城市与生态高度融合的中部新城,成为交通和公共服务的“双中枢”。西翼作为生态文化旅游聚集区,拟遵循“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着力提升环境支撑和休闲服务功能,建成全国全省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

同时,进一步强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全力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南海模式,继续推进“绿色美丽家园”计划,实现从节能减排治污时代向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的跨越式发展。南海持续推进生态绿道、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加大水环境再造力度,提升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促进区域整体增值。在具体城建规划上,强化东、中、西三大片区城市核心湖及中轴线建设,东翼以千灯湖和虫雷岗公园为核心构筑城市新中轴线,实施北拓、东进、南延战略;中部高标准规划建设博爱湖,围绕博爱湖勾勒城市新轴线,突出自然生态景观;西翼以规划中的锦湖为核心,以樵山大道为城市新轴线,与万亩桑基鱼塘交相辉映,彰显岭南水乡的秀美特色,重塑西樵山作为岭南名山的新形象。

3.资源整合,规模效应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和整合。一是规范农村股权流转。农村股权固化后,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努力建立健全农村股权管理中心组织机构,严格规范农村股权流转,终止新增人员以无偿配股或出资购股的形式取得农村股权,禁止取消死亡股东的原有股权。“固化到户”的股权实行永久不变,股权允许继承、赠与,不能转让、抵押、抽资退股,建立健全农村股权流转新机制及股权分配新制度。二是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市场化。鼓励、支持、引导经济实力强、集体经济组织分配较高的村组,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评估、拍卖,公平合理地处理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照“有投资、有股份”的原则,自愿出资购买农村集体资产的收益权,新组建的股份经济实体按照股东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负盈亏、风险共担的新型模式发展;鼓励、支持、引导无土地资源的“城中村”、“园中村”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村集体资产进行评估、拍卖,公平合理地处理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让村民“持币进城”,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市场化。三是坚持宜居城乡建设,着力探索农村居民从传统单家独户型向现代社区公寓型转变,对宅基地换房或房换宅基地的农村新社区在制定人口容量、建筑特色、建筑控制高度、建筑形式等规划指引时,适度提高容积率,防止新的资源浪费,逐步实现农村土地集约、节约。

其次是人才资源的整合。南海区实施“育才引智”策略,加快构筑人才集聚高地。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育才引智摆到与招商引资同等重要的位置,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提升产业。一是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实施人才集聚计划,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创业平台,创新人才政策,吸纳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专业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引导金融机构、私募基金、民营企业加强与科技创新人才的合作,开启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的资本之门;要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大“政产学研资介”融合力度,把南海打造成珠三角的“创业天堂”。二是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整合狮山大学城和仙溪水库周边的科教资源,完善南海技工学校新校区软硬件建设,全力打造珠三角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鼓励和引导企业与职培院校、机构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育合作,形成“政府、企业、院校”三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三是推进人才安居工程。适度建设一批专家公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安居之所;在重大产业基地配套建设一批人才公寓,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周期性住处;同时,把紧缺型产业人才纳入当地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让产业人才安居乐业。

4.文化注入,凸显特色

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灵魂和活力所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地区经济长足进步的潜在保障与不竭动力。南海区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大力实施“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争创全省文化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文化人才集聚工程和区域形象塑造工程为载体,通过文化引领城市发展,加快带动城市、环境、产业、社会乃至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首先,南海区制定了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如《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5年》、《佛山市南海区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试行办法实施细则》、《关于促进南海区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佛山市南海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奖励资金实施细则》、《佛山市南海区历史传统文化保护扶持资金实施细则》、《佛山市南海区文艺创作、艺术精品展演及群众文艺社团(队)扶持资金实施细则》和《佛山市南海区文化人才扶持专项资金实施细则》等文件。这一系列的文化政策条文为该区日后的文化产业发展与振兴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其次,南海区推行了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具体举措。一是以文化提升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大力推进西樵锦湖片区、平洲玉器街、中凯文化商务园等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西部片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让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西翼的支柱性产业;搭建文化产权交易和投融资平台,探索文化与资本市场对接新机制。二是以文化提升社会文明。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市场化和社会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大力弘扬醒狮、龙舟、武术、粤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构建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培养健康文明、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三是以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加大城市营销力度,围绕“狮舞岭南·龙腾南海”主题,打造“潮涌灯湖”广佛都市文化高地、“文翰樵山”岭南旅游文化高地、“动感狮城”现代产业文化高地“三张区域名片”,提升区域文化形象;实施名人名家工程,用心用力做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城市公共建筑要注重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彰显地方特色;深入挖掘南海历史文化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南海会馆,打造岭南文化新标杆;弘扬侨乡文化,凝聚和团结海内外乡贤,让南海精神传扬四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