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工+义工”的“三个一”与“七化”目标
南海区政府在推进“社工+义工”联动机制时,提出了明确的“三个一”与“七化”目标,并作为“两工联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为导向的基础上,南海区将着力实现“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工队伍,建立一支多层次、广覆盖的义工队伍,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服务机制”的“三个一”目标。到2015年,全南海区公众对社工、义工服务的知晓率达到98%,全区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注册义工总数不少于30万人,社工、义工比低于1∶150;实现“社工、义工服务经常化储备、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推进、项目化配置、信息化支撑、社会化运作”的“七化”目标。[8]
(一)“社工+义工”的“三个一”目标
为了实现“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工队伍,建立一支多层次、广覆盖的义工队伍,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服务机制”的“三个一”目标,南海区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社工和义工的培养,并取得了良好成绩。
1.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工队伍
为了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工队伍,南海区通过多途径培育、多方式挖掘,注重从各个行业、领域培育发展社工人才队伍。首先,注重从现有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服务者中培育社会工作人才。其次,注重从有社会管理职能的基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培育社工人才。再次,注重从回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中培育社工人才。接下来,注重从农村(社区)党员、干部、经济能人中培育社工人才。最后,注重从法律、公用事业单位等部门培育社工人才。通过多途径培育发展,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工人才队伍。
2.建立一支多层次、广覆盖的义工队伍
南海区根据区、镇、村三级管理架构,建立起了三个层次的义工服务队伍:一是区属专业义工服务队,主要由来自区直各部门、机构、企业的义工组成,深入社区进行专业性服务。二是镇(街道)义工服务队,即各镇(街道)义工联直属总队,参与和推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三是村(居)义工服务队,即由各村(居)群众组成的各种义工队伍,立足本区域提供多样化服务。同时,再根据社会大众的需求,调动区、镇、村三级的义工服务队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法律咨询、IT服务、电器维修、青少年教育、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空巢老人服务等多个领域成立义工服务队,建立起“大服务网络”,打造起一个多层次、广领域的义工人才储备库。
2010年,区义工联积极实行了义工讲师培植计划、义工服务项目招投标以及打造了10分钟社区义工服务圈三大品牌,加快了机制体系的完善,推动了志愿服务的长足发展。第一是推行义工讲师培植计划。该计划由区义工联于2010年正式推行,它针对讲师资源难以满足培训需求缺口的现状,对义工讲师进行专门培养。通过在义工骨干群体中招募种子义工讲师,并由香港专业培训机构培训,从个人领袖技能的塑造、团队的带动技巧到义工绩效的评估等,对义工讲师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理论培养。第二是开展义工服务项目招投标。该项目招投标由区义工联负责拟定招标意向,收集、评审投标项目,并对成功录取者进行资助建设、服务监督及成效评估,为各个贴近社群需求的服务项目提供急需的经费支持。据统计,2010年区义工联就收到辖下义工(基层)组织递交的标书44份,涵盖村(社)发展、扶弱助困、成长辅导及环境保护等服务领域,经过团区委初审、专家顾问团队复审,有21份项目申请中标,下拨资助资金约160000元。第三是试点推行10分钟社区义工服务圈。将义工服务项目体系建设与“六好”文明社区及文化社区建设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划拨项目资助资金、配备专业指导社工、引进专业服务队伍等方式,重点扶持原有的爱心社区,并率先在桂城、大沥、九江、里水等镇(街道)试点推行10分钟义工服务圈。[9]
3.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服务机制
南海区按照党中央尽快构建“党政统筹、社团管理、公民参与、社会支持”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要求,鼓励全区形成广泛多样的支持网络。要使民众乐于参加义工服务,关键是需要更多的社会倡导与推动,要适应人民群众生活发展的需要,尽快建立灵活多样、持续有效的义工服务机制,要尽量减少“运动式”、“形式化”的服务活动,针对群众的实际需要,建立专业化、有实效的义工服务项目,为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促进人民生活而打造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同时,南海区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现有工作基础和服务需求,推出社区建设、社会福利与救助、青少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矫正、监所管理、禁毒、残障康复、人口计生、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服务项目,逐渐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二)“社工+义工”的“七化”目标
根据南海区政府的统筹规划,到2015年,全南海区公众对社工、义工服务的知晓率要达到98%,全区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注册义工总数不少于30万人,社工、义工比低于1∶150;实现社工、义工服务经常化储备、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推进、项目化配置、信息化支撑、社会化运作(此处主要对后面“六化”进行说明)。
1.规范化管理:分级成立领导小组,确立“两工联动”管理体系
首先,成立区加强社会建设推进“两工联动”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由区委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由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担任,成员由各镇(街道)社工机构、义工组织负责人组成,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委社会工作部。通过建立区委、区政府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管理体制,协调委员会来负责社工、义工联动工作的总体规划、指导和协调。其次,制定相关政策,实施绩效考核评估工作。再次,成立镇(街道)联动工作实施小组。各镇(街道)社会工作主管部门、团组织、义工组织成立本镇(街道)社工、义工联动工作实施小组,结合辖区实际,负责联动工作的具体实施。最后,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区、镇两级牵头部门分别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相关公益性社会组织和义工组织参加,共同统筹协调社工、义工联动工作,研究解决联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常态化服务:社工、义工服务落地生根
南海区的社工和义工团队经过两年的磨合与相互适应,双方已经找到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与此同时,一方面,拥有知识、才华但缺乏社会锻炼机会的大学生义工们找到了参加社会实践的平台,这无疑大大提升他们毕业后步入社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拥有大量居民,但缺乏社会服务人员的社区也找到了服务的提供者。南海区不仅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来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更密切与高校合作,促使“两工联动”服务常态化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作为保障。2010年10月16日,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区学院与盐步直街社区签订合作备忘录,直街社区成为该学院的实践基地,双方合办的南海区首个社区学院已经挂牌成立,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3.品牌化推进:把握社会趋势,创造服务品牌
南海区在发展“两工联动”机制时,结合实际,注重特色,在活动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并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着力培育具有南海区特色的各类社工、义工服务品牌项目。如针对弱势群体长期开展“一助一”结对帮扶服务;针对社区普通群众开展社区教育、社区医疗、社区环保、社区科普和其他便民服务;针对青年外来工、留校大学生、留守儿童、村居困难群众开展“青春暖流”系列活动;针对一些身处困境的家庭联合《珠江时报》创办《爱满南海区》栏目,提供帮扶平台。
4.项目招标体系:项目化配置、社会化运作
南海区于2006年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把项目管理及绩效评估的形式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通过义工服务项目招标的方式推动服务管理方式的创新。为进一步加大对义工服务的财政投入,南海区团委设立义工服务专项经费,并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每年稳定提供专项资金50万元支持义工服务开展。自此,南海区义工服务成功走出了一条项目招标的市场化运作之路,实行“项目竞标,择优拨款”的方式。项目招标体系促进了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多维提升,真正做到了开源节流、独树一帜。
5.网络建设:信息化技术支撑
通过编织服务信息网络,南海区构建起了一个有助于“两工联动”运行体系形成的信息平台。由区民政部门、区团委共同牵头,区科技部门协助,建立覆盖全区的社工、义工信息服务网络,构建“两工联动”运行体系的信息平台。搭建社工、义工机构的人力资源、活动资讯、服务项目的信息库,建立服务信息动态发布系统,开通网上招募、网上注册、网上培训、网上招标等信息建设项目,实现服务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有效对接。
例如,狮山镇团委现有已获助理社工师资格的社工6人,在册义工3.3万人,义工群体包括学生团员、党员、单位职员、社会人士,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目前义工工作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配合镇委镇政府的各项工作开展义工活动。如在“慈善一日捐”活动中协助开展街头慈善募捐;在“平安村”创建工作中协助健康村基层调查工作的开展;到狮山镇结对扶贫的三个村开展志愿服务等。二是在春节、中秋、重阳等重大节日开展关爱、送温暖活动。三是将义工便民服务项目常规化,坚持每月到一村(居)中开展便民服务,除常规性的免费为群众维修家电、自行车以及理发外,服务队成立了以入户服务为主的小组,极大地方便了行动不便的群众。[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