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目前国内学界的热点领域之一,许多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制度安排及其变迁上。位于云南省德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西当村(行政村)的雨崩村,因其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方面独特的制度安排及其多次变迁历程,引起了旅游学界的广泛关注。保继刚、孙九霞(2008)最早对雨崩村的社区参与制度安排及其变迁进行过深入调查。他们指出,雨崩村的社区参与制度安排由住宿经营/收入分配制度、马匹租用的经营分配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向导服务制度四部分组成。其中,住宿经营/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三次变迁。在此之后,陈飙、杨桂华(2008),陈志永、杨桂华(2009),刘相军、杨桂华(2009)和张骁鸣(2011)也都对雨崩村这一较为成熟的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安排进行过介绍。其中,值得指出的是,张骁鸣(2011)采用社会学中的“再研究”进路,对雨崩村的社区参与制度安排进行了调查,指出在之前不同的研究中,无论是在制度变迁的时间认定方面,还是在制度变迁的具体内容方面,基本事实的相关表述却出现了显著的分歧。张骁鸣(2011)根据实地调查得到的一手访谈记录和辅助性的二手材料,着重探讨了出现这些分歧的原因,并指出研究者对待研究社区的基本事实应该有更严谨的态度。然而,在关注雨崩村社区参与制度安排及其变迁时,我们不禁要问:雨崩村的这些制度安排是如何形成与演化的呢?也就是说,这种制度变迁何以可能?除了关注到藏族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公平”传统(保继刚、孙九霞,2008;刘相军、杨桂华,2009)以及雨崩村全体居民在传统权力机构“家长会”上围绕着“公平”这一藏族传统价值观所进行的权力斗争(刘相军、杨桂华,2009)之外,不无遗憾的是,尚未有研究对雨崩村社区参与制度变迁“何以可能”及“为什么”的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理论解释。在雨崩村研究以之外,郭华(2011)对乡村旅游社区的制度分析,关注到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并对此做出了解释。她以江西省婺源县为案,通过对乡村旅游社区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指出“乡村旅游社区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的生成主要缘于“体制壁垒形成的路径依赖”、“政府的偏好及有限理性”、“制度变迁本身存在着报酬递增的自我强化机制”以及“乡村旅游社区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中潜存着一些与新制度安排不协调的特征”。针对目前国内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失败的三方面原因(权利失败、机会缺失与能力匮乏),左冰、保继刚(2012)以马克思地租理论为起点并结合现代产权理论,通过对云南西双版纳州傣族园这一典型案例的研究指出,目前普遍存在的社区参与之症结在于制度安排的缺陷导致社区居民的权利失败。因此,变革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土地权利是实现社区制度性增权的有效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