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疯狂与躁动期(~)

疯狂与躁动期(~)

时间:2023-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疯狂与躁动:“楼市风波”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正是由于之前年份的“激情”与“迷惘”交织才造就了后续阶段的“疯狂”与“躁动”。这一时期三亚市旅游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是1992年10月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获批并开始初步建设。同年,4月18日,三亚市政府成立了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股本3亿元。

(1)疯狂与躁动:“楼市风波”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正是由于之前年份的“激情”与“迷惘”交织才造就了后续阶段的“疯狂”与“躁动”。所谓“疯狂”与“躁动”是指1992年至1994年间发生的“楼市风波”。在当时的宏观政策之下,加之当时中国经济整体“过热”,包括三亚、海口等诸多城市在内的海南省,掀起了一股房地产投资、投机的浪潮,“疯狂与躁动”是对当时全省上下客观现实的真实写照。仅1993年一年,到三亚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就从1987年的17家增加至342家,内联企业从60家增加至1160家[2]。从表4-1以及图4-1也可以看出,1992年至1994年,三亚市经济发展的三个指标都明显出现高峰,如1992年、1993年和1994年的GDP增速分别达到35.8%、73.6%和15.6%,1995年回落至5.0%;1992年、1993年和1994年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分别达到98.5%、53.7%和33.9%,1995年回落至3.5%;1992年、1993年和1994年房地产开发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20.6%、36.3%和28.8%,1995年回落至25.1%。1993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加大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以后几年中(1994年开始)全国经济趋于平缓,并于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相应地,海南“房地产泡沫”也随之破碎。在楼市崩盘之后,三亚市经济发展逐渐进入低迷期,无数“烂尾楼”成为这座海滨热带风景旅游城市挥之不去的惨痛记忆。在这一阶段,三亚市以及全省主要领导人也开始逐步反思历史,不断地思考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应对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颓势,三亚市政府启动了对1988年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1994年正式出台的《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城市定位为“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海南南部中心城市”。受当时经济过热的影响,面对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的现实和压力,南山、海棠湾等都被纳入到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这样一种城市定位和规划安排一方面反映出了当时的政府领导人及其决策受经济过热的宏观背景的影响,也再次体现出他们对于城市发展定位的模糊与不确定。

(2)旅游业发展:渐入发展期后的爆发式增长与度假旅游的初步萌芽

在此阶段,三亚市旅游业的发展逐步进入快速上升阶段(见表4-2),尤其是1992年和1993年,三亚市旅游接待人数实现爆发式增长,增速分别达50.2%和29.5%;旅游总收入更甚,增速分别达118%和134%。这一时期三亚市旅游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是1992年10月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获批并开始初步建设。这说明三亚市优越的度假旅游资源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正式认可,也反映了三亚市较强的度假旅游发展潜力。1993年3月28~30日,国家旅游局等12个单位在三亚召开评审会,评审通过《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初步确定度假区范围18.6平方公里,分为7个功能小区。同年,4月18日,三亚市政府成立了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股本3亿元。同年5月,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招商,美、日、新、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大实业家竞相投入,仅北美(国际)海南投资集团一家就协议投入6亿美元。然而,好景不长,受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影响,国有控股的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由于介入房地产开发深陷资本与经营困境(将在后续章节加以详述)。这一时期,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事件还有:1993年由日本国日出观光株式会社独资兴办的三亚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破土动工、同年8月海南省政府颁布实施《海南省旅游规划大纲》、1994年“三亚海滨热带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年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正式通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