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自己的上述思考进行实践层面的考察,笔者在2010年3月间对西庄进行了短期的概要式实地调研[12],关注点是旅游者与西庄旅游地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性因素.由于旅游者与旅游地文化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于旅游者的文化体验,因此,调研的核心线索是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的体验及影响性的社会力量.之所以选择西庄,是因为西庄是国内知名水乡,开发早、名气大,且现实中人们对它有不少的负面评价,比如商业化氛围过浓、游古镇犹如逛闹市等等,这些问题在国内旅游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研结果的概况如下[13]:
(1)导游方面.导游带团到西庄一般只带旅游者游览沈厅、张厅、双桥少数几个景点,加上旅游团时间方面的限制,旅游者很难有机会体验西庄的其他景点;同时,旅游团进入西庄的时间集中,一般都在下午两三点之后、五六点之前,导致人群拥挤,清净的古镇变成了嘈杂的闹市,旅游者无法体验到西庄作为一个水乡古镇的闲适与清雅.再加上导游为了争取时间而走得比较快,很多旅游者跟不上队伍,只有少数人能够听到导游的解说.这些方面都限制了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的体验,使旅游者对西庄的文化感受有所缺失或留于表浅。
(2)旅游公司方面.西庄旅游公司的主要收入是门票,再加上为了在门票收入中给导游较高回报以激励他们带团来西庄,使得西庄的门票价格居高不下并节节攀升(目前的白天门票价格为100元,夜间门票价格为80元).这给旅游者带来了消费压力,同时也阻隔了部分旅游者,有些旅游者为了节省门票钱干脆选择晚上八九点钟卖票工作人员下班后进入景区,而这时候能欣赏到的只是西庄文化特色的一小部分,这就使得旅游者对西庄旅游地文化的体验受到局限,出现实际感受与事先预期之间的落差.当然,旅游公司也有做得比较积极的方面,比如中市街.中市街集合了西庄的一些民间工艺品,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氛围.以其中一家刺绣店为例,店里负责经营的两位阿婆来自西庄镇的乡下,旅游公司请她们来,免费给她们提供店面,每天给她们五元工资,让她们自己手工生产刺绣工艺品,按照旅游公司的定价进行销售,销售的收益全部归她们所有,旅游公司不收取提成.旅游公司的这种做法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民间工艺,丰富了西庄的旅游地文化。
(3)镇政府方面.据当地居民讲,镇政府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做法对西庄影响较大:一是拆除原有旧建筑,建成店面进行出售或出租,河边一些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建筑(如:老电影院和邮局)被拆除,一些原有房屋间的绿化空间被占用,皆用来建造店面,以每个店面几十万的价格进行出售,这是导致现在西庄河两岸店铺林立、商业氛围过浓而损坏古镇清幽氛围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河水治理问题.西庄文化情调的核心元素之一就是那条穿西庄而过的小河.听当地居民讲,为了保持水位,镇政府把西庄内的水用水闸隔离起来,但平时河里的水要好多天才会换一次,导致河水不能保持应有的洁净.三是很多开发项目并不成功.西庄的很多项目开发不仅不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更为丰富和美好的文化体验,反而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比如“画家村”,项目建成后无法运行,导致大量空房闲置。
(4)当地居民方面.当地居民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西庄的旅游发展中,影响着西庄的旅游地文化及旅游者对此的实际体验:一是揽客宰客.虽然西庄作为5A级景区,景区管理比较规范,但是西庄车站仍然有人用欺骗的手段招揽客人去住宿.二是对旅游者的“善意举动”.这是笔者的亲身经历.在进澄虚道院之前,笔者向路对面两个卖工艺品的阿婆打听情况,她们努力提醒笔者,如果有人招呼我过去坐,让我千万不要进去,看看就可以了,因为他们是要收钱的.这展现出了当地居民对游客的善意.三是餐饮和住宿经营.西庄的餐饮和住宿大部分是当地人经营的,外地人主要经营丝绸和工艺品等生意.在经营中,他们为了吸引游客,就尽量凸显西庄的文化特色,如阿婆茶、万三蹄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本地传统文化的彰显.但是,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就是走在古镇小道上,时不时地会有餐饮和住宿的店家在路边拉客,给人一种进入卖场的商业化感觉。
总的来看,镇政府、旅游公司、导游和当地居民等方面的实际行动已经对西庄的旅游地文化及旅游者对此的体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得西庄的商业化氛围渐浓.这种状况会得到改善,还是会继续恶化?西庄旅游所出现的问题如何从社会学角度来进行解读呢?由此要更进一步思考的是:存在于旅游地的由当地政府、旅游公司、导游和当地居民等行动者组成的关系体系与旅游地文化之间,以及与旅游者对这种文化的体验之间到底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它们彼此关联的机制是什么?对旅游地的实际运行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