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分团
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科技助力扶贫开发工作,根据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棉花分团于2016年4月份在济南组织部分顾问团成员就开展“农业支持我省扶贫开发”调研进行了研究和安排,确定将滨州市无棣县作为扶贫开发调研点,并研究制定了“科技植棉助力无棣县脱贫致富”调研方案。在前期查询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棉花分团于6~7月分三次组织部分顾问团成员,在滨州市农业局和无棣县农业局等单位的协助配合下,采取上下结合、以村为主、逐村逐户走访座谈的调研方法,对无棣县的佘家镇和西小王镇等重点植棉乡镇进行了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无棣县贫困现状
(一)无棣县基本情况
无棣县属于山东省滨州市,位于山东省最北部,濒临渤海,毗邻河北,是山东的北大门,属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蓝色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区。全县版图面积1601平方千米,海岸线75千米,辖10个镇2个街道,568个行政村,43万人。从总的地形来看,西南高,东北低,属于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干湿明显,春季风多风大干燥,夏季湿热多雨,冬季长而干旱,经常发生春旱、夏秋涝、晚秋旱。另外,无棣县耕地土体结构整体一般,盐碱地比例偏高,地力较差,需要改良的土地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无棣县的东部和西北部地区,包括佘家镇、水湾镇、柳堡镇等乡镇。其中,灌溉保证水平和盐渍化水平都需要改良的耕地面积约为12500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3%左右;盐渍化需要治理的耕地面积约为3622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7%左右;灌溉水平需要改善的耕地面积约为2485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5.6%左右。大范围的(次生)盐碱地以及有限的灌溉资源极大地限制了无棣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无棣县贫困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无棣县农业生产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棉花、玉米、小麦和冬枣等作物,其农业性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的30%以上。无棣县现有省定贫困村6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0424户、贫困人口16678人。其中,具有劳动能力的有6199人,占贫困人口的37%;因病致贫的有3853人,占贫困人口的23%;因残致贫的有1405人,占8%;年老体弱的5221人,占32%。重点贫困村分布如下:碣石山镇6个(大山中村、张家村、张家码头村、邱五村、庄子东村、大山西村)、西小王镇6个(于岔河村、穆王庄村、西陈村、小王庄村、小官庄村、东黄村)、佘家镇7个(西张虎店村、皂户张村、西栾村、郭家仓村、孙家村、房家村、卢家仓村)、柳堡镇8个(杜柳村、李柳村、四教房村、大王柳村、汪家村、小苟家村、邢家瞿村、辛庄子村)、车王镇6个(梁什村、宋什村、蔡什村、翟家村、后挂口村、朱李张村)、埕口镇6个(东北村、塘坊村、牛岚中村、孟家村、水沟村、东郭村)、小泊头镇5个(张茂家村、郭马村、梁郑王村、孙道门村、乔家庄村)、信阳镇4个(西粉庄村、大王村、大庄西村、大庄东村)、水湾镇8个(周家村、鞠家村、刘王庄村、马家村、庞家集村、西谷刘村、崔家村、于辛店村)、海丰街道办事处4个(堤口崔村、李八里村、郎家村、大齐村)、棣丰街道办事处4个(银王庙村、小吴家村、西袁村、河北村)。从贫困村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无棣县城的东北方向,如柳堡镇、水湾镇、佘家镇等,而靠近县城的两个街道办事处贫困村的数量明显减少。县城周边就业机会大,谋生手段多,所以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三)无棣县贫困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该县农村居民收入偏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市场经济观念淡薄。多数农民不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农业生产,而是按照传统农业计划经济思想种植,仍停留在我有产品就有人收购的层面,而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时常有“卖粮难”“卖枣难”“卖棉难”的现象发生。如随着国家农业结构的调整,2016年的粮食价格普遍下降,玉米的价格下降到0.65元/斤左右,小麦价格下降到0.8元/斤左右,下调幅度高达30%~50%不等,导致农民收入较往年有明显降低,甚至出现亏本。
2.农业种植科技含量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均出现了明显下滑,农村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妇女化、兼职化”的特点,且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思想守旧,仍主要沿用传统种植方法,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势必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比如目前采用传统种植方法栽培棉花,每亩用工高达20个左右,用工过多不但推高了棉花生产成本,降低了竞争力,且影响农民外出打工,降低了农民收入。
3.种植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目前该县的农业种植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当遇到价格波动时,只能任由市场扰动,难以承担风险。
二、科技扶贫的技术需求
本次调研主要在棉花种植较为集中的西小王镇和佘家镇开展。该区域土壤盐碱程度较高,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植棉收入是当地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座谈交流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与当地农业管理部门、植棉大户和棉农认真沟通,了解了当前植棉过程中遇到的生产用工多、效益差等突出问题,掌握了棉农对科技植棉的技术需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纤维品质优良、适宜轻简化种植的棉花品种
近年来,山东省虽然有几十个棉花品种在市场上推广,但多局限于在以往高产特性下的品种改良和再利用,尚缺乏适合当前棉花发展所需的纤维品质优良、广谱抗虫、适宜轻简化栽培的品种。目前该区域仍主要种植现有的主推棉花品种,依靠化控技术来塑造株型和促进棉花集中吐絮。此外,受气候条件影响,加之随着机采棉在该区的推广,棉花的纤维品质出现了断崖式下降。机采棉收获后需经过数道清花工序,与手摘棉相比,机采棉的纤维长度较手摘棉降低了1~2毫米,断裂比强度下降1~2cN/tex,短纤维率也有所升高,棉花主体品级下降1~2级。目前主推棉花品种的纤维长度多集中在26~29毫米,断裂比强度27~29cN/tex,经机收、清花后,棉花品质出现大幅度下降,难以满足纺织企业的纺织要求,导致棉花销售价格低迷,甚至出现“卖棉难”的现象,植棉效益锐减,导致当地群众经济收入下滑。
针对此情况,省专家顾问团棉花分团同国家棉花产业体系驻鲁岗位专家、试验站长和山东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进行商讨,明确了近期棉花品种选育目标,将选育易管、早熟、适宜机械化作业、纤维品质优良的棉花品种作为攻关的目标,将会尽快培育出一批纤维长度30毫米以上、断裂比强度30cN/tex以上、马克隆值4.8以下,适宜轻简化、机械化生产的棉花新品种。
(二)轻简化、机械化植棉技术,以提高植棉效益
该区棉花种植效益低的原因主要是植棉投入成本高,包括用工和物化投入,加之近几年棉价收购价格偏低,导致植棉收益下降,造成亏本。据统计,一季棉花的生产用工要高于小麦、玉米两季的用工量,用工过多不仅推高了棉花生产成本,且影响农民外出打工。目前物化成本由2006~2010年的年均357.8元/亩增加到441.3元/亩,涨幅23.3%;人工成本更是从2006年的443元/亩上升到2014年的1346元/亩,增加903元/亩,涨幅高达204.8%,年均涨幅为25.5%,高投入是造成收益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实现棉花生产轻简化才能解决当地棉花生产用工多、效益差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机采棉已有一定规模的发展,但采棉机械装备及配套农艺技术还不太成熟,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机采棉仍需要一个漫长的技术储备、熟化期。当前发展机采棉也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一是土地流转力度不够,发展规模化、机械化植棉有难度。调研发现,该区棉花生产仍主要以单家独户种植为主,面积较小,户均植棉不足5亩,规模化程度低。尽管近几年在沾化、无棣一些县区通过土地流转出现了一些棉花种植大户,但面积仍旧不够大,超过300亩的种植大户极少,规模化程度不高,限制了机械植棉的发展。二是机采棉配套技术不完善。实现棉花机械采收是现代化植棉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棉花轻简栽培最后的关键环节。但目前来看,在机械采收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由于吐絮不集中,含絮差,先期吐絮的棉花会过度成熟或落地,加之采摘时机械碰撞,落地棉较多。2011年在无棣县和沾化县试验,落地棉30千克/亩;2012年在无棣县试验,落地棉25千克/亩,损失占产量的10%以上。机采棉含杂率高于手摘棉,纤维长度减少1~2毫米,强度降低1~2c N/tex,品级下降一个等级,每千克皮棉少卖0.8元以上,每亩少收入200元左右;机采棉一般要求76厘米等行距种植,密度要求每亩5000株以上,高密度种植造成棉农对棉田的管理不适应,尤其是对化学调节剂的使用量及使用方法把握不好,易造成减产、含杂量升高等。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2014年,国家宣布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确定在新疆进行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每吨19800元,而内地每吨皮棉定额补贴只有2000元,且政策出台晚、落实难,农民植棉收益和积极性受影响大。
从发展机采棉的角度来看,购买采棉机的费用偏高,植棉规模较小的棉花专业合作社或农民组织难以承担。例如,凯斯、迪尔公司生产的6行采棉机一般每台300万~400万元,国产3行或5行采棉机每台也要100万~180万元。虽然省农机部门给予每台30万元的补贴,滨州市也给予一定数额的累加补贴,但相对于植棉规模较小的棉花专业合作社来说,价格仍然偏高,给机采棉推广也带来一定的阻碍。
三、科技扶贫的具体帮扶措施
针对调研中当地棉农的技术需要,充分发挥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棉花分团的专业优势,利用掌握的资源,通过多方协调,为当地棉花生产献计献策,使当地的棉花生产水平以及棉花生产竞争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具体的帮扶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推进科技人员驻点指导
2016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院地科技合作,落实科技扶贫任务,充分发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项目优势,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派出王胜利副研究员赴无棣县西小王镇挂职科技副镇长,主抓当地的棉花生产,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带动该镇科技植棉的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的植棉效益。
2.加快棉花专业合作社建设
近几年来,利用无棣县植棉面积相对集中的特点,自2012年开始,在该区开展了机采棉试验与示范,并相继与无棣景国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滨州市恒丰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在无棣县西小王镇和佘家镇建立了千亩示范基地。2016年3月25日,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与无棣县西小王镇签署了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示范开发合作协议,通过开展项目合作、现场指导、物质生产资料供应等途径加快合作社建设,取得良好效果。例如,通过合作社的自身努力,并经过近几年的科技扶持,无棣县景国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于2014年5月获得滨州市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2014年8月获得山东省示范合作社、2015年获得2014年度全县农机示范合作社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据统计, 2015年该合作社的作业服务面积达10万亩,年作业服务收入417万元,年盈余总额108.15万元。2016年6月进一步增资,注册资金达600万元,合作社现有成员43人,合作社总占地面积8333平方米,拥有标准化农机库房4333平方米,维修车间面积4000平方米,办公室3间,持农机维修工资格证人数18人,维修设备20台,拥有农机具总台数113台,为该区今后机采棉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保证。
3.抓好科学技术培训和现场会展示
通过开展科技培训班的方式对当地棉农进行培训,可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科技扶贫措施。近几年来,针对棉花在不同生育期的生育特点以及生长过程中遇到灾害性天气等突发性状况,棉花分团成员多次深入无棣县植棉大镇(乡)开展技术讲座与救灾减灾活动。2013~2016年,借助全省棉花生产工作会议,该团各领域专家先后在棉花播种期、苗期、盛花期等棉花关键生长发育时期在当地举办科学技术培训累计10余次,内容涉及棉花精量播种技术、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机采棉农艺生产技术、盐碱地植棉丰产简化栽培技术、病虫害简化高效防控技术等,累计培训当地棉农2000余人次,明显提高了当地棉农的植棉技术,在保证棉花高产的同时,降低了植棉成本。
利用现场会的形式对全省较为成熟的棉花生产技术在当地进行集中示范展示,让棉农切实看到轻简化、机械化植棉在提高植棉收益方面的优势。自2012年山东省开展机采棉探索以来,累计在该区举办机采棉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会8次,涌现出了如鲁棉研36、鲁棉研37、K836、鲁棉522等适合机采的棉花新品种(系),集中展示了精量播种、合理密植、一次施肥、简化整枝、脱叶催熟等关键技术,并利用凯斯、迪尔等采棉机进行了机械采收,采净率在90%以上。与传统种植相比略有增产,实际每亩用工6个,比传统种植减少用工18个,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为实现轻便简捷、节本增效、快乐植棉的最终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
针对该区棉田基础条件差,灌溉对黄河水依赖性过强等现状,利用棉花耐盐性强的特点,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启动盐碱地植棉项目,重点加强对该区植棉较为集中乡镇的扶持力度,一方面改善现有棉田的生产条件,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该区植棉大户、植棉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此外,针对该区域易遭受恶劣自然天气影响的现实,呼吁上级主管部门扩大棉花保险赔项,将风灾、旱灾、冻(霜)灾等纳入保险范围,并且增加赔付额度,以加大对该区棉花生产的保险力度,降低棉农的植棉风险,保证棉农的收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