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平县渔业精准扶贫工作调研

东平县渔业精准扶贫工作调研

时间:2023-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产分团东平县下辖716个村,总人口80万,其中贫困村11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76万人,是全省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东平县渔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组织少,渔业产业化程度低。

水产分团

东平县下辖716个村,总人口80万,其中贫困村11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76万人(人均年收入低于3372元),是全省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共有78个渔业村, 3.94万渔业户,渔业人口15.92万,其中渔业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28个贫困村,共231户、640人,包括省级贫困村2个,共35户、126人;县级贫困村26个,共196户、541人。目前渔业贫困村干部包村4个,共39户、102人;“第一书记”帮扶村2个,共32户、83人;其他协助扶贫村22个,共160户、455人。

一、东平县渔业基本情况

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也是我省淡水产品重要产区,具有丰富的黄河鲤鱼、青虾等珍贵渔业生物及菱、芡实、莲藕等经济植物资源。湖区渔民主要以水产养殖和捕捞为业,据统计,2014年湖区捕捞渔船4750艘,捕捞产量1.6万吨,其中鱼类1.2万吨;池塘面积5.59万亩,湖内网围、网箱面积4万亩,养殖产量共计6.2万吨,其中鱼类5.96万吨,以鲤鱼、草鱼、乌鳢等为主。

二、近几年开展的渔业相关工作及成效

(一)东平湖渔业增殖放流与生态环境监测

自2005年起,渔业部门连续12年开展增殖放流,共计投放水产苗种约1.71亿尾(只),以鲢鱼、鳙鱼、草鱼、鲤鱼等鱼类和河蟹为主,年均增加渔业产量约4300吨,对于改善东平湖水域生境,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效果显著。2004年以来,东平湖水域生态环境连续监测表明,东平湖湖泊水生生物资源丰富,调查共发现鱼类48种、浮游生物170种、大型底栖动物16种,水体质量基本维持在Ⅲ类水质标准,符合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

(二)池塘健康养殖

一是依托科技促进种业转型升级。自2010年以来,东平县推行科企合作,开展东平湖鲤鱼、黄颡鱼、乌鳢、克氏原螯虾等良种选育。其中东平湖鲤鱼实现年繁育苗种6000多万尾,养殖产量近2万吨,黄颡鱼年繁育苗种3000万尾,养殖产量近500吨,极大地促进了东平县高值品种养殖的发展。同时积极选育、引进推广福瑞鲤、异育银鲫、松浦镜鲤等优良养殖品种,带动产业多元化发展。二是推广养殖新技术、新模式。东平县积极改变传统养殖模式,推广池塘浮动草床生态养殖技术、池塘与生态湿地微循环水养殖模式、微生态制剂水质调控技术、饲料精准投喂技术、微孔增氧技术、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等,提高了养殖产量与品质,降低了能耗,平均亩效益提高10%以上。

三、东平湖渔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湖泊水质污染潜在风险问题。东平湖入湖河流大汶河水质氮、磷超标,外源污染不容忽视,另外草型湖泊水草季节性腐败导致水质内源污染的问题亟待解决。二是渔业资源衰退问题,东平湖鱼类物种数由二十世纪的55种减少为48种。渔业资源的小型化趋势尚未有效改善,网箔渔获物中鲫鱼、鲹、鰟鮍和鲌类等小型鱼类比例高达48%。三是湖泊渔业捕捞强度问题。东平湖一直维持每年约1.2万吨的捕捞产量,但4750艘作业渔船捕捞强度偏大,禁渔期开捕后1个月的捕捞量占全年度的40%,渔获物呈现小型化、低龄化趋势。湖泊非法渔具盗捕现象仍然存在。四是现有渔船破旧落后,污染严重。东平湖上的机动船多是柴油动力的钢铁船,存在燃油、润滑油渗漏及铁锈、漆层、废气等污染。以一艘船每年产生3千克污染物保守估算,4750艘船每年至少向湖内排放14.2吨污染物。五是部分养殖池塘老化失修。东平县大多池塘年久老化失修,进排水困难,部分池塘岸基垮塌渗漏,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现代渔业发展要求,当前亟需改造的池塘约有2万亩。六是渔业产业化程度低。东平县渔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组织少,渔业产业化程度低。养殖户多是小作坊式生产,生产无序混乱,产品质量、知名度不高,先进技术推广效率低。

四、东平县渔业精准扶贫措施

(一)东平湖渔业综合利用与水质调控

一是完善东平湖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网建设。东平湖的所有开发利用必须以水源水质保护为基本前提,通过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建设,确保湖泊生态环境及重点污染源实时监测全覆盖。二是科学开展渔业增殖放流。坚持渔业增殖放流,完善增殖放流技术,优化放流品种、时间和数量,规范增殖放流,构建增殖放流效果监测及评价技术体系,及时评估并不断完善增殖放流方案,开发水质综合调控技术。结合渔业增殖养护及水生植被恢复与保护,完善湖泊湿地构建与滤食性生物增殖等技术相结合的生态调控措施,以鱼养水,充分发挥渔业对生态系统的调控功能,实现东平湖水域环境的生态治理和渔业综合利用。三是加强湖泊渔业捕捞管理。杜绝非法作业,控制捕捞船只在500艘以内,降低捕捞强度。设立不低于30%水面的常年禁渔区,延长禁渔期至9月中下旬,制定科学捕捞策略,获得更高渔业产量的同时优化渔业结构。四是规范湖区围网养殖。坚持总量控制原则,科学规划,倡导保留滤食性、草食性网围养殖。

(二)池塘养殖提质增效

一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对2万亩老旧池塘进行统一规划,分年度、分片区完成现代化标准化池塘建设改造。二是打造渔业良种种业工程。大力发展高值特色品种,实施“一乡一品”,发展“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苗种场及龙头企业,确保5年内良种养殖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三是进行渔业生态利用模式构建与产业化升级。大力推广高效生态养殖模式与关键技术,创新渔业、种植业、禽业大农业综合利用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扶持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农户成立合作社组织,3年内使渔业专业合作社组织达到50家。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户”产业运营模式,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格局,提高产业化程度。四是强化科技服务与支撑。定期开展科技服务与渔民技术培训,提高渔民的养殖水平和意识。积极推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增加渔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的经费投入,形成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通道。通过改造设施、强化种业、配套技术、优化资源、科技支撑等诸多措施,创建现代渔业高效生态养殖区,使老旧池塘重新焕发生机,争取实现平均每年每亩池塘新增利润1000元,每年新增总利润2000万元,带动更多贫困百姓脱贫致富。

(三)渔船升级助力休闲渔业

鼓励和支持运用低密度、高强度、可回收、免涂漆、不锈蚀的复合材料造船,完成湖上落后船只的更新换代,将现有的4750只小型、落后、污染严重的铁皮船升级,先期试点建设100艘新型具有环保、捕捞、养殖、旅游综合功能的新能源船只,彻底解决油污、渗漏、铁锈、漆层对东平湖水质的污染问题,提升东平湖的旅游形象与知名度。充分开发利用东平县历史、人文、自然等旅游资源,深入发掘水浒旅游潜力,改造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发展湖上观光、垂钓、采摘、渔家乐等休闲渔业,支持改造、升级、建设相关休闲渔业场所100处,促进湖区经济发展,确保沿湖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