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牌的内涵
从“品牌”一词诞生一直到20世纪中期,人们对品牌内涵的理解一直局限在其基本内涵上,即品牌是一种标识。20世纪初,“品牌”的概念被更多地运用到销售之中。至20世纪30年代起,“品牌”开始被应用到学术界、营销界和传播界。随着人们对品牌内涵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品牌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1950年,美国广告界大师大卫·奥格威首先明确界定“品牌”的概念后,“品牌”成了全球营销界的热门术语和企业竞相追逐的重要目标。[1]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品牌”一词诞生于美国。
目前,关于品牌的界定很多,不同的定义反映ň 们对品牌不同的认知倾向性,也反映着人们对品牌认识的深化。
1.国外代表性的表述
美国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2]
广告先驱大卫·奥格威给品牌下的定义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方式的无形总和,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以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3]
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图案,或是这些因素的组合,其目的是借以识别销售者所出卖的产品与服务,并使之同竞争者的产品与服务相区别。”[4]
品牌专家大卫·艾克(David Aaker)认为:“品牌就是产品、符号、人、目的地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结和沟通。也就是说,品牌是一个全方位的架构,牵涉消费者与品牌沟通的方方面面,并且品牌更多地被视为一种‘体验’,一种消费者能亲身参与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产品就从根本上丧失了被称为品牌的资格。”[5]
营销学者莱威(G.Levy)认为:“品牌不仅是用以区别不同制造商品的标签,它还是一个复杂的符号,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和特征,最后的结果是变成商品的公众、名声或个性。品牌中的这些特征比产品中的技术因素显得更为重要。”[6]
2.国内代表性的表述
中国驰名商标保护组织主任委员、学者艾丰先生认为:“品牌的直接解释就是商品的牌子。但在实际运用中,品牌的内涵和外延都远远超出这个字面解释的范围。品牌包括三种牌子:第一种是商品的牌子,就是平常说的‘商标’。第二种是目的地的名字,也就是‘商号’。第三种是可以作为商品的牌子。这三种就是人们所说的品牌。”[7]
品牌专家梁中国认为:“品牌是凝聚着目的地所有要素的载体,是受众在各种相关信息综合性的影响作用下,对某种事或物形成的概念与印象。它包含着产品质量、附加值、历史以及消费者的判断。在品牌消费时代,赢得消费者的心远比生产本身重要,品牌形象远比产品和服务本身重要。”[8]
此外,还有“品牌是目的地持续发展所需的一种无形的竞争手段,是目的地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建立起来的,同时需要目的地开发和维护的一种关系”,“品牌是目的地的内在实质在消费者界面的一种外在表现”等诸多说法。
上述诸多论述,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品牌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品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需要用全面的眼光加以看待:
(1)品牌是一种标识。品牌的命名、设计要展现品牌个性,要突出名字、名称、标志等,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区别于其他竞争者。
(2)品牌是一种代码。通过品牌不仅可以明确产品的品质、性能、文化内涵及市场定位等,而且可以形成品牌定位,突出品牌的档次、名声,维护顾客对品牌的忠诚。
(3)品牌是一种保证。品牌是一种口碑,质量好的产品是消费者信赖的保证,也是品牌确立的基础。只有产品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一种品牌,才能在市场上长盛不衰。
(4)品牌是一种资产。品牌所代表的意义、特征和品质产生了品牌价值,使得顾客更愿意购买具有品牌的产品。品牌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能对恶劣的市场环境产生H力,形成竞争优势。
(二)品牌的外延
品牌的外延是指事物被品牌化的范围。其实凡是需要沟通并可以沟通的事物都能品牌化,正如Keller所说,“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9]。从纵向层面来说,品牌化的事物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大范畴分为产品、社区、城市、地方、地区、个人、社会组织及产业等类别。从横向层面来说,可以分为事件、故事、活动、技术、概念、思想等方面。[10]
从品牌化事物的层次角度,可以将品牌理论分为微观品牌和宏观品牌两个部分。微观品牌研究以单个品牌主体的品牌行为作为考察对象,而宏观品牌研究则是把一个产业、城市、地区、国家等整体的品牌活动作为考察对象。如果说微观品牌研究的是单个品牌如何塑造、为谁塑造和何时塑造等问题,那么宏观品牌研究就是考察品牌形成的影响因素、内部品牌互动关系的驱动机理、塑造与发展等问题。但是,它们作为一门科学,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体现着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