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及球形度检验
利用公式6-7对15个海洋城市2009~2013年的所有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将标准化的指标数据通过SPSS19.0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KMO检验为0.811>0.6,相应的显著性概率Sig.统计值为0.000<0.1(见表6-4),可见各指标数据之间相关性较高,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6-4 球形检验结果
(二)提取全局公因子
提取公因子一般遵循两点原则,即特征值大于1与累计贡献率最低大于80%。由表6-5可看出,相关系数矩阵R有6个初始特征值(8.054、3.016、1.662、1.377、1.151、1.044)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1.521,解释了全部旅游竞争力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并且不包含重叠信息。因此,提取这6个全局公因子F1、F2 、F3、F4、F5、F6。
依据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第一公因子的特征值为6.953,贡献率为34.767%,在旅游资源富裕度、旅游资源品味度、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数、旅行社数量、星级宾馆数量、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及旅游专利上数载荷较大,反映了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称为城市旅游发展因子。第二个公因子的特征值为2.753,贡献率为13.767% ,在旅游观光指数、沙滩娱乐指数、平均休闲活动指数上载荷较大,反映了沙滩和度假区旅游产品开发能力,称为旅游产品开发因子。第三个公因子的特征值为2.472,贡献率为12.360%,在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上载荷较大,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被称为城市经济发展因子。第四个公因子的特征值为1.659,贡献率为8.297%,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载荷较大,反映了城市政府的生态化背景,称为城市生态背景因子。第五个公因子的特征值为1.337,贡献率为6.685%,在主要海水浴场游泳健康指数、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上载荷较大,反映了城市海水与空气质量状况,称为城市环境质量因子。第六个公因子的特征值为1.129,贡献率为5.645%,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载荷较大,反映城市人力资源状况,称为城市人力供给因子。具体如表6-6所示。
表6-5 提取公因子分析表
表6-6 公因子特征值及累计贡献率
(三)确定公因子得分函数
通过旋转的载荷矩阵变换得出6个公因子的得分系数,将每个公因子的得分系数与各指标数据相乘可得出6个公因子的得分函数。
F1 =0.171×B1+0.179×B2+0.069×B3+0.085×B4+…+0.045×B18+0.023×B19+0.110×B20
F2 =0.025×B1+0.081×B2-0.065×B3+0.404×B4+…+0.023×B18-0.056×B19+0.035×B20
F3 =-0.149×B1-0.069×B2-0.039×B3-0.057×B4+…-0.012×B18+0.058×B19-0.408×B20
F4 =0.129×B1+0.110×B2+0.082×B3-0.020×B4+…+0.474×B18+0.551×B19-0.408×B20
F5 =0.060×B1-0.030×B2+0.754×B3-0.095×B4+…+0.033×B18+0.071×B19+0.044×B20
F6=-0.180×B1+0.013×B2-0.011×B3-0.030×B4+…+0.061×B18-0.032×B19+0.028×B20
(四)综合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将相关变量代入模型式6-8,可得出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函数:
F=0.34767/0.81521×F1+0.13767/0.81521×F2+0.12360/0.81521×F3+0.08297/0.81521×F40.06685/0.81521×F5+0.05645/0.81521×F6
最后将F1、F2、F3、F4、F5、F66个公因子的得分代入上述函数计算得出15个海洋城市2009~2013年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及排名。具体如表6-7。
表6-7 2009~2013年15个海洋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与排名
结果显示,2009~2013年15个海洋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呈现出显著的时间与空间差异,这些城市之间的综合得分和排名也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将15个海洋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情况分为中央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一般地级城市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中央直辖市:天津和上海,这两个城市作为经济较发达的海洋城市和东部主要的港口城市,具有极强的旅游竞争力,综合排名一直处于前列,而上海的旅游竞争力略高于天津,并在近五年中始终处于第一位。副省级城市:大连、青岛、厦门和广州,这些城市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资源优势,能持续保持旅游竞争优势,总体来看广州略强于青岛、厦门和大连。一般地级市:营口、葫芦岛、秦皇岛、烟台、日照、连云港、舟山、北海和三亚,这些城市在资源、产品、经济、教育、区位和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并反映出不同的旅游竞争能力,比如三亚的旅游竞争力远高于其他地级市,其次是秦皇岛,综合得分最低的地级市始终是连云港。
为全面了解海洋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变化,将结合15个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与排名进行如下分析。
1.呈现出较强的两极分化趋势
天津、上海、三亚和营口、葫芦岛、连云港呈现出较强的分级化趋势,前三个城市综合得分一直处于前三位,具有极强的旅游竞争力,后三个城市旅游竞争力较弱,综合得分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旅游竞争力的增长速度也较缓慢。天津作为最早的沿海港口开放城市,具有一定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近几年通过加强多渠道融资,多区域合作,积极发展邮轮旅游、低空飞行等高端旅游产业,吸引了众多旅游者,树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由0.474逐渐增加到0.548。上海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能力,在“十一五”期间,又依托城市发展,积极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城市旅游品牌,通过展现城市的文化内涵,不断构建特色旅游项目,如奉贤海湾旅游度假区等,使旅游规模与旅游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高达0.800,奠定了海洋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龙头地位。三亚则是利用优秀的旅游资源,抓住建设海南省国旅游岛等机遇,深入挖掘文化特色,开发特色产品,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使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保持0.500左右,与天津不相上下。营口、葫芦岛和连云港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形象传播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负面作用,拉低了三个城市的整体旅游竞争力,因此这三个城市应积极发展城市经济,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上为旅游资源开发、产品设计及品牌定位方面提供资金保障,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
2.呈现出较强的波浪式变化趋势
秦皇岛、大连、烟台、日照、青岛这些城市虽然具备发展旅游业的资源条件、地理优势、政策机遇等,但旅游综合竞争能力仍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秦皇岛虽然利用“避暑胜地”这一独特形象,提升了国内外知名度,但是这种单一的形象定位,使各年之间旅游竞争力水平变化较大。因此,秦皇岛应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有效的资源组合为该市的旅游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使旅游竞争能力保持平稳发展状态。大连旅游在时间上具有不平衡性,季
节性差异大,同时,还具有空间的不平衡性,未能实现全方位的旅游发展格局;烟台除了具有空间的不平衡外,在旅游产品各要素之间发展不协调,产品整合能力差;日照主要是因为投资系统、交通系统、产品整合系统不完善等。这三个城市应加强对滨海旅游的重视,采取措施减少旅游竞争力的波动程度,使旅游竞争力上升到新的水平。青岛最重要的是深化“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旅游城市形象,开发蓝色、高端、新兴的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实现城市旅游竞争力稳步提高。
3.呈现出快速增加趋势
2008年以来厦门借鉴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经验,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品牌创新和服务创新能力,积极发展邮轮旅游、海峡旅游,着力实施“全程5A,跨岛发展”战略,使旅游竞争力不断提高,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由2009年的0.378增加到2013年的0.421,并成功进入前七位。广州是一个极具旅游魅力的海洋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善的交通网络,通过不断深化珠江文化、沙面文化等文化内涵,开发以水文化为主的休闲旅游品牌产品,使旅游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并在2013年排列第二位。
4.呈现出平稳变化状态
北海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同样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与区位条件,但是不健全的管理体系、松散的监管机构及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北海旅游竞争力一直在中等水平,北海市应突出海洋文化,塑造旅游形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提高旅游竞争力水平。舟山是休闲渔业发展较好的海洋城市,应借助这一优势,不断开发海洋旅游新产品,促进海洋生态文化旅游,着力打造“舟山群岛”品牌,形成知名的群岛型旅游胜地,提高旅游竞争力。
【注释】
[1]周艳丽.旅游目的地品牌形成机理研[D].燕山大学,2013.
[2]万红燕.城市旅游品牌问题研究——以提升南昌旅游业竞争力为例[J].企业经济,2008(9):127-129.
[3]左辅强.城市经营的品牌战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5-17.
[4]闫金秋.品牌与竞争力: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J].税务与经济,2015(1):59-62.
[5]徐康宁.论城市竞争与城市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2(5):68-69.
[6]徐俊昌.城市品牌与城市竞争力的相互作用[J].税务与经济,2012(6):48-50.
[7]许峰,秦晓楠,张明伟,漆睿,李静.生态位理论视角下区域城市旅游品牌系统构建研究——以山东省会都市圈为例[J].旅游学刊,2013(9):43-52.
[8]吴智容.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城市品牌竞争力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7.
[9]马晓龙,杨新军.中国4A级旅游区(点):空间特征与产业配置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5):713-716,720.
[10]吴殿廷,王欣.旅游开发与管理的时空耦合规律初探[J].人文地理,2005,20(1):42-44,112.
[11]韩新明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产业网络耦合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9186-9188.
[12]张柳,李君轶,马耀峰等.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系统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2):339-345.
[13]高乐华,张广海.城市化与旅游产业集群耦合发展机制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旅游研究,2011,3(4):59-66.
[14]李淑娟,李满霞.我国海洋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J].商业研究,2016(2) :185-192.
[15]孙文萍.集群品牌建设与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耦合战略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16]常颖.旅游品牌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实力的耦合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2013(5):16-52.
[17]周宏.现代汉语辞海[K].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820-821.
[18]谭玉成.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9]郭怀成.环境规划方法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4-50.
[20]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2):237-247.
[21]郝生宾,于渤,吴伟伟.企业网络能力和技术能力的耦合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