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沈阳向北发现锡伯人

沈阳向北发现锡伯人

时间:2023-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规划背景沈北新区系沈阳九大市辖区之一,古老的游牧民族——锡伯族的血脉和文化在这里延续至今。沈阳市现有5万多锡伯族人口,其中沈北新区有3万多人。2013年9月,受沈阳市沈北新区旅游开发区管委会的邀请,我们对沈北新区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调研,正式启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背景

沈北新区(原新城子区)系沈阳九大市辖区之一,古老的游牧民族——锡伯族的血脉和文化在这里延续至今。沈阳市现有5万多锡伯族人口,其中沈北新区有3万多人。

新区地处沈阳三环北郊,位于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东北城市走廊”中部,南靠沈阳市区,北隔辽河、万泉河与铁岭、法库县相望,东与抚顺市、铁岭县毗邻,西接辽西走廊,与新民市、于洪区相连;是连接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三省区的黄金通道和“东北城市走廊”的枢纽重地。

区域旅游资源分布图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新区依托“绿色沈北”和“生态沈北”建设,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已具备一定的旅游发展基础。但是,区域旅游资源整体分布散乱,文化挖掘不够深入,配套设施短缺,资源品质与产业带动力不相匹配,仍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善。

2013年9月,受沈阳市沈北新区旅游开发区管委会的邀请,我们对沈北新区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调研,正式启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2014—2030)》编制工作。

沈北新区处于几大核心城市的走廊位置,区位优势明显;所欠缺的是资源的有效整合、合理的规划设计和适当的宣传造势。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沈北的旅游项目开发会显现政策优势,为周边居民尤其是沈阳中心城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旅游项目。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凸显自己的特色,避免同质化。

旅游发展SWOT分析

形象定位

生态沈北·锡伯故里

沈北新区原先的旅游形象定位是“城市向北·风景最美”,从区位和属性两方面展现沈北旅游形象,但传达理念模糊,宣传效果不佳。其一,“城市向北”是指沈北新区位于城市(沈阳)北部,但对于大多数不熟悉沈阳的游客而言就很难正确理解,其市场定位过于狭窄;其二,“风景最美”侧重于强调自然风光,然而沈北新区若只打自然观光牌,很难在自然资源丰富的辽宁省立足,更遑论在东三省和整个国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三,“城市向北,风景最美”的形象主体不明,既未直截了当地点明“沈北”,更未包含具有一定辨识度的特色资源,受众不知其所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何使沈北新区的定位“突出对象,突破形象,凸显印象”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经过考察,我们发现新区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是有开发潜力的,沈北锡伯文化的辨识度高,生态与人文相融合,内涵丰富,可有效提升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一旅游形象定位直击沈北,主题明确,形象突出。

◇生态沈北

生态是沈北的特色,作为“共和国长子”的沈阳市以重工业而闻名,沈北新区则恰恰相反,境内拥有众多河流、湿地、水库,为各种陆生动植物、水生植物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动植物生长繁衍的天堂。东部森林茂密,盛产林果,动植物资源丰富,是罕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宝库。中部建有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基地,西部是优质米生产基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生态新城,其整体给人的印象是差异性的、颠覆性的。

生态沈北

◇锡伯故里

沈北新区是中国锡伯族的发源地,遗存有丰富的锡伯族文化。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现今的沈北新区及其周边。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 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 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至新疆伊犁屯垦戍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锡伯族西迁”。沈北新区作为锡伯族西迁的历史源头、第一故乡,境内石佛寺村至今保持着锡伯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保存着灯官秧歌、抓嘎拉哈等民间艺术,是锡伯族文化的活载体,文化内涵和旅游开发价值极高。

宣传口号

奇山异水,魅力沈北

锡伯源地,多彩沈北

生态最美,文化沈北

创意亮点

◇文化重构:锡伯文化根祖地

锡伯族民俗文化园景观雕塑

通过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利用、文化活化等措施,将规划区深厚的锡伯族文化与旅游项目相结合;通过旅游活动促进锡伯族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传承,通过锡伯族民俗文化园、锡伯族农耕风情小镇、锡伯族民族文化村等项目,打造我国锡伯族文化根祖地、集中展示地、体验地和传承地。

◇空间重组:一环两带七组团

根据沈北新区旅游资源状况、文化特征、空间分布与聚合程度、城镇分布与交通条件等综合情况,结合未来产品开发及旅游线路组织,在考虑空间完整的基础上,依托沈阳与沈北旅游联动布局,将沈北新区旅游产业空间结构划分为:一环、两带、七组团。

“一环”是旅游发展联动环,“两带”是辽河生态景观带和蒲河休闲景观带,“七组团”是怪坡文化旅游组团、浪漫爱情旅游组团、温泉度假旅游组团、乡村休闲旅游组团、辽河湿地旅游组团、七星民俗文化组团和现代城市旅游组团,由此形成“沈阳沈北,内合外联,旅游北斗,七星拱月”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从而形成一个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布局合理、体系完整的旅游综合网络构架。

沈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图

辽河七星湿地公园

◇游线重整:景区、游客两相宜

将怪坡旅游区与周边景点诸如梨花湖、旁风沟、怪坡国际滑雪场等进行有机整合,将此前位于G102国道东侧的一级游客中心移至旅游区北侧,破解了景区核心景点开门见山、游客停留时间短、景区主干道下穿高速公路等难题。

◇产品重设:五大主题相交融

依托沈北新区旅游现状及旅游市场需求,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按照高标准、精细化原则,形成“印象沈北”生态观光之旅、“欢乐沈北”休闲体验之旅、“康体沈北”运动养生之旅、“驾游沈北”自助风尚之旅、“品质沈北”商务节庆之旅五大主题产品体系,从而有效规避了淡旺季两极分化和内部过度竞争的弊端。

项目典范

◇龙头项目:世界“怪”苑,见怪不怪

依托沈阳怪坡元素,深入挖掘怪文化,创造性地打造世界怪文化博览苑项目:搜集世界各地奇人、异事、怪物等,在规划区内分区展示;同时设置专门的解密区,为游客解密“怪”事物,使游客由“少见多怪”变为“见怪不怪”。

世界怪文化博览苑内配套设施均利用现代科技,用怪文化进行包装,烘托世界怪文化博览苑的奇怪氛围,使游客感受怪文化,激发游客兴趣,从而延长产业链条,增加旅游综合收入,提高旅游业综合带动能力。如:不借助外力自行上山的交通工具、奇形怪状的休息设施、造型奇特的导览系统等,开发一些怪食物、怪住宿设施,开发部分“怪”主题旅游纪念品。

怪文化博览苑效果图

◇重点项目:“稻”梦空间,梦笔生花

依托沈北新区西部万亩水稻种植基地,策划建设以稻田画为主要景观吸引物的旅游项目——“稻”梦空间。通过栽植震撼人心的世界最大稻田画来展示璀璨悠久的稻米文化与沈北特色文化;同时设置稻田认种、稻田拾趣、稻草艺术节等参与性项目吸引游客,让游客参与稻田画种植的全过程。

旅游节庆

◇营销项目:春夏秋冬,风花雪月

举办节事等于借势,是旅游宣传的重要手段。针对沈北新区的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以沈北特色文化和独特资源为基础,因时而变,策划了春观怪轶、夏品民俗、秋赏农艺、冬玩冰雪的四季节事,如:中国国际怪文化博览会、锡伯族民俗文化节、生态农业旅游观光艺术节、文化之冬冰雪温泉节等品牌节事活动。

规划效果

规划以文化的独特性、项目的参与性、活动的趣味性、产品的生态性获得了各界的一致认可,其中“一环、两带、七组团”的空间发展战略和锡伯族文化挖掘、怪坡怪文化等,对沈北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规划方案一经评审,当地随即推进招投标,当年就实现了项目的实施与建设。

区内众多独创性项目先后对外开放,已成为沈阳市乃至辽宁省旅游业的新亮点和重要支撑:“稻”梦空间的“七星龙腾”稻田画被认定为世界最大的稻田画,紫烟薰衣草庄园为全国最大的薰衣草主题公园,辽河七星湿地公园为全国市区最大湿地公园,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怪坡虎园东北虎数量居全国前三位……

2015年1月,在被誉为中国旅游界的“奥斯卡”奖的中国旅游品牌总评榜颁奖典礼上,沈北新区荣获“2014年度中国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新研发的“锡伯族萨满陶埙乐笛”喜获2015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4月,被评为“2014辽宁游客最向往旅游目的地”;怪坡风景区相继被评为“辽宁省五十佳景”、“辽宁旅游四大奇特景观”。

目前,沈北新区内有4A级旅游景区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辽宁省乡村旅游特色乡镇1个,辽宁省旅游专业村1个。

沈北新区旅游门票收入已经占到沈阳市旅游收入的“半壁江山”。相关部门预测,2015年全年接待游客33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8.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和27%。计划到2018年,全区游客接待量达到6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旅游总收入实现40亿元,占当年全区GDP的比重达到5%,年均增长28%。

规划指导下的沈北新区,在旅游发展中魅力不断彰显,正向着全国旅游强区的目标扎实快速地迈进。

沈北新区获“2014辽宁游客最向往旅游目的地”

沈北旅游门票收入占沈阳市一半

规划者说

生态旅游资源禀赋的三大特性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尤为重要。生态旅游规划的关键就是:注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特色生态环境为基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规划设计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项目、产品和产业。

生态的最高级别是原生态,在现代文明充斥世界每个角落的背景下,这当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种原生态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原生态和人文原生态,我要说的是,将自然与人文原生态珠联璧合,乃是生态旅游的最高境界。

对于这一点,我们做到了,而且做到了很多,本案例是一例,在保护和恢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融入了古老锡伯族的原始文化。本书提到的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乔家大院旅游区、三河古镇旅游区、吴中太湖旅游区、黄陂木兰文化旅游区,等等,无一不是自然与人文高度融合的杰作,这些景区均已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受到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旅游”和“绿色旅游”,在于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居民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在这一宗旨下实施的生态旅游规划,当然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为此,我们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这一理念出发,以“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为规划终极目的。在本案例中,极力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尽量掩映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篷露营,等等,以让游客在愉怡中增强环境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这一规划思路,既促进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又规避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还使游客在心情愉悦中受到了环境伦理的感染,真正达到了生态旅游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