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资源基础论(RBV)? 传统的战略研究主要把重点放在行业优势和竞争定位上,而资源基础论一直专注于从特定的公司内部资源获取的竞争优势(Wernerfelt,1984;Dierickx and Cool,1989)。
资源基础论源于演化经济学(Nelson and Winter,1982),它把企业看成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Rumelt,1987)。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可以转变成为独特的能力,而这些资源和能力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基础(Fahy,1996)。
资源基础论认为,并非所有的资源都有潜力创造竞争优势。相反,只有那些满足资源异质性和非流动性条件的资源才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Wernerfelt,1989;Barney,1991)。异质性指的是相互竞争的公司之间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有所不同,而非流动性则意味着这些差异和不同是持久的,使得竞争对手难以复制。
资源异质性通过如下方式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如果所有的企业在一个行业中具有完全相同的资源,那么没有企业可以在同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例如,由于所有银行都有自动取款机,这样的同质化系统无法给任何一家银行带来竞争优势。相反,如果当一种资源或能力不均匀分布在企业间时,拥有该资源的公司可能获得至少一个短期的竞争优势。例如,沃尔玛开发了一套先进的在线购物系统。如果沃尔玛是拥有该系统的唯一零售商,该系统则可能是沃尔玛竞争优势的来源。
相比而言,资源的非流动性是决定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动力(Wernerfelt,1984;Dierickx and Cool,1989)。如果一种资源或能力可以较为容易地被复制或转移到竞争对手,那这种资源就是流动性资源。如果不拥有此种资源的竞争对手在开发、获取以及部署此资源时面临很大的难度,则此资源可以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Barney,1991)。例如,戴尔的直销模式在高科技行业是一个经典的成功案例。许多公司如康柏,试图复制此模式,但最终失败。究其原因不是由于模式本身的复杂性,而是竞争对手无法处理渠道冲突并有效地模仿戴尔现有的供应链基础设施(Dell,1999)。因此,戴尔的商业模式被认为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企业通过四类资源机制实现持续竞争优势(Rumelt,1984;Barney, 1991)。第一类是历史,指的是一个企业特有的资源是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反复试验、学习和开发才形成的。比如说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捐赠基金是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才实现了高额的投资回报。这些资源和能力是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无法复制的。
第二类是因果模糊性。它指的是竞争对手无法识别和理解一个公司的资源组合和成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当成功来源于隐性的组织要素,这些要素过于复杂以致竞争对手无法完全理解(Dierickx and Cool,1989;Barney,1991)。这些隐性要素也就是所谓的无形资产(Reedand De Fillippi,1990),包括组织文化、管理流程、人力资源,等等。这些无形资产是难以复制的,因为竞争对手并不是完全清楚应该复制什么。举个例子,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竞争优势源于它的核心投资能力。这种核心能力是由数以百万计的相互关联的任务和活动组成的。由于这些活动元素往往是无形的,竞争对手很难理解。即使能够复制其中一部分,竞争对手仍然无法完全再现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整体竞争优势。
社会复杂性是第三类机制。它是指竞争企业很难复制具有社会复杂性的资源。这些资源和能力包括企业特有的属性,如信誉和品牌(Barney,1994)。由于这些资源是无形的,而且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要想有效复制,竞争对手将面临很高的资金和时间成本。
最后一类是资源嵌入互补性。它是指资源之间的互补协同效应。一种资源的价值提升取决于另外一种资源的存在。当两种资源有效结合在一起时,整体价值大于单个资源的独立价值之和。比如说捐赠基金的支出政策只有在充分考虑投资目标、资产配置策略和市场风险等因素的条件下才能够产生最大的效应。
资源基础论对于资源的定义较为广泛:包括资产、知识、能力和组织流程。但总体来说,可以把资源分为两大类: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金融资本和企业的有形资产,如土地、厂房、设备和存货。鉴于这些资产是公共资源,它们可以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无形资产通常包括信誉、品牌形象、知识资产、组织文化、员工培训和团队精神等。如上所述,由于这些无形资产是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因此它们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在本书中,资源被定义为任何有形或无形的大学捐赠基金可以用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资产。
本书选择资源基础论作为理论基础,基于如下原因:
首先,资源基础论来源于微观经济学(Nelsonand Winter,1982),后来逐步被广泛应用到管理学。其研究重心是资源属性,长期以来被用于研究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和成功要素。大学捐赠基金也是企业的一种,捐赠基金所具备的核心要素完全符合资源基础论提到的资源特性,因此把资源基础论延伸到捐赠基金领域是一个合理的尝试。其次,资源基础论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整合为研究捐赠基金管理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理论框架,我们采用资源基础论可以对捐赠基金的成功要素进行有效的实证分析,可以研究捐赠基金有形和无形资产如何结合在一起实现协同互补,从而给捐赠基金带来持续竞争优势。正是基于其在研究核心资源竞争优势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选择资源基础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
鉴于上文所述并结合之前的文献回顾,本书提出如下基于资源基础论的理论模型(见图4-1)。此理论模型旨在回答本书提出的研究问题,即大学捐赠基金的成功要素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