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5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宏观调控等多重考验,上海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调整中谋发展、在创新中促转型,不仅成功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博会,而且在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
未来的5年,上海仍然面临着“两碰头”的严峻挑战。一方面是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促进经济增长更加稳定和持续的任务相当艰巨;另一方面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任务也相当艰巨,能不能转型成功又直接关系到长远的利益。为此,对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进行必要的把握,一定会有所裨益。
坚持“一条主线”。尽管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可能变幻莫测,但是,一定要从科学发展观的整体要求出发,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财富拉动为创新拉动,推动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化,把上海构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格局。也就是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加快“两个提升”。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角度出发,上海未来发展的关键是要实现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双升级”。从城市功能来看,要通过向服务型功能转化和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的形成,进一步增强集聚和辐射的“双向功能”,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五流”交汇之地,成为国际性的“枢纽城市”。从产业功能来看,要按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两个优先发展”的要求,推动城市产业向高端、集群、集约、生态方向发展。此外,还要注重把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行“三个替代”。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替代的历史,而替代也是转型的需要,因此,未来上海经济增长中的三大战略替代关系尤其重要。在经济增长的动力替代方面,要着力解决好投资、出口、消费之间的替代关系,尤其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的产业替代方面,要着力解决好二、三产业之间的替代关系,尤其要突破瓶颈制约,加速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的资本替代方面,要着力解决好国资、外资、民资之间的替代关系,尤其要积极鼓励和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
抓住“四个元素”。从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尽管上海经济发展不失有一些重要的战略机遇,然而有些因素,如国际资本和国际产业转移等,可能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共同机遇,而上海独有的助推经济发展的新元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推进后世博建设,加快把世博会区域构建成为新的国际性中央商务区,与陆家嘴“比翼双飞”。二是推进迪士尼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上海进一步集聚“人气”和推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彰显与世博会相似的效应。三是推进虹桥商务区建设,加快形成新的商务发展的集聚阵地。四是推进郊区新城建设,加快形成南汇、松江、嘉定、南桥、青浦等五个“中等城市”。
谋划“五个布局”。抓好产业布局的谋划,并进一步强化集群发展模式。从郊区来看,要谋划好“两个布局”,除了继续推进“东部信息和生物医药、西部汽车、北部钢铁、南部重石化、临港装备产业、崇明及长兴和长江口造船”等六大产业基地之外,还要结合制造业能级提升,谋划好生产型服务业的配套发展和相应布局。从中心城区来看,也要谋划好“两个布局”,结合创新创意,要布局好各类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结合总部经济,要布局好商务楼宇经济板块。从创新发展来看,还要谋划好“一个布局”,即形成一批“哑铃型”的布局结构,例如,东西轴线的陆家嘴——虹桥商务区的商务布局;放射型的中心城区——五个新城的城市布局。当然,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需要进一步紧密衔接。
优化“六个结构”。在动力结构方面,要不断消除抑制消费增长的各种因素,积极开拓新的消费热点,创造新的消费载体,挖掘新的消费内涵,并深化各类服务贸易。在资本结构方面,要改变目前“外资不少,国资不强,民资不足”的局面,把未来发展的思路聚焦在“民资做大,国资做强,外资做优”。在产业结构方面,要加快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等“两高一新”的先进制造业。在城镇结构方面,把城镇布局、城镇规模与轨道交通建设、产业布局和人口布局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城乡结构方面,要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与视角去统领全市总体规划,各区域、各专业、各产业的规划要充分体现出城乡之间的衔接,并推进和完善郊区的各项社会事业。在市外结构方面,推进市外投资和市外布局等,不仅有利于上海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也有利于上海在提供“三个服务”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为此,要转变观念,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和激励政策,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原文刊于《解放日报》(观察),2012年5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