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再测算结果及分析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再测算结果及分析

时间:2023-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图3.1显示了本书测算的传统实际有效汇率与BIS公布的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差异。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前,我国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有所上升,国际竞争力有所恶化。直到2005年7月中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又开始持续上升,导致国际竞争力不断恶化,直到2008年受金融危机后才有所缓解。可见,使用传统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标可能会低估中国竞争力的恶化程度。

一、传统实际有效汇率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如前文所述,本书所测算的传统实际有效汇率与现有的经济组织公布的实际有效汇率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以BIS公布的实际有效汇率为例[1],导致二者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测算中所采取的样本国范围不同,BIS的宽口径指数样本国范围包括61个国家,而本书由于使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样本国范围较少,有40个国家;二是权重的测算方法略有不同(前面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三是所使用的贸易流有所不同,BIS不包括服务贸易流,而本书所使用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包括35个行业(其中包括服务业)。图3.1显示了本书测算的传统实际有效汇率与BIS公布的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差异。

可以看出,参考Bems and Johnson(2012)构建的传统实际有效汇率与BIS公布的实际有效汇率在波动趋势上比较一致,但是传统实际有效汇率略低,主要原因是测算所使用的国家样本、贸易流量数据等不同。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前,我国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有所上升,国际竞争力有所恶化。2002年之后实际有效汇率反而开始下降,中国国际竞争力开始改善。直到2005年7月中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又开始持续上升,导致国际竞争力不断恶化,直到2008年受金融危机后才有所缓解。

图3.1 中国传统实际有效汇率变动趋势

注:基期为1999M1(1999M1=100),BIS为国际清算银行。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所得。

二、基于任务的实际有效汇率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一)测算结果

图3.2给出了中国的基于任务的实际有效汇率REER-in-Tasks(依据公式3.3、公式3.4)和与之对应的传统实际有效汇率(依据公式3.1、公式3.2)在1999—2008年底[2]的变动趋势。

首先,无论是传统的实际有效汇率还是REER-in-Tasks,其变动趋势与现有国际经济组织公布的实际有效汇率(如BIS)较一致,都是加入WTO前先上升后又下降,在2005年以后又开始上升。这意味着,自汇改以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来说是在不断恶化的。其次,传统的REER与REER-in-Tasks之间的差异显著。在样本期间,相对于传统的REER,REER-in-Tasks升值更快,反映了国内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相对于基期(1999M1),到样本期末传统REER升值5.5%,而REER-in-Tasks升值26.3,将近多升值21%。可见,使用传统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标可能会低估中国竞争力的恶化程度。

从计算公式3.3可以看出,中国REER-in-Tasks之所以升值如此之快,主要源于国内附加值价格(即生产成本)相对其贸易伙伴附加值价格(qi/qj)上升更快和中国相对于贸易伙伴的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升值(Ri/Rj)(因为贸易权重选择2008—2010年附加值贸易权重的平均值,是不变的)。图3.3给出了1999—2008年中国附加值价格(GDP平减指数)相对于其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附加值价格(GDP平减指数)的变化趋势。

图3.2 中国传统REER和REER-in-Tasks的变动趋势

注:基期为1999M1。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所得。

图3.3 中国与其主要附加值贸易伙伴国或地区GDP平减指数比值的变动趋势

注:以1999M1年为基期。

资料来源:Econ Stats TM、Trading Economics和OECD数据库,作者计算整理所得。

由贸易权重可知,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为美国(25.1%)、欧元区(23.5%)、日本(13.2%)、韩国(5.6%)、澳大利亚(4.9%)和中国台湾(2.8%)。除了与澳大利亚GDP平减指数比值相对有些下降以外,中国的附加值价格相对于日本、中国台湾、欧元区、美国和韩国都是在不断上升的,尤其是日本和中国台湾,至样本期末,中国的附加值成本价格相对日本和中国台湾将近多上升60%。由此可见,中国相对于其主要贸易伙伴生产成本的相对上升是导致中国REER-in-Tasks升值更多的主要原因。

(二)基于任务的实际有效汇率与传统实际有效汇率的差异及原因

根据传统REER和REER-in-Tasks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导致二者出现差异的原因分别是价格指数的差异和贸易权重的差异。下面我们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分析,找出导致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

1.价格指数差异

从传统REER测算公式3.1和REER-in-Tasks测算公式3.3可以看出,前者使用的价格指数是消费者价格指数,代表消费者面临的产品价格;而后者使用的是GDP平减指数,衡量的是一国附加值的价格,即一国的生产成本。可以看出,中国GDP平减指数相对于CPI的差异越大,或者中国贸易伙伴j中两个指数的差异越大,且与中国的贸易权重wij越大,则中国REER-in-Tasks与传统REER的差异就越大。

图3.4描绘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权重排名靠前分别为美国、日本、欧元区、韩国和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各自的GDP平减指数与CPI之比的变动差别。可以看出,中国的GDP平减指数相对于CPI上升更快,二者之比由1999年初到2008年,累计多上升将近2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国内生产成本(GDP平减指数)不断上升是造成中国REER-in-Tasks相对于传统REER升值更多的主要原因。在贸易伙伴中,只有澳大利亚的GDP平减指数与CPI之比是上升的,但仍小于中国。美国、欧元区和韩国GDP平减指数与CPI差异较小,略有下降。而日本和中国台湾,二者之比下降幅度较大,分别累计下降9个和1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大部分主要贸易伙伴的要素生产成本相对中国来说是在下降的,这也是导致中国附加值成本在国际上相对上升从而竞争力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

图3.4 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GDP平减指数与CPI指数之比的变动趋势

注:以1999M1年为基期。

资料来源:Econ Stats TM、Trading Economics和OECD数据库,作者计算整理所得。

2.贸易权重差异

表3.2给出了中国的基于Bems和Johnson(2012)的传统贸易权重(公式3.2)和附加值贸易权重(公式3.4)的差额。由于是使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测算,因此为1995—2011年的数据,为节约空间,我们仅列出1995年和2011年的权重差异。当传统贸易权重大于附加值贸易权重时,二者差额数值为正;反之,为负。

可以看出,对于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其传统贸易权重是小于附加值贸易权重的。按照差额大小由低到高进行排序,我们发现,传统贸易权重远小于附加值权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欧元区、英国、俄罗斯等(有阴影的部分)。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上游,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中附加值含量比较高,而伴随着中国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等,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产品中包含的国内附加值也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中国与这些国家的附加值贸易流反而高于传统贸易流权重。而传统贸易权重远大于附加值贸易权重的国家和地区则分别是中国台湾、韩国、墨西哥、刚果、捷克和澳大利亚(数据加粗)等。原因可能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一般处于全球价值链中游位置,即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中包含了大量的国外附加值,而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大量的中间产品后经过加工后再进一步出口到欧美等国家,从而使得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台湾、韩国的中间产品贸易比较多,最终导致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传统的产品贸易权重要大于附加值贸易权重。传统权重和附加值权重差异很小的则是一些与中国贸易流比较小的小国家,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另外,一些国家的二者差额在样本期间发生了较大变化,有些国家经历了先负后正,如日本在1995年是传统权重小于附加值贸易权重。2011年则反而传统权重大于附加值权重。也有一些国家,如丹麦,则表现出了先正后负的现象。这种前后变化反映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格局发生了改变,如日本的传统权重与附加值权重差额从负到正,说明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中间产品贸易增加更快。

表3.2 1995—2011年传统贸易权重与附加值贸易权重差异 %

资料来源: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经过作者计算整理所得。

为了考察导致传统的实际有效汇率和REER-in-Tasks产生显著差异的原因,我们给出不考虑价格指数的中国人民币基于任务的名义有效汇率(NEER-in-Tasks)和与之对应的传统名义有效汇率在1999—2008年底的变动趋势(见图3.5)。可以看出,在样本期间,基于任务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略高于传统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但差异很小。由于传统名义有效汇率与基于任务的名义有效汇率的差异仅体现在权重,即附加值贸易权重与传统贸易权重的差异方面,因此,该图表明,权重差异对两种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差异的影响很小。这意味着,传统REER和REER-in-Tasks产生差异主要来源于价格指数——GDP平减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差异而不是贸易权重——附加值贸易权重和传统贸易权重的差异。

图3.5 中国传统NEER和NEER-in-Tasks的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所得。

(三)结构分解

根据公式3.5,实际有效汇率权重可以被进一步地分解为三个部分,以反映不同的竞争来源:进口竞争、直接出口竞争和在第三方市场的出口竞争。表3.3给出了中国所有贸易伙伴分别在1995年和2011年的权重分解的变动趋势。首先,从分国别和地区的权重分解情况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竞争关系不同。对于中国与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关系而言,出口竞争要大于进口竞争,且出口竞争主要源于直接竞争,而非在第三市场的竞争。其次,在东亚地区中,除了印度、日本之外,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韩国、俄罗斯、中国台湾地区之间的竞争主要源于进口竞争。在出口竞争中,也是直接竞争更为激烈。不过,相对于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上游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中国与正在兴起的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在出口第三方市场竞争关系要更为激烈。第三,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非常小。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竞争关系变化不大。不过,与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印度、俄罗斯、中国台湾等(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或产品结构相近的国家与地区)的进口竞争关系下降,出口竞争有所上升。尤其是,中国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在出口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略有上升,这可能源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

表3.3 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附加值贸易权重分解 %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计算整理所得。

图3.6比较了使用三类竞争权重构造的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幅度。样本期间,代表着进口市场竞争的曲线升值幅度最高,这意味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最大;出口竞争中代表直接出口竞争的曲线虽然更高,但可以看到,近两年代表第三方市场竞争的曲线上升更快,说明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第三市场的竞争在加剧。

图3.6 出口竞争、进口竞争和第三方市场竞争

注:基期为1999M1。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计算所得。

(四)小结

整体看来,中国传统REER与REER-in-Tasks之间差异显著,意味着传统的不考虑中间产品贸易的实际有效汇率不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竞争力的变化,尤其是一国在“任务或者附加值”上的竞争力的变化。中国的REER-in-Tasks上升幅度远高于传统REER,意味着传统实际有效汇率测算方法将会低估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恶化程度。其中,中国附加值价格或生产成本如劳动力成本相对其主要贸易伙伴如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美国和欧元区的上升是导致二者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权重差异——附加值贸易权重和传统贸易权重差异对二者差异影响非常小。

三、基于产品的实际有效汇率的测算结果和分析

(一)测算结果

由本章第一节中测算公式3.7可知,REER-in-Goods公式包括两个汇总项。第一个汇总项捕捉了测算国i的产品和样本国j的产品中的国外附加值部分(如来自k国的附加值)的竞争;第二个汇总项则反映了测算国i的产品和样本国j的产品中的国内附加值部分的竞争。因此,该公式可以进一步改写为:

其中,reef和reerchn分别反映了测算国i相对于样本国j在产品中的国外附加值和国内附加值部分的竞争力水平。

在测算一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中之所以考察该国国外附加值部分的国际竞争力,是因为伴随着更多国家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一国出口产品中的国外附加值份额不断上升。表3.4给出了1995年和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23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国外附加值比例的变动。

表3.4 1995—2011年2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中国外附加值比例变动 %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从表3.4可以看到,首先,除个别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样本期间,出口中国外附加值占比是在不断上升的。其次,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出口中国外附加值占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越小的国家和地区国外附加值比例越高,如保加利亚、丹麦、捷克、刚果、立陶宛、波兰、罗马尼亚、瑞典、中国台湾等,国外附加值比例在20%以上;而越大的国家和地区,国外附加值比例越低,如巴西、英国、印度、日本、美国和欧元区等,国外附加值比例不足10%。这主要源于越大越发达的经济体,国内技术水平越高,往往处于全球价值的顶端,更多的是附加值输出国,因此出口产品中国内附加值更高;而越小的经济体由于资源、技术水平等有限,对外依赖程度很高,需要大量进口国外的中间产品进行生产,因此国外附加值比例更高。最后,中国的出口产品中国外附加值比例与其他大国相比略高,介于11%~16%之间,这说明相对于欧、美、日本等经济大家,中国因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需要大量进口欧美、日本、韩国等的中间产品,最终导致出口产品中国外附加值较高。

图3.7给出了中国几个主要的国外附加值来源国和地区——欧元区、日本、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在样本期间所占比例(来自该国和地区的附加值占中国总产出或总成本的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欧元区、日本、美国所占比例更高,尤其是欧元区和日本,然后依次是韩国和中国台湾。

由前面可知,一国产品由国内附加值和国外附加值两部分组成,因此,反映了一国出口产品的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基于产品的实际有效汇率包括国内附加值部分的竞争(reerchn)和国外附加值部分的竞争(reerf)两部分。接下来,我们将分别考察中国reerf、reerchn和REER-in-Goods的变动情况。其中,我们仍以1999M1为基期,即1999M1=100。

图3.8给出了中国REER-in-Goods的变动及其分解。可以看出,中国REER-in-Goods和传统REER、REER-in-Tasks一样,在2005年汇改以后是在不断上升的,即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是在不断恶化的。相对于期初,在样本期末,代表国外竞争力变化的reerf下降4.4%,代表国内竞争力变化的reerchn上升30%,最终导致中国的REER-in-Goods上升幅度介于二者之间,为24.4%。从reerchn的不断上升可以看出,中国国内附加值竞争力的不断恶化是造成中国REER-in-Goods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即中国国内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是导致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不断恶化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代表国外附加值竞争的reerf变动比较平缓,相对来说是先下降后上升,在2007年后又开始下降。reerf的下降意味着,相对于中国的贸易伙伴国j,中国的国外附加值来源国和地区的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恶化。相反,当代表国外竞争力变化的reerf上升时,将会导致中国的REER-in-Goods上升更快,即反而加剧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恶化。

图3.7 中国出口贸易中国外附加值的各来源国和地区所占份额的变化

注:纵坐标为中国出口中外国来源国和地区附加值所占份额。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整理计算所得。

图3.8 中国的产品实际有效汇率的结构分解

资料来源: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Econ Stats TM、Trading Economics和OECD数据库,经作者整理所得。

(二)三种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差异及分析

我们进一步考察中国REER-in-Goods和传统REER、REER-in-Tasks在变动趋势上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图3.9 三种方法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注:基期为1999M1。

资料来源: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Econ Stats TM、Trading Economics和OECD数据库,经作者整理所得。

图3.9给出了使用上述三种方法测算出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首先,传统的实际有效汇率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实际有效汇率——REER-in-Tasks和REER-in-Goods波动趋势较为一致,2005年汇改以后持续上升,意味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恶化。其次,传统的实际有效汇率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差异显著。在样本期间,相对于传统的REER,REER-in-Tasks和REER-in-Goods升值更快。这种差异主要开始于2000年以后,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反映了国内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相对于基期(1999M1),到样本期末传统REER升值5.5%,而REER-in-Tasks升值26.3%,REER-in-Goods升值幅度介于二者之间,为24.4%。再次,说明使用传统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标将低估中国附加值出口和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下降。最后,REER-in-Goods在2003年之前低于REER-in-Tasks的升值,这表明国外要素价格的下降抵消了部分中国国内要素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恶化。但在2003年中期至2008年期初, REER-in-Goods反而高于REER-in-Tasks,这意味在这段时间,中国国外附加值竞争力反而有所下降,这一点可以从图3.8中代表国外附加值竞争的在2003—2008年期间略有上升看出来。这与Bayoumi等(2013)的结论有所差异,但与Nikhil Patel等(2014)的结果比较近似。原因是本书使用的数据和样本范围接近于后者,都是使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和40个国家样本范围,而Bayoumi等(2013)使用的数据是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OECD双边贸易数据库、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等数据,样本范围是42个OECD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

1.传统REER与REER-in-Goods的差异

从传统REER和REER-in-Tasks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导致二者差异的原因一是价格指数的差异,二是后者考虑了出口产品中国外附加值部分的竞争力变化。从图3.8可知,导致中国REER-in-Goods上升的主要成因是国内附加值竞争力的不断恶化,国外竞争力变化相对较小,因此,导致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价格指数的差异。图3.3给出了中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的GDP平减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差异变化,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2.REER-in-Tasks和REER-in-Goods的差异

从REER-in-Tasks和REER-in-Goods的测算公式可以看出,导致二者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二者衡量的是不同对象的竞争力变化,前者测算一国“任务或附加值”的竞争力变化,而后者测算的是一国出口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变化,不仅考察产品中国内附加值的竞争力变化,还考察了产品中国外附加值的竞争力变化。对于后者,当中国产品中国外附加值成本相对于其贸易伙伴国j出口产品中的国外附加值成本降低或上升更慢时(即中国国外附加值来源国k国GDP平减指数相对下降程度大于其贸易伙伴国j国的国外附加值来源国,表现为reerf的下降),将导致中国产品总成本上升速度低于国内生产成本,即REER-in-Goods小于REER-in-Tasks;反之,REER-in-Goods大于REER-in-Tasks。

为了考察中国(i)相对于其主要贸易伙伴国j的出口产品在国外附加值竞争力上的变化,我们给出了reerfij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j是中国的贸易伙伴,k为中国及其贸易伙伴的附加值来源国和地区。我们选择中国的几个主要贸易伙伴——澳大利亚(5%)、日本(13.5%)、韩国(9.1%)、中国台湾地区(5.8%)、美国(22.3%)和欧元区(21.8%)进行考察。图3.10给出了中国相对其主要贸易伙伴在产品国外附加值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图3.10 中国相对其主要贸易伙伴的产品国外附加值竞争力变化

注:基期为1999M1。

资料来源: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Econ Stats TM、Trading Economics和OECD数据库,经作者整理所得。

一国和地区曲线上升意味着,相对于贸易伙伴,中国的国外附加值价格上升更快,从而中国国外附加值的竞争力相对来说是在下降的,最终将会导致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降。相反,如果一国和地区的曲线是在下降的,则意味着中国相对于该国和地区在国外附加值竞争力上是在上升的,将最终会缓解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恶化。从图3.10中可以看出,中国台湾、日本和美国的reerfij曲线总体来说是下降的,这意味着相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国的国外附加值来源国和地区的成本是在不断下降的。而澳大利亚、韩国的reerfij曲线总体来说则是上升的,即相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来说,中国国外附加值来源国的国内附加值成本是相对上升的。欧元区对应的reerfij曲线则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又下降的过程。图3.4中的reerf变化趋势一方面取决于中国主要贸易伙伴reerfij的变化,另一方面取决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权重,可以发现,由于主要贸易伙伴的reerfij变化趋势不同,有升有降,导致reerf中国整体的变化相对较小。

[1] 由于本书参考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测算方法,一方面测算的为月度数据,另一方面使用的是2008—2010年的权重的平均值,因此以BIS为例。

[2] 由于GDP平减指数只能找到至2009年第2季度的数据,通过一定的转换后只能得到至2008年底的月度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