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测算公式以及数据来源
(一)测算公式
Bems and Johnson(2012)研究的是国家层面的传统实际有效汇率和附加值实际有效汇率。参考杨盼盼等人(2014)可知,遵循一定的假定条件后,行业层面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可以表述成同国家层面一致的形式。
基于此,第三章中关于传统实际有效汇率的测算公式3.1也可用于测算一国如i国的行业层面的实际有效汇率。不同的是,国家层面实际有效汇率中,测算国i赋予其贸易伙伴j的竞争力权重(测算公式3.2)使用的是国家层面的贸易流(行业加总),而行业层面实际有效汇率中,对于某一特定行业,测算国i国赋予其贸易伙伴j的竞争力权重使用的是行业层面的贸易流。
基于此,测算国i国S行业的实际有效汇率的测算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该测算国i国S行业赋予其贸易伙伴j的贸易权重wijs可以表示为:
其中,Q是传统贸易流,Qiks是i国S行业出口至k国的真实规模,pis是测算国i国S行业传统贸易流的价格水平。对于i国S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式和传统实际有效汇率测算公式近似,为了与传统国家层面保持一致,价格指数仍使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但是由于消费者价格指数不分行业,因此,我们仍使用国家层面数据。
(二)数据来源
由于本书使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贸易权重,同时,后面REER-in-Tasks测算中使用的行业层面附加值价格指数也来源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年度数据,因此,为了保持一致,我们测算的行业层面传统实际有效汇率为年度数据,数据范围为1999—2011年[1]。
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双边汇率都是年度数据,除个别国家和地区外,均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2]。
二、测算结果及分析
按照升值水平由高到低排列,表4.1给出了33个行业的传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样本期间(1999—2011)的变动水平。参考杨盼盼(2014)等,本书将三种产业分开来看。其中,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在传统研究中普遍被认为是不可贸易品,但是随着服务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传统的不可贸易品正逐渐具有可贸易的特征。
表4.1 分行业的传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水平 %
(续表)
(续表)
注:升值水平是样本期期末和期初(分别为2011年和1999年)汇率水平的累计幅度。其中,第一列带*号的行业属于第一产业,无阴影的属于第二产业,有阴影的属于第三产业。
资料来源:经作者计算整理所得。
首先,可以看出,不同行业升值幅度差异很大,甚至一些行业的实际有效汇率变动趋势与国家层面的升值趋势是相反的。如采矿和采石业、内陆运输业、批发贸易和经纪贸易(除了汽车和摩托车)、教育、建筑业、酒店和餐饮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的实际有效汇率在2011年相对于1999年是下降的,即对于这些行业,其国际竞争力反而是相对上升的。其次,相对于第二、三产业总体竞争力下降的情况,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上升(其传统实际有效汇率下降了7.5%)。最后,总体来说,相对于不可贸易产品,可贸易品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更高。
三、行业差异来源:贸易权重和价格指数
由行业层面传统实际有效汇率测算公式可知,由于使用同样的价格指数和汇率,因此,行业间的升值幅度的差异主要源于不同行业中国赋予其贸易伙伴的权重的差异。由于中国与不同的贸易伙伴的相对价格变动不同 即(不同),那么,对于那些中国相对其价格上升更快的国家和地区,在行业传统实际有效汇率中赋予的权重越大,该行业REER上升速度越快;相反,对于那些相对价格下降的国家和地区赋予权重较大的行业,其传统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更小,甚至可能下降。
表4.2提供了中国传统实际有效汇率中不同行业的贸易伙伴权重份额排前五名的国家和地区。在33个行业中,美国和欧元区国家分别在12个行业中具有最高权重,澳大利亚在4个行业中权重最高,日本和韩国分别在2个行业中权重最高,俄罗斯在1个行业中占最高权重。首先,由表4.2可以看出,对于大部分行业,贸易伙伴国和地区的比重非常集中,除了美国、欧元区、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外,中国台湾、英国和一些金砖国家在中国各行业贸易权重中也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次,在不同行业的权重构成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与其他行业相比,第一产业的贸易伙伴权重相对来说更加分散,前5名的国家和地区所占权重之和(72.37%)要小于所有行业的平均值(81.44%)。在第二产业权重构成中,美国和欧元区在大多数行业中排在首位,这意味着美国和欧元区是中国在货物贸易领域中最重要的伙伴。第三产业的国家权重则更加集中,前5名贸易伙伴权重占总体权重的比重平均高达85.67%,要高于第二产业(接近78.25%)。
由计算公式可知,不同行业传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差异主要源于其主要贸易伙伴所占权重及中国与贸易伙伴的相对价格(即)的变动情况。图4.1给出了在样本期间,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j的相对价格指数的变动情况。j国和地区的曲线上升,表明相对于该贸易伙伴,中国的价格上升和本币升值速度更快,即中国产品相对该贸易伙伴的竞争力是下降的;反之,说明该贸易伙伴的价格和货币币值上升速度超过中国,即中国相对于该国或地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上升的。
图4.1 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相对价格指数的变化
注:1999年为基期,即1999=10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经作者整理计算。
由图4.1可以看到,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如国家j)相对价格指数的变动在国家间的差异很大。其中,中国相对价格水平上升速度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中国台湾(36%)、英国(30.28%)、美国(23.77%)、日本(21.39%)、韩国(7.1%)。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所占权重比较大的行业对应的传统实际有效汇率上升速度更快。例如行业31——公共管理和国防业;强制性社会保障行业上升速度最快,主要源于其前5名权重国家分别是美国(79.86%)、韩国(12.08%)、欧元区(5.34%)、日本(0.6%)和英国(0.6%)这些中国相对其价格水平不断上升的国家,因此,其对应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上升速度也是最快。
对于另外一些贸易伙伴,中国相对价格水平反而是下降的,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然后依次是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这意味着,在样本期间,中国相对于这些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在上升的。因此,这些国家所占权重比较大的行业对应的传统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可能反而是下降的。例如,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前5名权重中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32.75%)、巴西(21.8%)、加拿大(6.79%)、俄罗斯(5.79%)等,中国的价格指数和货币升值速度要低于这些国家,因此对应的行业实际有效汇率也是下降的,即国际竞争力是相对上升的。
四、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的传统实际有效汇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垂直分工和增加值贸易带来了全球贸易领域的新变化,国际贸易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货物贸易,国家间的服务贸易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发展趋势在目前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意味着,传统认为的“不可贸易品”正在日趋可贸易化。传统实际有效汇率对这一趋势的考虑仍然较少,在加总有效汇率层面,研究主要关注可贸易品,或是对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加以区分。而在分行业实际有效汇率层面,研究则主要侧重于可贸易行业,这主要源于服务贸易及相关数据的可得性存在困难。由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提供了国民经济的35个行业的数据,全面包含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因此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35个行业的贸易数据,能够测算一国可贸易品及传统认为“不可贸易品”的对外竞争力,从而为身处全球价值链中的国家提供更完善的对外竞争力评估(杨盼盼等,2014)。
在考察总体的、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前,我们先不考虑价格指数的影响,即我们仅考察三者的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动趋势。总体名义有效汇率包含了33个行业。本书对于可贸易品行业选取的方法参照BIS方法。BIS认为可贸易品行业应当集中于制造业,故而其选取的行业范围是SITC5-8,本书选择的行业与这一范围基本对应。BIS还认为大宗商品应被排除在外,因为这些商品通常以美元计价,而并不会以来源国计价,故而汇率影响有限。因此,本书也把行业c2和c8排除出可贸易品行业有效汇率的测算中。可贸易品部门有效汇率选择的行业包括投入产出表中编号为c4、c5、c6、c7、c9、c10、c11、c12、c13和c14的行业。不可贸易品部门有效汇率专注于服务部门,因此包含所有第三产业的行业并加上“建筑业”,这些行业在传统被视为“不可贸易品”的部门。
图4.2给出了总体、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对应的传统名义有效汇率变动情况。我们发现,可贸易品的传统名义有效汇率高于不可贸易品,且与国家层面汇率变动十分接近。这说明,决定国家层面汇率变动的仍然是可贸易品行业。
图4.2 中国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的传统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动趋势
注:①加总名义有效汇率中包含33个行业(除了行业c19和c35)。
②可贸易品名义有效汇率包含行业c4、c5、c6、c7、c9、c10、c11、c12、c13、c14。
③不可贸易品名义有效汇率包含行业c18-c34。
资料来源:作者经整理测算所得。
接下来,本部分将分析所有部门加总的总体实际有效汇率,可贸易品部门的实际有效汇率和不可贸易品部门的实际有效汇率。图4.3提供了三种传统实际有效汇率在样本期间的变动情况。我们发现,与传统名义有效汇率变动趋势一致,可贸易品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高于不可贸易品汇率上升幅度。不过,考虑了价格指数后,二者差异进一步加大,最高达到4.97%。另外,与名义有效汇率中可贸易品与加总国家层面总体汇率变动几乎重合不同,实际有效汇率中,二者差异较大。总体实际有效汇率介于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之间,这说明不可贸易品行业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相对价格水平变动也是影响中国总体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
图4.3 中国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的传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趋势
注:1999年为基期。
资料来源:作者经整理测算所得。
五、不同技术分类制造业的传统实际有效汇率
由于不同技术水平的产品出口的目标国差异较大,其对应的贸易伙伴的权重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导致其对应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变动趋势存在不同。因此,不同技术水平的产品对应的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我们将对不同技术水平行业进行分类,从而考察不同技术水平行业对应的国际竞争力的变动情况。由前面可知,WIOD中的行业分类将国民经济划分为35个行业,其中制造业为c3到c16。樊茂清、黄薇(2014)进而又按照OECD产业研发密集度的分类以及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制造业划分为低、中、高技术制造业三大类,其中低技术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和烟草业(c3),纺织材料和纺织制品业(c4),皮革、皮革制品和鞋业(c5),木材、木材制品业(c6),纸浆、纸、纸张、印刷和出版业(c7),其他制造业(含回收利用)(c16);中技术制造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c8),橡胶和塑料制品业(c10),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c11),金属和金属制品业(c12);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化学品和化工产品制造业(c9),设备制造业(c13),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c14),运输设备业(c15)。基于该分类标准,我们将考察高、中、低三类技术制造业对应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变动情况。
首先,为了便于与后面的REER-in-Tasks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先考察在不考虑价格指数的情况下,贸易权重对不同技术分类制造业的有效汇率的影响。因此,我们测算了不同技术分类制造业对应的名义有效汇率(NEER)(见图4.4)。可以发现,在不考虑相对价格水平变动的情况下,高、中、低技术水平制造业对应的名义有效汇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低技术的名义有效汇率增长幅度最高,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幅度最小,中技术制造业的名义有效汇率则介于二者之间,几乎与总体名义有效汇率重合。另外,低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在2011年底二者差异最高达到7%。这说明,在不考虑价格水平的影响时,低技术水平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恶化程度高于中高技术水平制造业。
图4.4 中国不同技术分类制造业的传统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动趋势
注:1999年为基期。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计算所得。
图4.5提供了总体实际有效汇率和高、中、低技术制造业对应的实际有效汇率在样本期间的升值水平。与名义有效汇率正好相反,高技术制造业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最高,而低技术的汇率升值幅度最低,中等技术水平行业介于二者之间,但略高于总体实际有效汇率。另外,高技术和低技术制造业的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由中国不同技术分类制造业的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差异可以看出,相对价格指数对三者的国际竞争力变动影响是比较显著的。由此可见,仅考虑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动并不能准确地测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相对变动。
如前面所述,贸易伙伴权重不同是导致三种不同技术制造业对应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升值幅度存在较大差异的重要原因。由于中国与不同贸易伙伴的相对价格指数与相对汇率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贸易伙伴的权重的不同将导致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不同。表4.3给出了三种不同技术分类制造业对应的主要贸易伙伴的权重。
图4.5 中国不同技术分类制造业的传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计算所得。
表4.3 三种不同技术分类制造业的主要贸易伙伴权重份额 %
(续表)
资料来源:据经作者计算整理所得。
前面图4.1给出了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相对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其中,中国相对其价格水平上升速度最快的国家依次是英国(30.28%)、美国(23.77%)、日本(21.39%)、韩国(7.1%)。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所占权重比较大的行业对应的传统实际有效汇率上升速度更快。对于另外一些贸易伙伴,如俄罗斯、中国台湾、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中国相对价格水平是下降的,这些国家和地区所占权重比较大的行业对应的传统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上升幅度会更低。由表4.3可以得出,中国相对其价格水平上升更慢的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中国台湾、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等在中国高技术水平制造业贸易权重中所占比重(16.40%)小于低技术水平制造业(23.41%),而中国相对其价格水平上升速度更快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在高技术水平制造业的权重(60.58%)大于低技术水平制造业(55.53%)。因此,中国高技术水平制造业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幅度大于低技术水平制造业。
[1] 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为1995—2011年,而我们将欧元区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其汇率始于1999年,因此数据范围为1999—2011年。
[2] 其中,世界银行不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因此,中国台湾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数据来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 Item=12092&ct Node=1558。同时,欧元区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自美联储,http:∥research.stlouisfed.org/fred2/series/CP0000EZ17M086NES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