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财务决策与风险管理

财务决策与风险管理

时间:2023-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财务风险管理是由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等环节组成的,其中核心是风险的度量问题。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降低财务风险,减少风险损失。

3.9.1 财务决策

3.9.1.1什么是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对财务方案、财务政策进行选择和决定的过程,又称为短期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的目的在于确定最为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只有确定了效果好并切实可行的方案,财务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效益,完成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因此财务决策是整个财务管理的核心。

财务决策需要有财务决策的基础与前提,它是对财务预测结果的分析与选择,是一种多标准的综合决策。决定方案取舍的,既有货币化、可计量的经济标准,又有非货币化、不可计量的非经济标准,因此决策方案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平衡的结果。

3.9.1.2财务决策的目的

所有决策的目的都是如何使企业目标最优化。例如,营利企业就是利润最大化,非营利慈善组织就是令某种非定量化目标最大化。对于财务决策来说,由于决策的影响是短期的,对于战略的因素考虑较少,而主要注重收益最大化,或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寻求成本最低。

财务决策的第一步就是确认最优化的目标:收益最大或成本最小。

第二步就是在目标的制约下,根据资源和机会,设计备选方案。

第三步,运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各方案的影响及其能够达到的目标。最后,比较各备选方案,选择其中最优的方案。这一最优的方案就是使目标最优化的方案。

3.9.1.3财务决策的分类

按照能否程序化,可以分为程序化财务决策和非程序化财务决策。前者指对不断重复出现的例行财务活动所作的决策,后者指对不重复出现、具有独特性的非例行财务活动所作的决策。

按照决策所涉及的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财务决策和短期财务决策。前者指所涉及时间超过一年的财务决策,后者指所涉及时间不超过一年的财务决策。

按照决策所处的条件,分为确定型财务决策、风险型财务决策和非确定型财务决策,前者指对未来情况完全掌握、每种方案只有一种结果的事件的决策;次者指对未来情况不完全掌握、每种方案会出现几种结果,但可按概率确定的条件的决策;后者指对未来情况完全不掌握,每种方案会出现几种结果,且其结果不能确定的事件的决策。

按照决策所涉及的内容,财务决策还可以分为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前者指资金对外投出和内部配置使用的决策,次者指有关资金筹措的决策,后者指有关利润分配的决策。

按照经营模块可以分为生产决策、市场营销决策等。生产决策是指在生产领域中,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做出的决策。市场营销决策是指对有关产品市场经营和销售的目标、方针等问题进行选择和决断的过程。

3.9.1.4财务决策的步骤

进行财务决策需经如下步骤:

(1)确定决策目标。指确定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

(2)进行财务预测。即通过财务预测,取得财务决策所需的业经科学处理的预测结果。

(3)方案评价与选优。指依据预测结果建立若干备选方案,并运用决策方法和根据决策标准对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作出综合评价,选取其中最为满意的方案。

(4)决策过程的结束,还需进行具体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并对计划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和搜集执行结果的信息反馈,以便判断决策的正误,及时修正方案,确保决策目标的实现。

3.9.1.5财务决策的方法

财务决策的方法分为定性决策方法和定量决策方法两类。

定性财务决策是通过判断事物所特有的各种因素、属性进行决策的方法,它建立在经验判断、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之上,主要特点是依靠个人经验和综合分析对比进行决策。定性决策的方法有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等等。

定量决策是通过分析事物各项因、属性的数量关系进行决策的方法,主要特点是在决策的变量与目标之间建立数学模型,根据决策条件,选择出最佳决策方案。定量财务决策的方法主要有:适用于确定型决策的本量利分析法、线性规划法、差量分析决策法、效用曲线法、培欣决策法、马尔可夫法等;适用于非确定型决策的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大中取小法、后悔值法等。

3.9.2 财务风险管理

3.9.2.1什么是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经营主体对其理财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理财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管理是由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等环节组成的,其中核心是风险的度量问题。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降低财务风险,减少风险损失。

3.9.2.2财务风险管理的程序

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动态的过程。一般风险管理分为三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对风险所作的定性判断。现实社会中的风险并不都是显露在外的,未加识别或错误识别的风险通常不仅是难以优化管理的风险,而且还会造成意料之外的损失。所以在风险识别的手段,相关信息的收集、辨别,风险的汇总、分类,风险走势的监测都是必要的。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程序的基础。

(2)风险度量。风险度量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风险的大小进行计量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发生地点,风险及发生损失的程度是有差别的。相应地,在是否要管理、如何管理等方面,准确地度量风险程度与差别就成为提高风险管理效率、质量的关链性因素。

(3)风险控制。在完成了以上步骤之后就要对是否实施风险控制、如何实施进行决策。风险控制的方法分为两类:制度控制和技术控制。制度控制基本上属于管理的范畴,包括与风险事件相关的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设计,无一不与风险控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风险控制的制度体现。技术控制的方法主要有分散法、转移法、回避法等。

需要注意的是,风险管理的程序在理论上似乎是按顺序进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风险会随着环境和事件的进展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也要不断调整,并不拘泥于固定的程序。

3.9.2.3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1)筹资风险管理

筹资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偿债风险。由于借入资金严格规定了借款方式、还款期限和还款金额,如果企业负债较多,而经营管理和现金管理不善,可能导致企业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就会产生偿债风险。偿债风险如不能通过财务重整等方式及时加以化解,则可能进一步导致破产清算的风险。二是收益变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源于资金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即投资风险的存在),这种不确定性会通过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产生放大效应。在资本结构一定的条件下,企业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多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相应地降低,从而给企业所有者带来额外的收益,即财务杠杆利益。相反,当税前利润下降时,会给所有者收益造成更大的损失。

(1)可选择以下的财务指标来评估筹资风险。

流动比率:它反映企业可用在短期内能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

速动比率:速动比率较之流动比率更加准确、可靠地评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其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

已获利息倍数: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息税前利润与利息支出的比率,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

资产负债比率:它表明企业资产总额中,债权人提供资金所占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

财务杠杆系数: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固定财务费用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

(2)防范与控制筹资风险。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这是防范和控制筹资风险的根本,因为企业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益。

适度负债,优化资本结构:负债经营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企业带来更高收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较大的筹资风险损失,所以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

合理搭配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搭配比例应与企业资金占用状况相适应。一般来说,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应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应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这种合理搭配的稳健的负债策略,对于筹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2)投资风险管理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两种: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无论项目投资还是证券投资,都不能保证一定达到预期收益,这种投入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就是投资风险。

(1)评估投资风险。

①经营杠杆系数,是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产销量变动率的倍数。它反映了项目投资风险的大小。经营杠杆系数越大,投资项目面临的风险越大;反之,越小。

②投资收益率方差,是指各种可能出现情况下的投资收益率与期望投资收益率的平方差。该指标通常用来评估证券投资风险的大小。如果投资收益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应计算不同时期的投资收益率的综合方差。投资收益率的方差和综合方差越大,说明该证券的风险越大。

(2)防范与控制投资风险。

①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企业如果能够在投资之前对未来收益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将风险高而收益低的方案排除在外,只将资金投向那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就会对防范与控制投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投资项目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越小,投资组合降低总体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因此,为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注意分析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

3)资金回收风险管理

(1)识别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是指应收账款的回收在时间上和金额上的不确定所导致的风险。一是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表现为拖欠风险,即客户超过规定的信用期限付款的风险。二是金额上的不确定性,是指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形成坏账的风险。显而易见,如果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成为坏账,必然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直接的损失。此外,由于这部分坏账的已纳税款也不能退回,从而使企业蒙受更大的损失。

(2)评估资金回收风险。

①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比率,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

②应收账款回收期,反映企业收回应收账款所需的平均时间。应收账款回收期长,则应收账款周转率低,说明资金回收较慢,资金回收风险较高;反之,较低。

③坏账损失率,为本期发生的坏账损失占本期到期的全部应收账款的百分比。

④应收账款收现率,为本期有效收回的应收账款占本期到期的全部应收账款的百分比。一般来说,坏账损失率越大,应收账款收现率越小,说明企业承受的资金回收风险越大;反之,越小。

(3)防范与控制资金回收风险。

①选择合理的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对于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好的客户,采取赊销的方式,并将累计赊销金额控制在信用额度之内,结算时相应采取分期收款、商业汇票等风险较小的结算方式。对于那些信用状况不好、偿债能力差的客户则宜尽可能采取现销方式,相应采取汇兑、支票等结算方式。

②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及时催收货款。对逾期未结清欠款的赊销客户,企业应组织人员加紧催收。

③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企业应依据谨慎性原则,对于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在其发生之前提取坏账准备金,以减少本期虚增的利润,防范资金回收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

4)收益分配风险管理

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企业将实现的净收益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分别用于弥补亏损、扩大积累、完善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和对投资者进行分配。

(1)识别收益分配风险。

分配给投资者的盈余与留在企业的保留盈余,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企业脱离实际一味追求给投资者高额的回报,必然造成企业的保留盈余不足,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债权人的利益。相反,如果企业为减少外部融资需求而减少对投资者的分配,又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价值。因此,收益分配风险是指企业在分配收益的方式、时间和金额上的不同权衡和取舍,从而给企业的价值带来的不确定性。

(2)防范与控制收益分配风险。

第一,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一般来说,公司的收益分配政策取决于公司的实际盈利情况。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如果公司的盈余是稳定的,则可以发放较高的股利,否则,只能发放较低股利。这时的股利政策可以减少因盈余下降而造成的股利无法支付、股价急剧下降的风险,还可以将更多的盈余转化为投资,以提高权益资本在公司资本中的比例,减少财务风险。

(3)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塑造投资者信心。

收益分配政策不当或者收益分配政策频繁变动都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此时,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向投资者传达正面有利的信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不能为了重塑投资者的信心而披露虚假信息,否则,不仅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反而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要正常的运作,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是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回收、收益分配等四个方面实施风险识别、评估、防范和控制等风险管理活动,有效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3.9.2.4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因而,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建立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即应制定财务管理战略。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提高财务管理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2)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决策,切忌主观臆断。这样可以使产生失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避免因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4)科学控制财务风险

(1)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财务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前以预提方式或其他形式建立一项专门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基金。企业可以按一定标准提取坏账准备金,这是弥补风险损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损失发生后,从已经建立了风险基金的项目中列支,或分批进入经营成本,尽量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正常活动的干扰。

(2)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有关部门应定期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同时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另外,还要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