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融资租赁在汽车这一细分领域的实践始自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履历也与80后整体的成长轨迹近似。
在娇纵任性的童稚时代,改革开放未久,承租人以政府部门为主体,汽车融资租赁企业打着政策擦边球(如公务用车配车标准的存在),从而抬高车价,获取较高的利润。
在少年飞驰的青春岁月,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汽车出租服务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汽车融资租赁作为汽车销售的一种方式,开始了在民间的大范围应用。
但几乎是与此同时,在成人世界的眼光当中,汽车融资租赁与80后其实都已经背上了恶名,从此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1997年,《关于不得以融资租赁方式变相销售购买小汽车的通知》出台,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在名义上被取缔(业务事实上仍旧被变换形式在小范围内继续进行);而对于80后而言,在那几年也发生了一些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下的亚洲市场一片惨淡,1998年“80后”的父辈(40—50岁居多)因中国企业改制而面临下岗困境,毕业包分配制度的逐步终结将几乎所有人都抛向了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
吕克 · 贝松上映于1994年的著名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有一句经典对白:
——“人生好辛苦,还是长大就好了?”
——“一直如此。”
多年以后,当80后和90后成为了采用汽车融资租赁方式购车的主要人群,我们面对这凸显出爆发前夕征兆的蓝海,抚今追昔,可以看到的是,两者的命运即便不能说是捆绑式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已是早早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后期(这也是80后人生事业的上升期),国家融资租赁相关的两项“办法”(《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和《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相继出台,这标志着对汽车融资租赁的政策限制开始松绑,汽车融资租赁的发展才有了更多可能,衍生出了银行系、厂商系、经销商系等多种成规模的经营模式。
若说近两年来的发展景观呈现出了什么不同,那必然是互联网资本的纷纷涌入,他们虽没有银行、主机厂、经销商集团等传统金融服务或汽车服务巨头的背景,但在当前“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可受益”的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大局下,越来越多地打通了汽车产销与后服务市场各环节间的阻隔,这对于尚处于“蛮荒”状态的个人汽车融资租赁市场的开掘而言,具有实现破局突进的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