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西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现状及培育对策

广西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现状及培育对策

时间:2023-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陈春炳赵四东钟 源新业态是指超越传统的组织模式、经营模式、运作模式,依赖高新技术的应用而在管理模式、功能组合和经营方式上形成比较新颖、稳定的形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形成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分工细化演变的过程。

陈春炳

赵四东

钟 源

新业态是指超越传统的组织模式、经营模式、运作模式,依赖高新技术的应用而在管理模式、功能组合和经营方式上形成比较新颖、稳定的形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形成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分工细化演变的过程。服务业新业态则是指传统服务行业通过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或先进管理理念等途径,实现管理模式、功能组合和经营方式上的变革,形成新的服务行业形态。服务业新模式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模式或经营方式,是业态消费渠道的调整和变化。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通常具有独特性、高技术依赖性、动态性、产业融合性、经济集约性等特征。一般包括技术创新直接催生的新业态,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商业模式创新形成的新业态,如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服务等;产业链融合形成的新业态,如会展旅游、健康服务等;经营方式的专业化形成的新业态,如快递行业、冷链物流、检验检测服务等;空间形态的集聚形成的新业态,如大型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等五种类型。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新兴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促使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尤其是以科技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产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将是未来服务业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也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标。

一、发展基础

(一)政策文件发布频繁,支持力度加大

近年来,为持续优化广西服务业产业发展环境,初步构建起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政策支撑体系,广西陆续制定、出台了系列相关规划、政策文件。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广西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均提出提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升级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战略导向,明确了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商贸流通、健康养生等重点发展领域;《广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5—2020)》提出“十三五”期间广西将形成“一圈两带七轴”的集聚区布局体系;二是出台综合政策,如实施《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广西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实施方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构筑服务业整体支撑;三是细化专项指导,如出台《广西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商贸流通业“十三五”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子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方案(试行)》等政策文件,为相关服务行业提供了更为具体性、专业性的指导。

(二)发展平台不断完善,营商环境优化

近年来,广西加强服务业发展平台的布局建设,打造多层次、多业态领域的特色产业平台。一是加速推进全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区122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效初显,如南宁研祥智谷项目成为第一个自治区级现代服务集聚区授牌项目。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为提高产业集聚度、增强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供了综合性、全方位的高端载体依托。二是打造专业市场平台、中国—东盟(凭祥)农产品专业市场、西江(贵港)航运交易所等平台。三是发展优质高效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大型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南宁创客城、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等的建设,为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提供了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三)新业态新模式涌现,发展态势良好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广西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喜人,尤其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蓬勃发展,如今广西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金融业、软件业、服务外包、健康养老、旅游业、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许多行业新型服务业态层出不穷,尤其是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旅游业等部分行业发展态势喜人。

1.以快递业为代表的互联网物流发展势头迅猛。2016年上半年,广西全社会物流总额完成23 795亿元,同比增长13.8%,社会物流总费用1312亿元,同比增长6.9%。以快递业为代表的互联网物流发展迅猛,据统计,2016年1—10月,全区快递服务企业累计完成快递业务量17 930.43万件,同比增长79.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9.3个百分点;实现快递业务收入26.56亿元,同比增长54.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对行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增速均创历史最高水平。1—9月,广西快递业务量增速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黑龙江和陕西;快递业务收入增速居全国第八位。在快递业有效拉动下,全区物流业务总量保持高位运行态势。

图1 2016年广西全区快递业务量情况

2.深入实施“电商”工程。201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6180亿元,同比增长39.8%。广西开展“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在顶层设计、中国—东盟信息港、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招商引资、电商示范、平台搭建、强化基础、创业创新等九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深入实施“电商广西”工程,相继出台了协调、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系列文件,指导了各市出台促进电商发展的措施,不断优化广西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深入实施“电商东盟”工程,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搭建经贸和金融信息交流平台,发展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同时推进跨境电商试点工作,南宁跨境商品直购体验中心、钦州保税港区国际商品直销中心等O2O新业态相继开业运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低价的海外产品,推动了与西班牙、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34个国家的海外业务往来。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广西继2015年8个县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之后,2016年又新获批15个综合示范县。

3.健康养老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了养老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候鸟式”旅游养老模式,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边关风情旅游带等旅游风景重点区域及25个长寿之乡,多元化多层次打造一批养生、保健、疗养和旅游基地;加强养老业重点项目建设,广西太和自在城、合众优年社区、桂林国际智慧健康产业园、崇左“乐养城”等一批大型养老产业项目落地广西。自2016年起,每年命名10个适宜老年人旅游居住、养老养生的“养老养生小镇”,推动健康养老养生服务业多形式、多业态发展。

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格局初显。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等,2016年,全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约10%,与全国平均水平14.9%相差4.9个百分点;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00亿元,同比增长约7.5%,规模以上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约有20家,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和钦州四个城市,其中在南宁超过了10家,这4个城市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约95%(2015年)。以南宁为核心,以南宁—桂林—柳州—钦州为轴带的产业格局初显。

中盟科技园

中盟科技园位于南宁市高新区核心区和南宁市心圩江公园旁,总建筑面积66 272平方米,园区于2015年4月全部投入运营后,可容纳6000人办公,年产值12亿元,税收超过1.2亿元。园区定位为“链接中国—东盟信息产业的桥梁”,是广西首家省级专业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用“产业集聚+创业投资+人才培训”三位一体模式创新园区发展,并于2014年12月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5.金融业运行平稳。广西深入实施“引金入桂”战略以来,成效明显,具体表现为融资总量稳步增长,2016年全区融资总量5059.33亿元,同比增长9.21%,其中境外融资57亿元,融资额在全国13个试点区域中位居前列。银行信贷量增质优,2016年,广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06万亿元,同比增长13.91%。保险保障能力提升,2016年,全区保险业保费收入469.3亿元,同比增长 1.6%,其中农业保险规模实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预定目标。村镇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发展加快,其中,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达57.33%,以泛湾天域、金发所、易金融等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加快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

6.检测检验平台建设加快。截至2016年末,全区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指全区获得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实验室)1016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1个,自治区级质检中心38个。全区累计完成产品认证企业个数(有效期内)1253个。全区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7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36.42万台(件)。累计制定、修订地方标准208个,有效期内广西名牌产品数39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6个。全区共有地震台站128个,地震监测台网7个。

7.海洋服务业实现持续增长。广西海洋服务主要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属于主要海洋产业。2016年,广西海洋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占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48.7%,比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高出32.4%和13.5%,占广西服务业的8.3%。数据显示,在海洋经济中,海洋服务业已占据主导地位,“十二五”以来,连续六年占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占广西服务业的比重也在逐年递增。

图2 2011—2016年海洋服务业与海洋生产总值、全区服务业比较情况

二、发展问题

(一)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相对于江苏、广州、中山等国内现代服务业发达的省、市而言,广西服务业新业态在工作统筹、财税支持、资金引导、人才引进、土地供给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如广州、中山、青岛都专门出台了对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的指导性政策文件,明确了本市服务业新业态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并提出了资金扶持、用地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广西暂未出台专项文件指导全区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二)市场环境尚未完全到位

一是广西服务业新业态市场准入制度仍然有待规范完善,政府越位和缺位等现象依然大量存在,政府仍然极大依赖于准入前的审批,把事前审批当作调控市场的唯一抓手,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二是各类市场准入规定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尚未有统一的市场准入管理规范;三是不同主体市场准入标准不统一,阻碍了国际国内、区外区内要素的自由流动;四是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服务、带动作用亟待加强;五是产业自身的市场化运营水平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效整合仍有欠缺。

(三)企业生态链不闭环

目前广西服务业企业主要存在部分集群化、行业同质化发展,专业化程度低、诚信水平不高、相互之间合作程度不够、金融担保和公共配套体系薄弱等问题。从企业生态链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生态链的不完善,上游、下游产业链的不完整或是不配套,使得企业生态链无法进行有效的对接,导致成本上升与资源利用率降低;二是创新链不足,目前广西绝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自主开发能力弱、转化效率低、投入不足、缺乏高端人才与技术支撑等问题,创新型企业较为缺乏;三是链内未形成良好的分工,企业生态链具有大量的松散联结的参与者,每个参与者都依靠其他的参与者,以取得各自的生存能力和效果,由于现有参与者数量、规模、类型等的不完善,使得企业生态链内企业专业分工不明或单一,导致企业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恢复能力弱。

(四)创新创业环境有待优化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兴起,国务院、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为支持“双创”添油加码,如国务院出台《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自治区出台《广西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方案》等。虽然在支持“双创”的政策体系、平台建设、人才、资本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科技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不够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相对不足,科技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不高。二是技术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广西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担负知识和技术传播任务的中介机构门类不全,力量薄弱,服务能力差。三是要素供给结构性不足,创新创业高端人才、融资、用地供给等要素呈现出结构性供给不足的态势,影响了创新创业的实际效益,如科技人才建设与金融支持体系的完善等。目前全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约为279万人,主要科技活动人员约为11.94万人,其中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超过了1万人(2015年为10 034人),主要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不足4.3%,高层次、高水平人才不足以支撑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特别是技术创新类服务业新业态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在现代高端服务业领域较为突出,相当部分服务型企业如从事创意、商务服务等领域,天然属于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往往存在有形资产少、发展风险不确定等情况,难以有效获取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支持。政府对企业扶持政策大多以资产、人数为评估标准,这些企业也被排除在外。

(五)重大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现有的各类产业园、创新平台、交易市场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载体和平台建设,一方面存在着资源集聚效应不强、配套保障措施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够等问题,公共技术、交易、行政、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欠缺,服务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这些都制约着新业态孵化和企业的高端化发展。

三、发展展望

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发达的服务是推进结构转型升级、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重视,提出了“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由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阶段,未来服务业新业态发展将呈现组织形态的规模化、经营方式的专业化、资源整合的集约化、空间形态的集聚化、主辅分离的趋利化等“五化”发展趋势。

2017—2018年是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仍将持续提高,从经济发展的环境来看,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已经从后台支撑变为前台引领。随着中国—东盟信息港产业园、中国—东盟(钦州)华为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工程、南宁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国家第四海洋研究所等项目的建设,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金融业、旅游运动休闲、健康服务、检验检测、海洋服务等新业态的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服务新业态将成为广西现代服务业发展主流趋势。

(一)建立健全服务业新业态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与服务业新业态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相适应的推进机制及工作机制。加强对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的研究和跟踪服务,借鉴江苏、广州、中山、青岛等省、市加快发展服务业新业态工作机制经验,探索设立服务业新业态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下属办公室,建立完善跨部门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每个行业领域牵头部门负责制定实施新业态培育计划,加强行业跟踪研究,加快制定出台推进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的扶持政策,统筹推进广西服务业新业态的顶层设计、规划引导等工作,集中力量破解服务业新业态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创新市场监管模式

推进市场监管方式创新,提高市场监管效能。实施“宽进严管”措施,构建事前宽准入、事中事后严监管机制。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条件,深化企业“三证合一、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以及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等商事制度改革,激发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充分发挥信用约束作用,以企业年报制度为抓手,以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支撑,推动投诉举报、大数据监测、转办交办、“双随机”抽查(信息公示、年报“双随机”抽查)等市场监管方式,实现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干预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尤其是大力推进“互联网+”审批,实现简政放权,探索由“面对面”审批向“不见面审批(服务)”“键对键”服务等转变。

(三)构筑企业生态链

加快培育中小微型企业,打造创业创新“生态群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动各种资源配置重点,从原来向大中型企业倾斜开始逐步向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企业并重转变。加强政府对“众创”的针对性引导和服务,制定出台专项产业规划与引导扶持政策,加强市场准入、资金用地、人才培育等方面支持,实施中小微型企业量增质优计划,培育一批初创型、成长型、壮大型的中小微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企业,构筑具有市场影响力和梯次发展的企业孕育和成长高地,通过市场化运作为创业提供项目、技术、人才、资金等全方位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政策对产业组织的优化作用,评估选择发展潜力大、产业基础实、价值定位高的新兴服务业态,引导新兴业态中小微服务企业走“专、尖、特、新”道路,密切与业内大型企业集团分工合作,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动的完整产业价值链,打造创业创新的“生态群落”。

(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用更加紧密结合。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和扶持不同类型的中试基地和专业性孵化器的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经济发展需要开展科研工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同时,制定和完善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资助政策,加大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三是加大财税金融与用地用电等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领域,研究设立扶持服务业新业态专项产业基金,合理设定分类扶持标准,提高对重点业态领域、重大发展项目、集聚区建设的资金资助额度、用地指标等要素的支持力度。四是重视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广西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导向目录》,多渠道引进国内外高素质、复合型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加快人才培养,支持驻桂高校、科研机构与现代服务业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高技能人才再培训、再教育。

(五)加强“双创”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融资、技术、设计、营销、咨询、管理、培训等服务支撑,围绕关键领域、重点产业,推进科技园区、科研院所、高校、龙头骨干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建设配套支撑全程化、创新服务个性化、创业辅导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培育形成一批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模式创新的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载体,促进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各类创新创业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用好创业创新技术平台、发展创业创新区域平台,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