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仁飞
钟 源
刘星光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新阶段,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600美元,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服务业将逐渐取代工业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而城镇化的提升又会促进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一直以来,服务业与城镇化耦合发展分析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并形成了一批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学者们对广西服务业与城镇化耦合发展分析较少。基于此背景,开展本次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服务业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提升对策建议,期望对新常态下广西服务业和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及管理工作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一、耦合水平测度
(一)评价方法
1.服务业与城镇化的耦合模型。U1、U2分别为服务业综合序参量和城镇化综合序参量,xij为序参量j对系统i的功效,λij为序参量对应的权重,综合序参量U1、U2与系统耦合度C的函数表达式可设定为:。C值介于0-1,数值越大说明耦合度越高。各序参量的权重λij通过熵值赋权法确定。
2.服务业与城镇化的协调模型。为评判服务业与城镇化交错耦合的协调程度,需构造“服务业—城镇化”系统的协调度模型:。鉴于服务业和城镇化二者同等重要,参数a、b均取值0.5。D值介于0—1,数值越大说明协调度越高。
(二)指标选择
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4个方面来衡量城镇化水平,从服务业规模、服务业结构、服务业效率3个方面来衡量服务业发展水平,构建 “服务业—城镇化发展”系统耦合指标体系。数据主要来自对应年份的《广西统计年鉴》(广西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部分为《广西要情手册》(2017)和2016年各市统计公报数据,并在运算前均经过标准化处理。
表1 “服务业—城镇化发展”系统耦合指标体系
(三)实证评价结果
1.广西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从较低度耦合迈入中度耦合阶段,相互促进作用未充分发挥。自2010年以来,广西服务业与城镇化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呈上升趋势,由较低度耦合阶段迈入中度耦合阶段;协调度呈现出先降后升曲折发展的轨迹,处于中度协调水平。这表明,服务业与城镇化虽然各自都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从耦合互动的角度来看,二者整体上并没有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且广西城镇化综合序参量要高于服务业综合序参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二者耦合互动不强的原因在于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尚未达到广西城镇化质量和功能提升的产业升级要求。
表2 广西“服务业—城镇化发展”系统耦合强度与协调程度
注:C∈(0,0.3)表示低度耦合,C∈(0.3,0.5)表示较低度耦合,C∈(0.5,0.8)
表示中度耦合,C∈(0.8,1)表示高度耦合;D∈(0,0.3)为低度协调;D∈(0.3,0.5)为中度协调;D∈(0.5,0.8)为高度协调;D∈(0.8,1)为极度协调。
图1 广西城镇化综合序参量与服务业综合序参量比较
2.各市服务业与城镇化耦合发展差异性明显,大城市与服务业特色化发展城市耦合度较高。广西各市服务业与城镇化耦合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耦合度的最多差值接近0.3。南宁、柳州、桂林等大城市和北海、贺州、防城港、崇左等服务业特色化发展的城市,其服务业与城镇化耦合度往往较高,说明城市规模、区位和服务业发展特色资源等有助于提高服务业与城镇化耦合度,促进二者协同、快速发展。
3.广西及各市服务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总体趋势向好,差异性逐渐缩小。综合分析广西和各市2010—2016年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判断出,广西及各市该两项指标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广西服务业和城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正逐步显现,各市差异性逐渐缩小,将对广西服务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二、耦合发展路径
遵循服务业和城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立足广西区情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推动服务业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
(一)基于服务业视角的耦合发展路径
1.以产业联动带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供给水平。根据产业发展理论及实践经验,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工业的发展会引领服务业的发展。广西应紧密结合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信息、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是当今服务业发展的潮流,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发展服务业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益要远大于生活性服务业。随着广西服务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模式愈加明显,特别是近年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工作使服务业集聚发展效果显著。为此,应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领域和规模,引导企业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并给予适度的政策支持,以集聚模式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解决交通、能源、医疗和教育等问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城市自身的供给水平。
2.以财政扶持带动服务业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由于广西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导致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均衡。虽然各地区服务业比重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还处于初级阶段,服务业产品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广西应结合目前各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加大服务业的投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服务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优化服务业投资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项目结构和地区结构,助推服务业的改革发展。以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提升落后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实现区内各地区服务业、城镇化相对均衡发展。
3.以行业规划带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改善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但广西目前的服务业行业构成中,传统服务业比重仍然较高,生产性服务业不强、生活性服务业不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此,应加强服务业改革创新发展,做好行业规划和试点工作,以现代服务业行业为重点,给予适度的行业扶持政策,加速试点行业发展,进而引领其他现代服务行业发展,有规划有步骤地发展现代服务业,最终实现整个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二)基于城镇化视角的耦合发展路径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对服务业发展的承载力。城镇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城镇基础设施及环境越好,对人口和产业的集中就越有吸引力,也就越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广西应重点抓好通信、供水供气、城镇道路、城镇防洪、消防、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多渠道融资方式,逐步建立起国家投资引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扩大建设资金的来源,为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扩大城镇规模,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服务业发展的类型、层次应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广西城市发展的现状看,一方面,应加快大中城市发展,增强服务业辐射带动作用。南宁市已进入二线城市行列,要促使其服务业结构、质量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根据柳州、桂林两市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和城市经济基础,应推动发展促使其尽快加入特大城市行列。另一方面,促进小城镇发展。对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通过规划引导、财政支持、市场运作促使其向小城市发展;通过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和集聚带动效应的重点镇,形成拉动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3.发展重点城市,培育城镇群,增强城市服务业辐射能力。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城镇化水平。当前广西应结合高铁时代特点,着力建设以南宁、柳州、桂林为中心,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北部湾、桂东南、桂中、桂北城镇群,加快形成“以大带小”的辐射带动作用。具体来说,南宁作为北部湾城镇群的核心城市,应注重工业与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国际商务、文化、会展、信息、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柳州是桂中城镇群的中心城市,也是广西的工业重镇,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侧重发展满足新型工业需要的研发设计、技术交流、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建成广西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桂北城镇群中心城市桂林,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应搭建综合交通、现代金融、旅游休闲、创意设计和人才支撑等各类要素平台,加快现代服务业建设,提升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4.破除制度藩篱,加强市场对服务业发展的调节作用。城镇化与服务业的耦合发展,除了内部因素的阻碍,还面临着共同的外部制度性约束,如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就业薪酬、教育培训、医疗救济、住房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乡分治。这种城乡之间的人为分割使广西经济体的交易效率长期处于低水平演进状态,导致了广西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双重滞后。因此,应消除阻碍区域、城乡之间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制度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从而有效促进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的耦合协调。
三、耦合发展展望
当前,广西服务业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城镇化率即将达到50%。国际经验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应该是服务业大发展的时期,如日本城镇化后服务业是工业产值的3倍,德国大概是2.68倍。可以预见,服务业将是未来广西助推城镇化的下一个主引擎。基于广西“服务业—城镇化”系统耦合视角,未来广西应强化三大功能:
首先,要强化蓄水池的功能,进一步扩大有效就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引得进。人口集聚是城镇化的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挥服务业的就业吸纳作用,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将更多的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中。二是要留得住。制度层面的改革也要及时跟进,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真正把数量庞大的“农民工”转变为城镇的主人,分享城镇化的红利。三是要活得好。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大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让人们体面地工作、体面地生活。
其次,要强化倍增器的功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服务业的作用不仅仅是解决就业问题,还应该是发挥倍增器的作用,实现生产效率加成,激活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潜力,并且使第一、第二产业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和质量。
再次,要强化调节阀的功能,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城镇不仅是人口、财富的聚集地,也应是生活品质的高地、文明的高地。这其中,生活性服务业可以强化调节作用,大有可为。在城镇里,人们生活节奏较快,往往时间比金钱更加宝贵,人们需要完善的服务配套。如家政、餐饮、美发等服务业,可将其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加专注于本职工作,享受美好生活。而文化、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将使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升华。因此,完善服务业结构,不断提升服务业档次,将促进非物质消费规模的扩大,激发消费潜能,促使内需得到充分释放。
除此之外,着眼于促进服务业和新型城镇化共同发展,应做到以下五点:
一是强势发展主导性服务业部门,构建城镇新型产业结构。通过发展主导性服务业部门,在城镇层面形成现代服务业主导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二是大力发展基础性服务业部门,优化新型城镇产业体系。根据新型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总体要求,有所侧重地发展基础性服务业部门。三要引进和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使得城镇拥有一批富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升城镇产业组织水平。四是适度引导服务业产业集聚,优化城镇产业空间布局。五是建立产业政策与城镇化政策联动机制。
[作者单位: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