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经济活动中,通常家庭部门并没有把所有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买企业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一部分收入从国民经济内部环流中漏出;同时又有一些收入不断地注入这个环流中。
(一) 漏出
一国的家庭部门除了把自己的收入用于购买国内企业的商品和劳务外,还要进行储蓄,向政府纳税,购买国外的商品和劳务。这样,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国民经济的内部环流中退出,形成了漏出。漏出是一种比喻说法,是指未用于购买当期国内企业的商品和劳务的收入,它减少了对当期国内企业的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参见图2-1下半部分。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国民经济循环流程中漏出的部分主要有以下部分:
(1)净储蓄(S)。储蓄是指家庭部门为了将来的需要储存起来而不用于消费的收入。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家庭部门将部分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另一种形式是家庭用部分收入在证券市场购买股票或有价证券。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会使这部分收入漏出国民经济内部环流而进入资本市场,形成企业追加投资的资金来源。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所说的储蓄应是净储蓄,即家庭收入的存入量减去其借出量,其中借出量是指家庭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借贷或融券的数量。因此,当存入量大于借出量时,净储蓄为正;当存入量小于借出量时,净储蓄为负。
(2)净税收(T)。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家庭要向政府缴纳所得税、社会保险税等,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时要缴纳消费税等。这就意味着家庭的收入中有一部分要用于税收开支,从而形成漏出。但要指出的是,政府除了向家庭征收各种赋税外,同时还为家庭提供各种福利,如社会保障金、企业救济金、儿童福利基金等,这些构成了政府的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实际上是对政府税收收入的一种扣除,被看成是一种负税收,它减少了政府的实际税收,在计算收入循环流程中的漏出时,要从政府的税收中把政府的转移支付减去。因此,此处的净税收是指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余额。
(3)进口支出(M)。当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不能满足本国家庭部门需求的时候,就需要从国外进口,以填补国内市场的需求缺口。这时,家庭会把收入中一部分用于购买进口产品和劳务,造成收入流向国外的漏出。
总漏出(W)是净储蓄、净税收和进口支出的总和,其公式为:
W=S+T+M
(二) 注入
因漏出的影响,致使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只有一部分来自家庭的消费。为保持国内产品和劳务市场均衡,需要从国民经济内部循环之外补充需求,这些需求包括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它们构成了对企业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注入。注入也是一种比喻说法,指的是来自家庭以外的其他主体对国内企业产品和劳务所形成的需求,它能填补因漏出而减少的需求,是恢复国内产品和劳务市场均衡的重要因素。参见图2-1上半部分。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国民经济循环流程中注入的部分主要有以下部分:
(1)投资(I)。投资是指用于增加或更换资本(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等)而由资本市场注入的资本流量,它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是企业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拓展阅读2-1
什么是投资
初学宏观经济学的人有时弄不懂宏观经济学家如何以一些新而特殊的方式应用相似的词。一个例子是“投资”这个词。混淆的产生是因为对个人看来像投资的东西对整个经济来说并不是投资。一般规则是经济的投资并不包括仅仅在不同个人之间重新配置资产的购买。当宏观经济学家用投资这个词时,投资是创造新资本。
我们来考虑一些事例。假设我们观察到这两个事件:
斯密为自己购买了一所有100年历史的维多利亚式房子。
琼斯为自己建造了一所全新的现代房子。
这里什么是投资?是两所房子,一所房子,还是没有?
在一个宏观经济学家看来,这两个交易中只有琼斯的房子算作投资。斯密的交易并没有给经济创造出新房子,它仅仅是对已有房子的重新配置。斯密的购买对斯密是投资,但对出售房子的人是负投资。与此相比,琼斯为经济增加了新房子,她的新房子算作投资。
同样,考虑这两个事件:
盖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购买了巴菲特500万美元的IBM股票。
通用汽车公司向公众出售了1000万美元的股票,并用收入建立了一个新汽车厂。
在这里,投资是1000万美元。在第一个交易中,盖茨投资于IBM股票,而巴菲特是负投资,经济中没有投资。与此相比,通用汽车公司用经济中一部分物品和劳务产出来增加自己的资本存量,因此,它的新工厂算作投资。
资料来源: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政府支出(G)。政府支出也被称为政府购买,是指政府购买企业产品和劳务,即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支出,它构成了政府对企业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注入。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对家庭部门的转移支付,因为政府的转移支付与政府购买虽然都是指政府在花钱,但花钱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是政府资金无偿单向流动,接受者无需用相应的等价物与之交换,因而具有负税收的作用,抵消了税收的漏出。后者则是一种等价交换,政府在花钱的同时,得到了与失去的货币价值相当的产品和劳务。
(3)出口(X)。当外国政府、企业、其他组织和公民购买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时,国外收入就注入了本国国民经济的收入环流之中。
总注入(J)是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的总和,其公式是:
J=I+G+X
(三) 漏出与注入的关系
在储蓄和投资、税收和政府支出以及进出口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即注入的来源是漏出。家庭部门的储蓄越多,社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对企业的投资也就越多;家庭缴纳的税收越多,政府支出的增加就有更大余地;当进口增加的时候,本国漏出的收入也就增加,即外国家庭的收入也会增加,进而增加对本国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促进出口的间接增长。
但是,这些关系并不能保证储蓄等于投资、政府支出等于政府税收、进口等于出口,即不能保证S=I、G=T和M=X。由于储蓄和投资的决策者不同,因此,储蓄不一定等于投资,同样的分析适合于进出口。而当政府出于一定政策方面的考虑时,就可以使支出大于税收收入,实行赤字财政,或者税收收入大于支出以获得财政盈余。总之,计划注入不一定等于漏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