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前719—前645)可谓我国政治史上一颗光华四射的明星。作为齐相,他在任内大兴改革,在纵横捭阖、诸侯争霸的时代,凭借着自己的文韬武略,协助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当我们追忆管仲的丰功伟绩时,常会惊叹于他对齐国的盐政事业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正是这些改革措施使得齐国走向富强,从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管仲的富国思想
管仲在齐国出任国相长达40年。齐国由东海之滨的小国变成民殷物阜的春秋大国,是与管仲始终坚持的“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思想分不开的。“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是管仲推行改革的指导思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智慧的管仲将民富作为国家富强的基础,提出以“藏富于民,富而后教”作为齐国的治国之本。
管仲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根据管仲的改革思想,齐国实行了“慈于民,予无财;宽政役,敬百姓”的政策。管仲想尽办法为百姓广开财路,激发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开发潜藏的财力。同时,他还大力推动修桥通路、治河排水,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大力发展农、林、牧、副等 ,使各种经营之道成为富国安民的途径。
管仲像
在管仲富国思想的指导下,齐国的国力蒸蒸日上。管仲始终坚持“爱惜民力、取民有度”的安民政策,受到了百姓的拥戴。实际上,管仲始终重视经济领域的改革,在保民力、轻赋敛的同时,倍加注重山泽之利,从而自然而然地将改革之手伸向了盐、铁等自然资源,对其实行国家专卖,为国家的富强创造了财源。
管仲的盐政改革
《管子》曰:“齐有渠展之盐。”齐国的沿海地区凭借着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管仲看到了齐国海盐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大刀阔斧地对盐政进行改革,创制出一套食盐民产、官收、官运、官销的官营制度。
山东沿海地区自古就有着煮盐的传统。相传盐业鼻祖夙沙氏就生活在这一地区,夙沙氏的后人将煮盐之法传承了下来。到了齐桓公时期,本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传统原则,管仲向齐桓公提议:从每年十月到次年正月征收沿海盐民生产的海盐“三万六千钟”,加强对海盐生产的控制。
国家控制这么多的食盐用于何处?如何让食盐变成齐国走向一方大国的武器?管仲主张,无论本产还是由外输入,食盐均归政府统一经营。食盐是人们每天的必需品,对于那些无盐国来说,必须依靠产盐国的输出。在诸侯争霸的时代,食盐输出成为向外国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
淄博管仲纪念馆
“海王之国,谨正盐策。”所谓“盐策”,就是管理盐税的册籍。管仲在重视食盐输出的同时,对食盐的销售也进行了严格管理。他将全国食盐人口详细地登记入册,并由官府按册籍按时卖给他们食盐,以稳收盐利,从而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
齐桓公塑像
管仲的盐业地位
齐桓公称霸时代的食盐专卖收入情况今天我们已不得而知。此后历代之专卖盐利,始终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首创食盐专卖的管仲也被推崇为“盐宗”之一。江苏泰州地区有专门祭祀管仲的管王庙,始建于明代;而在扬州南河下康山旁的盐宗庙中,管仲也同夙沙氏、胶鬲一起,成为盐民、盐商们共同奉祀的神灵。
当盐不再仅限于餐桌上的调味品而成为“国之大宝”“国之利器”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的是管仲的智慧与贡献。
扬州盐宗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