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香港沿海煮盐炉遗址

香港沿海煮盐炉遗址

时间:2023-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香港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沿海城市。香港煮盐炉遗址发现翻开浩瀚的历史典籍,我们能找到很多香港地区的煮盐故事。据香港考古学家李浪林统计,截至2008年,香港考古学界已发现59处类似的炉灶遗址,这些遗址广泛分布在香港境内的陆地和大小岛屿上。鹿颈村遗址2号炉香港煮盐历史还原考古学家在香港各地发现一个个煮盐炉灶后,即试图从这些发现中去还原一个真实的香港煮盐史。

香港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沿海城市。人们不会忘记如今这个被称作“东方之珠”的繁荣大都市,在1840年以后遭受的殖民侵略的历史;也不会忘记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香港煮盐炉遗址发现

翻开浩瀚的历史典籍,我们能找到很多香港地区的煮盐故事。这里海岸线绵长,沿海很多地方都有适于产盐的潮墩、草荡。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政策时,设置在番禺的盐官成为国家的28个盐官之一。今天的香港地区,当时就归属番禺县管辖。

到了宋代,朝廷又在九龙湾以北,也就是今天香港的九龙城一带,设立官富场,派遣盐官,驻扎军队,管理这一地区的海盐生产。1955年,一位建筑师在当地北佛堂天后庙后面还发现到了宋代盐官留下的摩崖石刻。宋朝能在今香港地区设置盐官专司盐事,可见当时此地盐业的发展程度已达到一定水平。

香港夜景

香港沿海地区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沙堤。从1935年开始,考古学家们就多次在这些沙堤上发现用贝壳烧成石灰的炉灶遗址。据香港考古学家李浪林统计,截至2008年,香港考古学界已发现59处类似的炉灶遗址,这些遗址广泛分布在香港境内的陆地和大小岛屿上。其中,大屿山和南丫岛是遗址最集中的两个区域。香港启德国际机场修建前,赤鱲角岛上发现的炉灶保存相当完好,考古学家们先后7次对其进行调查和发掘,在约1200平方米的区域内,发现了三排东西向排列的13座炉灶。

这些被发掘的遗址中,煮盐炉灶造型、结构都采用了石板铺底和地穴式砖砌炉体,炉膛上面都有开口,还有向外延伸一米的石砌炉门。在发现的炉灶遗址中,有一类有着约一米长的方条形红烧土砌而成的烟道,它从炉外一直延伸到炉膛上部;另一种则没有烟道,但在炉面至炉口的转角处有出烟孔20余个。

香港发现的这批炉灶,口径一般180厘米到220厘米不等。当北方地区已经广泛采用铸铁牢盆的时候,南海一带的煮盐还采用古老的竹编牢盆技术。考古发现证明,炉膛中难以有空气通过,这样就使温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也符合了泥竹制品不耐高温的特点。

鹿颈村遗址2号炉( 出自《香港沿海煮盐炉遗址的发现及其意义》)

香港煮盐历史还原

考古学家在香港各地发现一个个煮盐炉灶后,即试图从这些发现中去还原一个真实的香港煮盐史。首先,要确定这些煮盐炉灶的年代。考古学家利用14C技术和热释光技术对这批炉灶进行年代测定,最终发现这些遗迹全部集中于唐代前后;又根据形制一致、排列有序、数量众多的炉灶特点推断,唐代前后香港地区就形成了一个拥有一定规模的盐场。

当考古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后,人们不禁会问,为何在唐代以后香港煮盐业出现了衰落之势。实际上,这与唐以后香港地区的气候变化和生产力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从南朝到唐代,由于海水水位的升高,香港沿海地区形成了次生沙堤。唐代晚期之后,气温骤降,海平面下降,原有的这些炉灶远离海水,失去了原有的条件,人们只得逐渐放弃了它们。

生产力的发展是这些炉灶被废弃的另一个原因。相比煮盐,唐代以后,节省人力、物力的晒盐法更受人们青睐。据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宋元以后,广东地区在生产食盐过程中开始采用晒盐之法,从根本上动摇了“煮海为盐”的根基,煮盐法随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量煮盐炉灶在香港地区的发现,见证了香港盐业的历史。这些煮盐炉灶是香港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代表的不仅是香港制盐工艺的发展,也是香港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

《广东新语》书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