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地调查概况
为更好地对“两民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索“两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路径,为湘西州“两民企业”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我们针对湘西州的“两民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分为两个环节: 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企业的协同创新行为,调查分为三部分: 一是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二是协同创新的基本现状; 三是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依据概念模型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研和访谈等途径收集资料,研究“两民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访谈则主要是针对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难点和问题展开。选取典型案例企业,通过调研和访谈等途径收集资料,按照规范的案例实证研究方法探究“两民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由于“两民企业”中的民族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相对比较少,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是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截至2013年年底,湘西州民委登记的“两民企业”共计365家,其中以民族贸易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数量为320余家,以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为主业的企业不是50家,这些企业主要生产金银饰品、民族服饰、织锦、苗绣、铝制品、家具、生物制药等几十种民族特需商品,供应州内及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少数民族群众。本章的研究主要针对这些企业,由于数量不多,因此调查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进行。对于问卷填写人员和访谈对象,我们要求以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技术部门主管以及部分参与技术研发、熟悉企业协同创新过程的高级研发人员为主。调查历时两个月,时间段为2013年11月10日至2014年1月10日,共调查企业45家。由于调查中的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负责人不在、问卷不合格等问题,最终得到有效样本35个。
二、调查样本概况
(一)调查样本特征
1.所属行业分布
根据调查情况,湘西州的主导产业为矿产加工、生物制药和文化旅游,调查的结果与这种特征吻合。样本企业中矿产业的企业比例最大,达到34%,其次是服务业和生物制药,见图1。
图1 被调查企业所属行业情况
2.企业性质分布
在被调查企业中,国有企业比例较小,大多数为民营企业,比例达到86%,合资企业没有出现在样本中,如图2所示。
3.现有资产总额分布
从被调查企业按照现有资产总额来看,多数企业集中在1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1亿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偏少。可以发现,“两民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具体如图3所示。
图2 被调查企业所属类型情况
图3 被调查企业现有资产总额情况
4.企业规模分布
从被调查企业按员工数来看,大部分企业员工数量都在300人以下,1000人以上的企业很少,进一步说明了湘西州“两民企业”的基本特征,如图4所示。
图4 被调查企业现有员工数
5.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分布
从企业研发人员占比来看,绝大部分企业的研发人员占比在10%以下,甚至未发现大于30%的企业,说明企业的研发能力严重偏低。被调查企业研发人员在员工总数中所占比例分布,如图5所示。
综上所述,可见湘西州“两民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多数为民营企业,研发能力严重偏低。虽然湘西州部分企业注重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但与全国同行业相比,除了部分领域领先同类产品外,总体来看技术水平较低,原材料、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矿产品的开采与加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众多中小企业的工艺技术仅仅相当于国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许多企业从事的仅仅只是矿产的粗加工,更有一些是原矿的直接廉价出售,粗放经营多,集约经营少,既带来了同区域企业的恶性竞争,也给国家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与损失。
图5 被调查企业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分布
(二)调查样本整体情况
1.企业规模小
湘西州的“两民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经营规模小,经营业绩不稳定。2011年,湘西州的5744家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6家,中型企业有73家,其他均为小微企业。由于大部分“两民企业”的规模小,不少企业业绩不稳定,亏损、倒闭、关停现象时有发生。
2.企业分散
由于湘西州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企业分散到湘西州8县市的50多个乡镇街道,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绝大多数企业在园区外分散经营,主要靠单兵作战,没有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园区的辐射作用。同时企业本身的规模经营发展也不够,不少中小企业属于私营独资企业,由于受思想意识和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多数是单打独斗,企业成长缓慢,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自主创新能力弱
“两民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大多数是从个体工商户发展而来,家族式企业多,经营者素质和企业员工素质都相对较低,加之传统的“作坊式”或“家族式”管理模式,导致许多企业疏于成本、营销和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忽略企业的科技投入和市场开拓,做大做强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机制,人员素质较低,科技人员不足且流失严重,直接影响了“两民企业”的自主创新。
4.企业效益差
资源开发型、初级加工型、粗放经营型企业仍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矛盾突出。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湘西州“两民企业”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与市场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直接影响了“两民企业”的发展。从产业结构来看,“两民企业”大多集中在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中部分行业的比重却大幅下降,有的行业已没有“两民企业”。从占“两民企业”比重最高的工业来看,资源开发型、能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低。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两民企业”仍然集中在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三、“两民企业”主要技术创新方式
对于技术创新的模式,调查中主要针对两种情形进行分析: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在创新模式上主要是技术引进,自主创新的比例比较低,不少企业实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先技术引进,然后再自主创新。从调查的情况看,湘西州“两民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和级别整体比较低,真正建立起企业技术中心的单位不多,如湖南酒鬼酒公司、湖南三立集团、老爹农业科技公司、湖南金石集团。
(一)自主技术创新为主
调查中发现,只有少部分企业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模式进行创新。这些企业成立技术部,设专人自主研发公司的技术难题,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自主创新。花垣太丰矿山实施的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适当引进部分先进技术,推进自主创新取得成效,近年来小项目创新有20多项,成功12项。金旭冶化在2008年以前是采用技术引进方式进行技术创新,在2008年以后主要采用自主创新方式进行技术创新,并从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聘请高级技术人员。本草制药公司专注于中医药的研究与开发,有专门的中医药教授与专职人员从事中医药的种植、采摘、分析和开发,完善当地中医药的归集,并改进中医药的生产技术,提高中医药的药用价值。但从整体来看,自主创新对于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的“两民企业”来说难度都比较大。
(二)技术引进为主
由于湘西州工业力量薄弱,受规模、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局限,完全进行技术引进的企业比例比较高。这些企业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基本没有自己独立的技术和研发中心组织。锰锌高科技发展公司主要是通过学习同行业的先进技术以及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用技术的方式进行。泸溪县红山椪柑公司与科研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引进技术进行生产。天源建材不断引进高科技人才,并不断组织人员与同行业考察和技术探讨,购进国内先进的设备进行生产。同力公司则主要通过对引进的工艺流程和相应设备进行更改的形式进行创新。
(三)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
大多数企业则通过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新。泸溪汇泉以中南大学为技术依托,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作技术指导,本公司组织实施。而湖南倍安通过同技术院校合作,引进高科技人才,产品则进行自主研发。湘西丰达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同时根据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湖南金马铝业通过自行开发、技术引进、联合开发等相结合进行技术创新。
四、政府支持“两民企业”技术创新概况
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所制定的优惠政策。调查结果显示,政府支持主要体现在资金和服务等方面,同时政府也在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构建自身创新体系。
(一)资金支持
1.直接资金补贴是政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的主要支持方式本草制药提出政府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补贴。宏成制药公司提出政府与相关卫生部门对中医药研究大力支持,拨专款配合中医药项目的研究。湖南金马铝业提出政府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立项和融资开发支持。峰云矿业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获得了政府补贴支持和便利。泸溪汇金公司提出政府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贷款贴息、科技创新资金和技术改造资金。湘西丰达认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主要靠承担国家、地方政府的科技计划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政府根据企业项目创新程度和创新成果的转化程度、项目效益、创新成果给予有限的支持。
2.创新经费引导与融资支持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等调控手段,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确保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不得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5%,重点企业研发投入不低于3%,一般企业不低于2%,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每年安排15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50万元“企业科技三项费用”,建立“收费公开卡”制度,行政收费一律只收工本费,服务性收费按最低标准的50%以下收取。建立健全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协调机制,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鼓励、督促金融机构给“两民企业”贷款。对当年新增贷款2000万元以上的金融机构,县政府给予奖励,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成长型“两民企业”实行贴息贷款。落实针对“两民企业”贷款的优惠政策。
(二)创新服务支持
1.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支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积极引导,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按政策给予优惠。锰锌高科技发展公司提出政府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布一些招商信息以及一些招商政策文件。泸溪县红山椪柑提出政府为企业技术创新免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企业寻找相关技术专家与科研院校。泸溪县汇金公司提出政府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调研提供信息支持。源植香料认为政府应为企业技术创新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为企业联系科技特派员专家。金旭冶化提出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应提供良好环境、部分资金支持,在引进人才和技术方面给予支持,并对有成效的给予重奖。
2.积极搭建“两民企业”创新服务平台
建立了以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市场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州对企业技术创新、技改资金支持,鼓励“两民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不断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完善了“两民企业”信息发布与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吸引企业入驻发展。鼓励和支持毕业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两民企业”就职发展,土家巧手、刘氏食品等公司有了大学生、专技人才前来就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普宣传力度,2012年州知识产权局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知识产权执法打假行动,查处案件348起,涉案金额1023.61万元。
3.构建创新人才平台
湘西州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探索形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6+1”模式。从2010年开始实施“高学历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学历、高科技优秀人才,支持企业引进一批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强化人才服务,认真做好各类引进人才的待遇保障、项目申报、经费落实、关系协调等服务工作,出台“三保留一补贴”、“三可以三不予”、“三优先一奖励”等优惠政策,在引进人才的住房、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对引进人才参与科技项目的跟踪指导,制定各类人才的绩效考评办法,将专家顾问、州校合作专家列入科技人员奖励范畴,调动其在湘西州创新的积极性。
(三)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
1.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湘西州已初步形成以锰锌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湘西州工业增加值的15.2%。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认定和复核工作,2012年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家,复核4家。积极开展湘西州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情况及政策需求等方面的考察调研,帮助企业引进电解锰二段酸浸技术、黄姜高产栽培技术和阳极渣脱铅后生产硫酸产品等高新技术10项。通过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2012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3亿元,同比增长3.9%。
2.加快推进创新基地建设,培育企业技术中心
引导湖南金天铝业、湘泉制药等公司积极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锰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省锌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酒鬼酒公司、东锰集团、老爹公司、金旭公司、丰达合金5个省级技术中心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开展健康食品、矿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材料、生物医药、旅游商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带动作用强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创新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民生事业改善紧密结合,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提升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实施重大专项、重大工程、联合攻关、政策引导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开发高性能锰铝合金、纳米氧化锌、钒铁、钒钛合金等战略性新兴材料,积极发展原料药、中药饮片和成品药等生物医药产品,引进一批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开发项目和技术人才,做大做强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两民企业”技术创新经验介绍
(一)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案例——金旭公司
2009年10月以来,金旭技术中心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全国锰业技术协会等多家科研机构共同从事锰锌冶金新材料、清洁生产技术、生产废弃渣利用等课题的研究,使技术中心研究开发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 加强技术中心建设,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已具备全球锰金属行业研发的一流水平[1]。
机构建设: 金旭技术创新组织系统是由技术创新决策层、技术创新实施层两层结构和技术创新决策咨询辅助机构组成。技术创新决策层由金旭公司董事会与企业总工程师担任,负责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规划的审定和重大技术创新活动的决策。
机制建设: 一是强化科技领导机制。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始终坚持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董事长刘集贵专抓第一生产力,建立科技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近2年来,每年科技研发投入都在1000万元以上,重点用于具有共性、前瞻性、独创性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对技术创新推进及科技成果的激励。二是实施科技创新攻关机制。先后与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全国锰业技术协会、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吉首大学等高等知名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同时还与法国一家大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的协议,组建了联合实验室及联合科研开发中心,逐步从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合作向实验室共建、研发合作、学科领域战略合作等方面发展,加速成果产业化转化。三是突出科技创新奖励机制。设立创新奖励政策,重奖优秀课题和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坚持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一流成果给予一流回报。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机制。狠抓“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方面,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实施研究,重点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研发课题项目做到确保资金,并在技术研发关键环节实施攻关。
基础创新设施建设: 2009年以来,在省州经委、财政等部门的特殊关心和支持下,给金旭技术中心下拨了18万元的专项资金,购置了科研实验仪器。技术中心配备有装备先进、功能完善的各种实验室、分析实验室等10余个科研实验室,并建设和配套了锰锌金属冶炼等两套中间试验生产线。加强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软实力,营造良好氛围,引进高层次人才,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实现技术资源的高效、优化配置。狠抓创新、技术专利和做好保护工作,利用知识产权法有力地保护金旭技术中心的新工艺、新技术和企业知识产权。
(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设案例——湘西州五矿进出口有限公司
湘西州五矿进出口有限公司在特别困难时期,对技术研发团队和市场拓展团队给予特别优惠条件,实施研发成果与个人收入挂钩,新产品市场拓展与业务员的提成直接挂钩,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主旨,以摆脱危机、化危为机为目的,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应对危机的内力。着力实施“科技引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计划,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这一有效途径,开展科技创新,着力提高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引进人才、培训人才,不是为了装饰门面,而是本着“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把各类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委以重任,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实现自身价值。搭建好才干的展示平台,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完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制定“业绩与收入挂钩”、“业绩与培训挂钩”和“创新成果与奖励挂钩”等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使人这一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激活了人的灵性和活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
[1] 资料来源: http: //www.xiangxiinfo.ac.cn/kejidahuizhuanlan/Show In-fo.asp? Info ID=3913
[2] 资料来源: http: //www.xiangxiinfo.ac.cn/kejidahuizhuanlan/Show In-fo.asp? Info ID=39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