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总部经济的概念与机理的系统描述

总部经济的概念与机理的系统描述

时间:2023-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引言跨国公司是总部经济的载体。因此,总部经济成为社会各界谈论的一个热点经济学话题。为此,本节从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等问题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进行全面系统的描述。北京和上海在出台设立地区总部经济的政策规定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一、引言

跨国公司是总部经济的载体。它通过地区总部对分散在各地的工厂、办事处、子公司和其他的相关机构,进行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集中决策和运营,并通过产业链和营销渠道不断扩大自己发展的空间。总部经济作为整个经济体的决策和控制中心,它既给所在地区带来资本、技术、产品和服务,又带来经营的理念、管理方式、企业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积极带动,是一种具有外来刺激的现代经济形态,对经济全球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只要它愿意将自己融入到全球化竞争之中,愿意分享外来人各种先进理念和经济收益,就必然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支持和推动这种具有国际意义的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只要这个国家是开放的,这个新经济形态就会进入和发展,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是这样,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是这样。作为一个处于体制、产业和结构加速转型期,并且以开放度不断提高的一个经济大国中国来说,引入和发展总部经济的空间最大。

我们首先考察一下亚洲地区,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是两个致力于发展总部经济,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的中心城市。新加坡大约6000家外国公司中,有3600家跨国公司以区域总部形式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有210家获得了新加坡经济发展委员会颁发的“区域总部地位”证书,其中30%的企业属于“财富500强”。而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的外资公司已达966家,开设地区办事处的外资公司2241家。

然后,再考察一下中国大陆,截止到2005年年底,被商务部认定的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跨国公司达29家,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数量达到104家。经商务部批准,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投资性公司有260多家(北京和上海合计),其中120家位居世界500强行列。部分规模较大的投资性公司正计划向地区总部过渡。总之,在现今总部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确实为各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显著地提升了他们的竞争能力。因此,总部经济成为社会各界谈论的一个热点经济学话题。但是,什么是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的功能是什么? 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又如何?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做出科学的解释。为此,本节从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等问题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进行全面系统的描述。

二、总部经济的概念与特征描述

(一)概念描述

总部经济是一个崭新的经济学概念,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共识的定义。这里也不去追求总部经济的严格定义,因为这是很困难的,意义也不大。

首先对总部经济做较宽泛的界定,也就是说先讨论总部经济的外延,然后论述它的内涵,最后自然就会抽象概括出一个清晰的概念。

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它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战略转移,也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产物。

在上述界定的框架基础上,才能比较准确和客观地讨论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最早出现类似于总部经济定义的是在蔡来兴主编的《上海:创建新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一书中。首先给出这样一个定义:“迈向21世纪的上海将成为一大批全国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总部及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汇集地,并通过这些企业建立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置、生产组织功能。”尽管这样的表述还不深刻,也不全面,但这的确可以算是国内学者对总部经济最早的探讨了。

总部经济的系统研究和讨论还是进入21世纪近几年的事情。下面介绍一下对总部经济颇有研究的两位学者对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的描述。

一是赵弘在《论北京发展总部经济》一文中提出的“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企业总部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作者在本文中还做了进一步解释:“总部集中的区域一般具有区位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获取更高的利润汇报,不但能够补偿其较高的费用成本,而且能够提升本区域的产业水平,扩大本地区的经济总量,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二是林文俏在《发展总部经济阔步走向国际》一文中,也给出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的描述:“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而且认为:“总部经济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其经济效益的集聚性、扩延性、示范性、辐射性、吸引性。”

从以上两位学者提出的两种总部经济定义看,实际上是大同小异的,本质是相同的,它们的核心内容就是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而且发展总部经济的中心城市首先要搭好一个平台,吸引跨国公司和外部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然后通过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来享受总部经济带来的效应,比如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和消费带动效应。

为了全面、系统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总部经济,在对总部经济概念与内涵进行描述时,还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并对某些抽象和概括做进一步的阐述。

(1)发展总部经济实现中心城市功能转换的界定。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实际上是要把中心城市的功能由原来的生产转换到管理和服务上来,即由原来的生产型城市转化为对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实施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型城市。这就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战略转移。

(2)对总部的形式应作一定程度的界定。显然,国内的中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在国内属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尽管如此,要想把外国跨国公司或国内其他城市的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吸引入驻到本市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一旦无法做到则很容易使发展总部经济的想法变成一种空洞的口号,难于实现并最终流于形式。北京和上海在出台设立地区总部经济的政策规定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3)在定义总部经济的时候,不能过于强调主观的愿望而不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应该这样表述:中心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中心城市的费用成本的提高,一些传统产业必将为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而外迁,从而带动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些都是市场作用的结果,政府的政策只有引导性的作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形成总部的集群布局,在优化提升本市的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同时,通过向周边地区、全国乃至跨国界的地区实施经济管理、决策和服务等职能来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5)总部经济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它截取了产业链的高端,以办公、研发、商务作为具体的功能形态,具有明显的内聚功能与扩散功能。总部经济借由一系列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来带动区域经济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并进而成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引擎的经济形态。

显然,通过上述对总部经济具体的描述和较宽泛的界定,中心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有了更实际的可操作性;而且,吸引的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入驻形成“总部”,他们侧重于管理、决策和控制等方面职能,同中心城市侧重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向是一致的;总部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心城市下一步的目标可以是多元化的地区经济中心、全国经济中心或国际经济中心,这样,中心城市就可以按照不同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二)总部经济的“经济效应”和特征描述

通过总部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应和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来描述总部经济的功能。

1.总部经济的“经济效应”

总部经济不但对中心城市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城市的空间规划、政策体系、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总部经济至少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以下“经济效应”。

1)“税收贡献效应”

包括企业税收贡献和总部高级白领个人所得税贡献,还有新增的产业链企业的税收贡献,另外,理解总部经济税收贡献,还要从传统追求企业百分之百的税收在当地上缴,转变为对于城区内CBD范围内单位面积的税收产出,因为总部与基地的分离,税收分流一部分是必然的,但城区同样的面积通过建造商务写字楼可以容纳几十倍原有数量的企业,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税收产出。

2)“产业乘数效应”

制造业总部的聚集,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包括信息采集加工、企业咨询、金融保险、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

3)“消费带动效应”

包括总部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消费和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如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购物、文化设施和娱乐等。

4)“就业乘数效应”

这是“产业乘数效应”的必然结果。总部经济首先提供高知识群体就业岗位,同时带动一般性服务业岗位增加。

5)“社会资本效应”

“社会资本效应”也可以称为社会效应。大批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城市政府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商务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推进多元文化融合与互动,各种条件更趋完善,进一步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所以,对城市的发展和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总部经济的特征描述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表现了若干知识经济和区域经济特征。

1)知识密集性

“总部经济”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企业的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属于知识密集性劳动。

2)经济集约性

按照总部经济模式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了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体现了集约经济的特点。

3)产业延展性

“总部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不但能够实现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展而且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和扩散。

4)发展辐射性

在“总部经济”模式下,可以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向欠发达地区的强力辐射。

5)合作共赢性

“总部经济”模式改变了区域之间对同一产业在企业、项目上“非此即彼”的无序争夺,避免了简单的重复,实现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通过价值链不同功能的再分工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达到共赢结果。

三、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

(一)总部成为企业的一个独立部门并发挥特殊的功能

美国企业史的权威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第一次在理论上系统地阐释了企业总部形成与演进的过程与规律。铁路被钱德勒称为“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就铁路来说,如果要做到乘客及货物的安全运输并防止发生事故,车辆的调度必须由一个单独的总部进行管理。这里单独的管理机构的存在纯粹是技术上和生产力发展上的需要,与价格机制无关。而“来源于组织上和技术上的革新”则充分体现了企业组织和协作生产所能够产生的“创造”出来一种生产力。在钱德勒看来,铁路和由它构成的铁路企业是一张巨大的网。而总部就是联结这张网的中心结点,总部因此被称为企业管理的中枢和“大脑”。从《看得见的手》开始,钱德勒分析公司的组织结构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战略与结构》则更为细致地探讨美国企业的战略与组织变迁,从最早的中央集权式的职能式组织结构,到公司“总部—分部”结构。

现代大型公司内部科层结构有多种形态,差异主要表现为总部与下属经营单位之间权力的配置,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表现为组织内部引入市场机制的程度;共同点是战略性决策和经营性决策的分离,它们分别由总部和下属经营单位承担。在现代大型公司中总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它一般不直接参与下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总部的职能是:战略规划和实施;交易协调和资源配置。总部职能的确立和实施是为了满足和实现企业的目标函数。

这个目标函数可表述为:

Y=f(X1,X2,…,Xn)

其中,Y是变量,代表“替代净效益”,即企业内化或通过各种类型长期契约替代市场交易所节省的市场交易费用和所产生的组织协调费用之差;X1,X2,…,Xn,是自变量,主要包括公司战略,资源配置和交易协调,组织结构模式,决策权和经营权的配置,政策、规章和程序,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无形资产,预算和经营计划管理,风险和危机管理等。公司总部的功能就是对这些变量的管理和控制实现“替代函数”的目标值极大化。

(二)“总部+生产基地”空间组织模式实现了两种不同地域要素优势在一个企业内的优化配置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需要两类不同性质的资源和要素:一是战略管理、研发、中试、营销策划、资本运作等企业总部所需要的信息、高端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二是企业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的土地、能源、材料以及一般加工工人等常规要素。在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的不同区域之间,两类资源的禀赋差异很大,取得成本差异也很大。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战略资源密集成本较低,常规资源稀缺且成本较高;在欠发达地区,常规资源密集成本低,战略资源稀缺成本高。如果企业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企业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取得战略资源;如果企业布局在欠发达地区,情形正好相反,在欠发达地区,尽管常规资源的取得成本较低,但由于战略资源稀缺,企业要取得同样的战略资源,不得不支付较中心城市高得多的成本,甚至一些资源即使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也难以取得。如果企业按照“总部+生产基地”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则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从而实现两个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在一个企业内的集中优化配置。

企业价值链空间分离虽然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组织、协调、管理成本,但是,由于企业价值链不同的空间布局有效地利用了不同地域的要素优势,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通过企业“总部+生产基地”的组织变革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企业增加的组织、管理、协调成本小于企业将不同价值链环节布局在不同的地理空间的成本,而这种成本与收益的差额正是决定企业将总部建立在中心城市、生产制造环节放在城市郊区或中小城市的重要原因。

(三)地价竞租机制驱使企业总部向城市中心区集聚

地价竞租机制是指地价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主要支出项目,对于企业区位选择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作用机制。在城市中心区,如商务中心区(CBD)由于地价昂贵,一旦企业的边际成本高于企业的边际经济附加值(BYA),就会导致企业外迁,让位于经济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企业。在这种作用机制下,城市的最核心地段,往往成为经济附加值最高的研发中心和商务管理总部的聚集地。区域的相对核心地段则成为经济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商业区聚集地,区域的相对外围地段则成为经济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低污染制造业聚集地,区域的外围地段则成为经济附加值最低的传统工业聚集地。

在这种地价竞租机制作用下,如果一个区域的中心区域土地需求大于供给,就会导致地价急剧膨胀,一方面促使区域中心外围的产业布局进行新一轮的“优胜劣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则促使区域中心逐渐向外围区域蔓延,最后使得整个区域都成为“中心区域”——成为商务管理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以及与其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聚集地,整个区域也就演变为依靠总部经济而发展的区域。

(四)产业进步推动城市职能由生产性职能向控制性职能转变

人类历史上的产业进步可以描述为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向知识经济的演进,在产业进步的推动下城市职能也由生产性职能向服务性、控制性职能转变。信息社会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新国际劳动分工给城市带来了深刻变化,城市发生了结构性转型,出现了社会空间的分异。这种变化:一是表现在城市内部,大型城市功能区细化,出现了以服务、商业为主要职能的功能区——CBD;二是表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形成了城市与城市的分工,有的城市从生产型城市转变为服务型城市,城市等级产生,出现了“控制性城市”“头脑城市”“世界城市”等。曼纽尔·卡斯特尔(M.Castells)认为,信息化社会产生了一个新的空间结构;这个结构以相互关联的地域集聚和分散运动为特征,其中的单元是网络。中心城市的本质是对权力的空间分配,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集聚的实质是对信息和知识的空间控制。

(五)城市演化为总部集聚形态的生产力

城市在形成的初期即农业经济阶段是小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集聚,在中期即工业经济阶段是大工业化生产的集聚和交换,在后期即知识经济阶段是总部的集聚和知识与信息的交换,城市作为一个实物生产者已经消失,而代之以知识与信息的生产、交换与消费。在后工业社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而企业总部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知识溢出、学习效应,企业的总部集聚为产品、服务创新创造了极好的外部条件。中心城市是国家创新的主要区域,集聚在中心城市的企业总部是国家创新的微观主体。企业和城市都能通过集聚获取集聚效应并通过企业总部集聚与城市的互动进一步放大这种集聚效应。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的集聚使得城市获得了远比通过商品生产部门的集聚高得多的经济效应,而这正是中国许多城市将发展总部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原因所在。

作为企业总部在城市集聚的空间表现形式的是中央商务区(简称“CBD”)。CBD的高级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跨国公司总部和金融机构在大都市CBD的集聚。CBD是中心城市单位土地面积投入和产出最高的地区。CBD的集聚性可以从写字楼面积存量、从业人数、区位商等指标反映出来。

四、总部经济的价值链分析

总部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它是由若干个投入产出的企业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价值链系统,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又是一个独立的实体。

企业总部和加工生产基地在空间上逐步分离,总部向中心城市集群布局,产业加工基地向成本比较低的、远离中心城市的地区集群布局,区域性的“总部—生产基地”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围绕总部经济的产业价值链与空间价值链(区域价值链)逐步发展起来,且各具特色。

企业总部在具有优良的基础设施环境与良好的商务服务业基础,人才、技术、信息、知识、资本等资源比较密集的中心城市(尤其是国际化城市)集聚,通过包括财务结算、投融资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研发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总部经济活动带动总部产业及各类相关服务业发展,形成总部产业集群;通过企业总部与周边地区产业基地分工协作形成企业价值链,以及围绕核心产业与关联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产业价值链。

(一)产业价值链

企业总部包括全球总部、地区总部、研发总部、商务总部、销售总部等向特定区域的聚集,形成了总部经济产业集群与相关产业价值链。

首先,企业总部的聚集以及企业总部的决策功能、市场管理功能、投融资功能、财务结算功能等总部功能的发挥,形成了以研发、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为核心的全新的产业模式—总部产业,高技术服务业(软件业、计算机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网络通信服务业等)、专业服务业(人才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管理与公共关系服务业等)和其他商务服务业等协调总部产业发展的总部型服务业的发展,总部产业和总部型服务业以总部基地为中心互补联动、集群发展,形成总部产业集群。

其次,企业总部通过指挥在它周边地区的工厂、办事处、子公司机构,进行资金、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的集中运作与协调管理,形成了企业价值链(见图6-1)。同时,核心企业与关联企业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以及旁侧关联所形成的分工协作,形成了相关产业的产业价值链(见图6-2),涉及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总部与其生产企业以及其他关联企业相互整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价值链,如IT产业链、汽车产业链。

图6-1 企业价值链

(二)空间价值链与区域发展

总部经济所体现的空间价值链主要包括企业空间价值链与产业空间价值链两个部分。从企业看,总部经济集聚的企业总部是一个大企业、大集团内部的融资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公关中心等,而企业的生产环节、物流环节与上述诸环节实现了在地域上的分离,形成了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从而形成了以总部为核心、以企业价值链为纽带、辐射周边与相关区域生产基地的企业空间价值链,即企业总部与生产基地的价值链体系。从产业看,总部经济聚集了相关产业的诸多企业总部,形成了相关产业的高端决策及综合管理与生产、原材料供应及物流环节的空间分离,建立了以产业价值链为纽带,以总部基地与周边产业基地分工协作的产业空间价值链—总部基地与产业基地的价值链体系。

图6-2 产业价值链

总部经济的发展,对集聚企业总部的中心城市以及相关中心城市经济区域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聚带来了总部产业与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吸引人才、资本等高端生产要素积聚,形成强大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有力地推动中心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心城市企业总部与周边生产基地、产业基地的企业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强化了相关产业的实力,扩展了经济发展空间,有力地带动了中心城市经济区域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