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

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

时间:2023-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部经济是个典型的复杂经济系统,从系统分析的方法入手,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对它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分析。总部经济形成了市场机制以外的这种力量,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很好地解决了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总部职能的确立和实施是为了满足和实现其目标函数。

总部经济是个典型的复杂经济系统,从系统分析的方法入手,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对它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分析。

一、从主流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出发来阐述总部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1)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而且按新区域经济观,它不能构成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学层次,它只能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战略转移,为目前市场机制尚未解决的某些经济学理论,例如,市场经济的外部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经济学实践和典型的区域经济范例,也就是说,它在一定范围内较好地解决了市场经济的外部性,所以它才得以迅速发展。

大家知道,完全竞争型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状态是帕累托最优状态。但达到这样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之一是不考虑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即在市场以外不存在成本和收益的关联性。事实证明,情况并非如此。市场经济中的外部性使个别生产成本和社会生产成本之间产生差额,这个差额会导致社会利益的损失。市场失灵理论认为,自由市场制度一方面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但另一方面靠自身的力量却不能消除外部性这个缺陷。因此,要借助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予以校正和弥补。

现代大型企业实现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彻底分离,从而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职业经理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严格的组织结构制度,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运用行政方式而不是市场价格机制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协调企业内部交易,形成了与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对应的“看得见的手”。总部经济形成了市场机制以外的这种力量,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很好地解决了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

(2)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具有替代市场实现交易和配置资源的功能,即以一个集中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纵向行政组织层次结构替代一个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的横向市场交换体系。这一替代可以视为交易费用的替代,即用企业内部组织协调费用替代市场交易费用。替代的动因是交易费用的降低,而替代的代价则是企业内部“代理人问题”产生的激励机制缺陷和纵向的组织层次结构引起的信息机制的缺陷。但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十分发达的今天,总部经济可以说,基本上消除了市场交易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内部而不是市场),这就解决了长期困惑传统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总部经济起码在实践上部分地解决了这一理论问题,正因为它符合经济规律,所以,总部经济在21世纪获得了更加迅速的发展。

(3)现代大型公司是一个庞大、开放的体系。其核心部分是公司的组织架构(Frame-Work),其外围是公司经营活动扩展、延伸而形成的网络,包括特许生产厂家、供货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无论是组织架构还是网络都可以看做是某种形态的交易机制(Transaction Governance)。作为一个组织架构,它通过集权的层次结构系统内化市场交易,作为一个网络,它通过各种契约把古典市场契约(Classical Market Contract)转变成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混合模式(Mixed Modelof Firmand Market)。现代大型公司建立的这两类交易机制都是为了替代市场交易以降低市场费用。而决定这一替代的条件和模式的选择是组织或组织主导的交易机制所产生的协调费用低于市场交易费用。

(4)现代大型公司内部组织层次结构有多种形态,其差异主要表现为总部与其下属经营单位之间权力的配置,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表现为组织内部引入市场机制的程度,其共同点是战略性决策和经营性决策的分离,它们分别由总部和下属的生产、经营单位承担。在现代大型公司中总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它一般不直接参与下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主要的职能:一是战略研究和实施;二是交易协调和资源配置。总部职能的确立和实施是为了满足和实现其目标函数。这个目标函数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替代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替代成本”,以便使“替代净效益”极大化。

(5)“替代函数模型”的建立。

基于上述认识,秦晓先生认为应将现代大型公司视为一个“替代函数”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生产函数”。这一“替代函数”的数学模型可以表述为Y=f(X1,X2,…,Xt),下面对这一“替代函数模型”及相关变量做一简要介绍。Y是因变量,代表“替代净效益”,即企业内化或通过各种类型长期契约替代市场交易所节省的市场交易费用和所产生的组织协调费用之差。X1,X2,…,Xt是自变量,他们主要包括公司战略、资源配置和交易协调、组织结构模式、决策权和经营权的配置、政策、规章和程序、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无形资产、预算和经营计划管理、风险控制和危机管理等。公司总部的功能就是通过对这些变量的管理和控制实现“替代函数”目标值的极大化。这些变量具有两个基本特点:①与“替代函数”的因变量具有相关性,其存在状况、变动幅度、发展趋势决定了Y值——企业的“替代净效益”;②是由公司总部直接控制和管理的,这也正是现代大型公司总部的功能。

“生产函数”的变量主要是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原料及其数量、价格和配置;而“替代函数”的变量则主要是一些管理和控制的要素。这反映了两组变量所满足的是两个目标函数值,即生产利润极大化和“替代效益”极大化。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首先,“生产函数”描述的对象是传统的企业,而“替代函数”描述的是“现代大型企业”。其次,在现代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其下属的生产、服务单位依然可以被视为是一个“生产函数”。当然,由于市场、技术、信息、人力等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对“生产函数”的有关变量也应重新认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现代大型公司的总部则是一个“替代函数”。再次在现代大型企业中,下属单位对“生产函数”的管理提供的是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收益,即企业的“基础收益”,而总部对“替代函数”的管理不仅关系到下属单位的基础收益而且会产生资源配置和交易协调的效益,即“替代增值收益”。因而,这样的区分并不意味着总部不参与或不关注由“生产函数”决定的基础收益,也不意味着两个函数之间是彼此无关的。两个函数的提出主要是反映了管理层次上的区别。这里讨论的重点是公司总部的功能,下属单位对“生产函数”的管理被视为是某种给定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现代大型公司视为一个“替代函数”。

我们对“替代函数”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在诸多变量中,公司战略、资源配置和交易协调是核心变量,这两个变量与目标函数值的相关性最高,影响程度也最大。因此,对它们的管理与控制也是总部的主要职能。

组织结构模式,决策权和经营权的配置,政策、规章和程序,企业文化是有关公司制度安排的四个变量,其中包括正式的、有形的制度和非正式的、无形的制度。其设置要满足和适应两个核心变量,为之提供制度的支持。

人力、信息和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三个重要资源,称之为战略资源,由于与其他资源相比较其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将之作为独立的变量。预算和经营计划管理、风险控制和危机管理是实施公司战略和资源配置、交易协调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变量分为核心和非核心两类,非核心变量包括制度变量、资源变量、管理方式变量。非核心的变量要满足核心变量,同时它们对“替代函数”因变量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6)企业在发展中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地位上升。随着企业规模化增大和市场竞争加剧,对于战略资源(信息、高级人才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且这类战略资源不能与常规资源(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的土地、能源、材料以及一般加工工人等)完全替代;在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的不同区域之间,两类资源的禀赋差异很大,形成的成本差异也很大。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战略资源密集,成本低;常规资源稀缺,成本高;在欠发达地区,常规资源密集,成本低,战略资源稀缺,成本高。如果按照传统的办法做,仍然将企业总部和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一起,无论企业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还是布局在欠发达地区,都不能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企业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由于战略资源密集,企业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取得战略资源,但是,由于城市的发展,使得常规资源变得稀缺,企业取得常规资源的成本提高,比如,一般来说,中心城市土地价格高,环境成本高,人工工资高,等等。如果企业布局在欠发达地区,情形正好相反。在欠发达地区,常规资源的取得其成本相对较低,但由于战略资源稀缺,企业要取得同样的战略资源,不得不支付较之中心城市高得多的成本,甚至一些资源即使愿意付出再高的成本也难以取得。如果企业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由此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价格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实现两个不同区域最优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企业由于将“总部—加工基地”在一个区域布局而被“损失”掉的那部分企业“利润”被“释放”出来,这种被释放出来的“利润”正是总部经济的“收益”所在。

(7)总部经济是体现增长极理论的最佳经济模式。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这里使用的是“经济空间”概念,所谓“经济空间”是指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在经济空间中,经济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力是不均等的,一些经济元素支配着另外一些经济元素;经济空间也是不均衡的,而且存在于极化过程之中。利用增长极理论指导和解释总部经济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选择适宜的区域增长点,即发展总部经济要有选择。因为区域增长极能否取得较好的扩散效应,除了具备推动型单元外,同时需要有适宜的周围环境作配合。如果周围地区的条件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总部经济所形成的乘数效应就难以在区内实现,并有可能使增长极成为区域经济中的“飞地”或“孤岛”,更不可能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只有具备条件,增长极才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的“生长点”。可见,增长极的发展与周围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

②增长极的效果取决于经济联系与空间联系的条件。增长极战略在不同的地区实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发达地区,由于拥有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和关联度较强的产业结构,且各中心之间也具有较强的空间相互作用,当引进一个新的增长极时,会产生较大的区域乘数效应,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相反,欠发达地区由于产业间关联度低,且基础设施落后,在引进增长极的同时,必然要在区内创立经济联系与空间联系的条件。

③把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结合起来。引入外力来促进增长极与周围地区的协同发展。增长极对周围地区发展的推动力取决于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两种力量的对比。据国外经验,创建初期,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扩散效应极其微弱,到扩散效应占主导地位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这一时期形成的二元结构在扩散效应占主导发挥作用时,可能会更加剧这种二元结构而不是减弱。因此,应加强政府引导,在培育增长极的同时,要注意周围地区的协调发展,使增长点最终成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④注意提高区域内的产业关联度。产业之间较强的关联度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有人建议在石景山地区发展以首钢总部为基础的冶金和重型机械总部经济。因为冶金和重型机械产业之间有较强的关联度,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果会促进产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发展,有利于增长极的出现。增长极一旦出现,利用其扩散效应,就更加有利于形成产业间、企业间在空间网络中的关系,会进一步扩大外部经济效果,这种不断放大的乘数效应有利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如果把互不相关的产业勉强集中在一起,或者不恰当地选择一个地区作为增长点,那么,增长极就难以发展和壮大,即使形成了增长极也不会持久。

(8)区域经济的辐射理论和梯度理论是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

①区域经济的辐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扩散问题。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或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等通过一定媒介向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或地区扩散。前者对后者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后者也对前者形成一定的影响,例如自然资源、人才、资金、市场、信息乃至落后的思想观念等都会向前者渗透。因此,两者的影响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既可能有利于后者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又可能有利于前者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之间的差距是进一步扩大还是缩小,则取决于经济运作模式,总部经济则是缩小差距的最好模式。

②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或地区首先从较强地区向周边城市或地区辐射,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开,辐射的范围取决于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水平相对越高,技术、资金、人才和其他方面的实力就越雄厚,辐射的范围越大,就越能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如果在辐射中充分实现优势互补的话,前者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也能够加快,这也是两者之间双向辐射的效应。在发展总部经济时,要充分注意辐射理论的指导作用。

③辐射的媒介主要是道路、交通、通信等,它们所决定的市场一体化水平,直接决定着辐射的有效性。当市场一体化水平较高、市场分割现象不显著时,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易和其他交流就会高效率地进行,否则,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差距缩小就不可能有效实现。换言之,辐射的效率就不高。

在发展总部经济时,要充分考虑梯度理论的以下几个论点。

①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则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产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主要是由处在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不但说明它经济发展实力雄厚,而且说明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发展的势头,这种地区因此被列入高梯度地区。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那些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种种不祥之兆,或已陷入严重危机之中。这种地区属于低梯度地区。

②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性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③梯度转移主要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围的两种形式。局部范围的扩展指的是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转移。这种转移所以可能,是因为创新多发源于城市密集带的中心城市。所以当社会上以新产品的需求增大,创新地区已经没有能力单独把生产发展到能够充分满足需求的水平时,邻近的城市就会凭借近水楼台之便,把这种产品的生产接过来。这时,即使它们本身的条件并不十分具备,例如说,技术力量不足,协作条件不完全具备,也可以靠与创新地之间业已建立起的密切关系,通过协作来求得问题的解决。大范围的扩展则是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例如由上海向西安、成都等城市发展。这时决定转移去向的就不是距离远近,而是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差距,而梯度划分正是这种差距的反映。只有处在第二梯度的城市才有能力很快接受并消化发源于第一梯度的创新产业部门的创新产品,才有能力把握这些产品的生命成熟与老化。它们的生产才会顺序地向第三梯度、第四梯度上的城市转移,甚至还会由城市向乡镇、农村转移。农村地区的许多创新(主要在农林牧业生产及其产品加工等方面)也往往是先反馈到城市系统中,然后通过这个系统,扩展到全国有需要的地区。

二、总部经济的区位选择理论分析

(一)区位选择理论模型的基础

实际上,跨国公司理论早在Hymer时期就和世界城市理论紧密相连。跨国公司理论的奠基人Hymer认为,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国境线只不过是自行消灭的用墨水画出来的印迹,作为跨国公司的分析单位,城市有着比国家更为重要的实际意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的研究应该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性,即突破跨国公司理论的范围,应该与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的对象世界城市相结合(见图6-3)。

图6-3 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理论模型的研究基础

世界城市理论认为,世界城市是全球性经济活动空间扩散的场所,跨国公司的总部集中于若干主要全球城市之中。世界城市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快速进步条件下的跨国公司价值链中的基础环节,是跨国公司实现其全球战略的平台,一方面,以世界城市为代表的巨型多维空间载体,不断地参与到全球资源、市场、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竞争中;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世界城市中进行区位选择,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利用世界城市在区位、分工、可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更高效率地实现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达到在地区层次和全球层次的战略目标。

(二)区位选择理论模型中的因子分析

地区总部区位选择时最重要的是对于决定因子的挑选以及这些因子的权重分析,本节中对传统的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理论中的因子进行归纳,并将世界城市理论中和区位选择相关的因子进行提取,综合成为区位选择理论模型的因子。

通过对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结合世界城市理论、城市经济学理论,区位选择理论模型采用八个因子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是政府激励、成本控制、商业环境、地区联系、RHQ(地区总部)间的协同效应、人力资源、IT及通信设施。在地区总部区位选择因子上,认为城市作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的对象,应该被独立出来,城市是一个多维空间,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拥有区位优势,在世界经济分工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是跨国公司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平台;而RHQ间的协同效应在现有的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理论中存在,但是没有被独立出来,随着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在世界城市的集聚,服务性行业在世界城市也出现了集聚现象,价值链上下游的企业地区总部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加,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间的协同效应越来越重要,因此,地区总部协同效应应该被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研究因子。

(三)区位选择的理论模型

这里将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理论与世界城市理论、城市经济学相结合,提出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理论模型,该模型将城市作为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子,首次将城市引入到总部经济的区位理论,并将RHQ间协同效应作为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的独立因子(见图6-4)。

图6-4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理论模型

可以用以下函数表达:

其中:

Dj——指跨国公司总部作为备选的第j个城市的评估值;

Fji——理论模型中,第j个城市的第i个因子的计量值,其最小值大于0,最大值小于等于5,因子个数共有8个,分别是政府激励、成本控制、商业环境、地区联系、城市、RHQ间的协同效应、人力资源、IT及通信设施;

Wi——模型中第i个因子对应的权重,其最小值大于0,最大值小于等于1,由于跨国公司的行业、所属国家、战略、对城市的重要性认识等因素不同,每个因子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权重也不相同;

εj——对第j个城市评价的误差调节值。

在此要做出说明的是,这里是针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的通用性研究,并非针对某一行业或国家的特定范围的跨国公司进行研究。

该理论模型的主要创新点有如下几点。

1.引入城市变量

现有的大部分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理论都忽略了对地区总部选择对象——城市的研究,对城市的研究被分散在其他的要素内。只有Hymer明确地将世界城市的研究和跨国公司总部结合起来,并以跨国公司总部的数量来评价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等级与地位。其他学者的研究也都涉及城市的相关内容,但是他们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城市现状的描述,并没有将城市作为一个独立因子纳入'到区位选择理论中。城市是城市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世界城市理论是经济全球化后逐渐兴起的基于城市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的新理论,是将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城市结合在一起的学科。本模型将世界城市理论和跨国公司理论结合起来,将城市作为一个因子引入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理论中。

2.建立RHQ间的协同效应变量

现有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究中,对企业集群有所研究,对地区内跨国公司的业务单元之间的协同效应也有少量的文献涉及,但是未涉及对跨国公司RHQ之间的协同效应的研究,现有的少量相关研究被分散在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的子因子中。这里首次将跨国公司RHQ间的协同效应作为独立因子纳入到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理论中。

3.建立了一个独立的评价模型

理论模型对多个变量进行综合评价,可以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选址提供决策支持。而且,模型中的因子具有可扩展性,在实践中,每个因子均是由子变量构成的,这些子变量可以根据东道国的实际情况扩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