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问题
总起来说,当前休闲农业发展的势头较好,总体上看是健康的。但是,由于休闲农业是一项较新的产业,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供借鉴;市场需求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呈现出动态性和多元性;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1.从乡村旅游产业自身看,存在着低水平建设和同质化强的问题
从产业结构上看,休闲农业产品有小、散、低的问题,同质性强,互补性差,特色不突出;从服务上看,少数民俗旅游户短期行为严重,旅游服务不够规范,与2009年相比民俗旅游户从8705户下降到7979户,减少726户。
2.从政策上看,在政策研究、政策整合的力度上还不够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历史短、起点低,民俗村户分布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等需要大量资金。虽然市有关部门及区县研究制订了支持政策,但力度仍显不够,对经营主体的调动作用有限。另外,由于北京市财政体制改革,支农资金的大部分已转移支付到区县财政,导致北京市对休闲农业这个产业的调控力度明显下降,统筹作用难以发挥。
3.从制约因素看,土地问题的影响最大
休闲农业园区由于没有建设用地指标,停车场、接待服务、住宿、餐饮、娱乐等用房的建设受到很大制约。为搞好功能配套,一些经营者在没有获得正式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形成了违章建筑等。从民俗旅游村来看,村里需要搞停车场、接待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需要建设用地指标的支持。从民俗户来看,目前只能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经营,无法扩大规模。
(二)发展原则
1.产业富民原则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形态,对农村的影响是多层面的。世界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休闲农业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就业、提升农村经济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作用。一般认为,旅游业每创造1个直接就业岗位,就将产生另外3个关联就业机会,北京的民俗旅游经验表明,每新开一家民俗旅游,平均可增加解决2.5—2.8个就业岗位,从而促进了农业闲散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依据上述估计,实现城区居民每季度过一次绿色周末的情况下,全市将另吸纳10万—15万农民直接从事休闲农业,并相应的创造15万—25万个关联就业机会。同时改造传统农业,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增加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村经济。
2.城乡联动、和谐同进原则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搞活方针。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沟通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农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新兴产业,顺应了城乡生活融合的要求,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市民与农民的交流。大量的城市工商资本投向休闲农业,将改变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大量的城市居民参加乡村旅游,将为农村消费市场注入活力,也将先进理念、城市文明、市场意识和生活新风带到了农村,传给了农民,加快了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发展。休闲农业通过城市居民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和深入农村的方式,拉近了城乡距离,促进了农业多种服务功能价值的市场化实现,可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
3.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原则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沼气等,不能破坏和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结合农村文化生活,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既要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又要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珍惜资源、合理利用和发展的理念,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做到保护开发并重;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要摒弃依靠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的做法,把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使有限的农业资源能够得到永续利用;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环保宣传与教育,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起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
4.普惠市民、促进民生原则
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由于受到城市环境、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求新的休闲空间,去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发展休闲农业可为市民提供调节生活、舒缓压力的多样化休闲场所,提供认识农村、学习三农知识、体验乡村情趣的载体。同时,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农产品市场,实现农业跨越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可以改善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使农村走上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等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和增收;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增进城乡交流和互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5.土地保护和科学利用原则
在休闲农业的用地方面,应坚持以保护耕地为基本原则,牢固树立依法用地的观念,不能为了发展休闲农业而擅自占用甚至破坏耕地。对部分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规模经营的休闲农业项目,确需搭建临时建筑的,在不破坏农用地耕作层和种植条件的前提下,经农业、农村工作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报国土资源部门审批临时建设用地,并签订临时土地使用合同,经营者要缴纳一定数量的临时土地使用复垦保证金。
严格用地报批制度,不得以发展休闲农业为借口,破坏耕作层或擅自改变用地性质,在农用地上进行非农建设。要认真落实土地巡查制度,充分利用土地监管网络,加强动态巡查和静态监管,切实把休闲农业类建设用地纳入到日常的土地监察范围,一旦发现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农用地建造永久性建筑物的,要及时严肃查处,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违法用地行为。
(三)政策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首先,要认识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增收入,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其次,要认识开发农业多功能的必要性,在开发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还应开发农业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第三,要重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农家文化的挖掘、保护。第四,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带动住宿、运输、餐饮、商业等服务业发展,扩大农民就地就业。第五,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对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作用。第六,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认识提高了,就会自觉地、积极地领导和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
2.搞好科学规划,突出农业特色
规划是发展的龙头,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发展休闲农业,首先要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一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二是认真调查和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三是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四是要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强化对原生环境的保护。五是密切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3.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第二,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第三,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第四,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第五,根据规范标准,定期进行评估,实行优者奖励和支持制度。
4.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
发展休闲农业应该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首先,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应作为投资的重点。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应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同时,也可以吸引国内和国外企业或公司的资金,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进行开发。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健康发展。
5.加大宣传,促进营销
为扩大游客市场,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会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孙艺惠,等.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地理信息科学,2008.
[2]张好记.创意思维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与实践[J].北京农业,2008.
[3]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
[4]严立蛟.我国休闲农业的模式与发展对策[J].新农村,2007.
[5]靳晓青.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6]贺东升,冯建国等.北京郊区农村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R].北京,2008.
[7]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执笔:冯建国 陈奕捷 乔 通
(本文为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11年课题成果)
【注释】
[1]依据北京市最新行政区划调整,北京市已撤销县,撤并重组部分区。因本书各章的课题研究时北京行政区划未作最新调整,故本书仍以旧行政区划为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