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分析

北京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分析

时间:2023-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地区A股上市企业达到165家,位居全国第三。在京开展业务和活动的国际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组织共有400余家。北京凭借多年经济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因商业贸易而衍生出的旺盛的金融交易需求,为北京构建金融中心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金融业已成为北京的主导产业

北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有基础的,可以用五个全国“第一”来描述北京金融业的地位:

北京法人金融机构数量居全国第一,2006年驻京法人金融单位共538家,其中银行机构59家,保险机构54家,证券机构226家,财务信托和基金公司199家;

北京金融资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全国第一;北京金融资产总量居全国第一,2006年共17.3万亿元,占全国金融资产的44%,近半壁江山;

北京金融业单一行业对国税的贡献率居全国第一,2006年,北京国税入库2434亿元,金融业占51.56%;

北京金融企业所得税居全国第一,2006年共770亿元,占全国金融企业所得税的22.2%。

另外,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也对“十一五”期间北京金融业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指出,“过去五年是首都金融业发展提速、金融机构数量翻番、金融体系走向健全、金融创新全面展开的五年。‘十一五’时期,首都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改革创新取得新成就,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显著提高。首都金融监管水平不断提升,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金融政策环境持续优化。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深入,金融影响力显著提升。”

北京的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11%,2010年达到1838亿元。金融业总资产增长了近4倍,超过60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法人金融机构数量翻了一番,达到550余家。金融从业人员达到26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居各行业之首。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翻了一番,证券交易量增长了9倍,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长了2倍。

“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4%。2010年金融业实现三级税收2107.6亿元,占全市的34.9%。本市社会融资规模五年间翻了两番,2010年达到1.4万亿元,其中,直接融资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北京地区A股上市企业达到165家,位居全国第三。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力度持续加大。“一卡通、一网通、一费通”便民支付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北京汇集了全国60%的金融资产、40%的清算业务、60%的上市公司总股本和60%的债券市场融资额,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支付清算、信息交流、标准制订等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不断强化。在京开展业务和活动的国际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组织共有400余家。区域金融合作不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持续加强,成功举办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北京国际金融论坛、全球PE北京论坛等大型活动。北京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排名由2007年的第35位提升到2010年的第16位。

总之,金融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的核心与灵魂,作为北京经济体系中的龙头与支柱产业,金融业以快速、高效的资金、技术、信息等金融服务,为北京经济向广度与深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北京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分析

国际金融中心除了要拥有由大量金融机构集聚而产生的信息腹地优势以外,还要有众多高素质金融人才从事金融创新活动,同时市场交易体系、支付结算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市场参与者资金规模,都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北京凭借多年经济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1.信息腹地优势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一场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经济变革,因此这个经济体中的参与者迫切需要及时了解政策制定者的意图,从而调整企业发展计划和目标。而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汇聚了国家各大部委机关和决策机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我国最高金融决策和监管机构,几乎所有有关中国金融的重大决策都在这里酝酿、讨论和最终形成。同时北京作为我国金融业的资金结算中心,聚集了人民银行清算中心、中国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等全国性的结算中心。北京凭借其金融决策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总部集中的优势,以及畅通发达的通信系统,及时汇集、传递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形成了天然的信息腹地,而信息腹地效应是金融中心理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2.人才优势

金融行业的核心资源是信息,但是收集信息只是一个先决条件,如果要高效地使用信息需要将底层信息升华为高层信息,而这个转化过程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和研究机构提供服务。北京具有大量的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根据《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研究资料显示:北京的智力支持系统总指数排名全国第一,为83.49;北京市人才竞争力名列全国第一。从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北京拥有的丰富智力资源,为信息的转化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3.总部基地优势

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众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总部设在北京;改革开放以后,受北京地区信息腹地效应和人才优势的吸引,大量外资企业竞相将总部和具有总部功能的各类机构迁入北京,使北京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内地的桥头堡;国内外埠企业也纷纷进入北京总部基地,以此占领国内市场,开拓海外市场,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求。当总部集聚的收益超过其集聚成本时,总部基地优势将会愈加凸显。

4.地理位置优势

北京之所以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希望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北京处于东北亚和东南亚的结合部,是环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核心,而且北京位于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并与京津唐和京津保一起构成了全球最大的首都经济圈之一。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因商业贸易而衍生出的旺盛的金融交易需求,为北京构建金融中心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以上优势,在客观上能够提高市场流动性,促进金融机构与各个行业间的信息交流,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同时,网络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完备,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共享的基础设施和信息沟通渠道,使金融机构在信息量倍增中获益,产生信息套利。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交易活动越来越不依赖于有形的交易场所,而是通过在网络的任何节点上进行,因而有形交易场所对于金融机构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与之相对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经济和金融决策、金融监管以及经济和金融信息对于金融交易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个城市或地区所具备的决策、监管和信息资源优势也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也成为衡量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北京已经基本具备了成为金融中心的大部分条件。

但是,首都金融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首都金融要素市场资源配置能力不够强,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有影响力的高端金融要素市场;首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首都金融发展环境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政策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