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看,北京金融业仍然处于传统金融业向现代金融业转型的时期,金融业推动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效率还不高,金融资源优势还难以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与北京建立世界城市的战略构想相适应,金融业可以在以下方面加速发展:
(一)做深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北京应该以丰富金融市场产品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和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首都投融资市场体系,增强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增强金融市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同时,要抓住我国利率、汇率制度改革以及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推进的机遇,丰富市场交易主体,建立市场主导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建设,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这包括: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适应国家发展债券市场和推动资产证券化的趋势,积极争取发展债券柜台交易市场,推动扩大商业银行国债柜台交易在债券种类和机构上的试点范围,探索建立便利债券和其他固定收益类证券交易的柜台交易市场。积极争取发展股票场外交易市场,推动非上市公司股权的流动,积极探索进行非上市股份集中交易的有效方式,争取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支持,以北京产权交易所或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平台,建立股票场外交易机制,使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逐步发展成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积极推动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继续推动设立并购重组基金和节能减排基金,不断把北京建设成为国家股权建设资金和资产管理中心。推动大中型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做好资本市场中介服务,吸引各类投资者和非上市公司来京进行股票的私募发行,推动企业赴国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积极发展银行贷款二级交易市场,提高贷款资产流动性,分散信贷风险。积极支持银行通过打包、分拆、回购、证券化等方式出售中长期贷款,也可根据自身风险管理能力购买中长期贷款份额,以拓宽利润来源。推动区域性保险中心市场和再保险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北京市保险总部经济的优势,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保险业的对外辐射和扩张,通过分保、再保险等方式推动与异地保险公司的合作与交流,扩大保险业务覆盖的地域范围。吸引异地保险资金来京运用和投资。
积极促进各类交易中心发展,支持北京产权交易所、全国知识产权市场、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北京艺术品交易中心、北京技术交易中心、全国棉花电子交易市场发展,积极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碳交易所在北京设立,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构建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有机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市场体系,并为探索培育期货等衍生性金融市场创造条件。
积极支持重点工程项目融资。充分发挥市属主要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导向作用,创新投融资模式,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加大对新型投融资模式和投融资工具的运用,支持全市重点工程项目融资。
(二)做强金融机构,夯实金融中心基础
金融机构是大量资金的主要载体,既是资金的供给者又是资金的中介,对活跃资金流量有重要作用,在金融中心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强金融机构,夯实金融中心建设基础,包括:
大力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北京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具体包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适当在权限范围内给予有竞争力的税收优惠;注重引进国际金融领域重量级的金融机构,提高北京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如可考虑引进世界级信用评级和资产评估类金融机构;继续发挥北京贴近金融决策中心和信息中心带来的先天禀赋优势,将总部设在深圳、上海等其他城市的金融机构的总部吸引到北京来,同时充分发挥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在京聚集优势,鼓励其在京设立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金融租赁、期货经纪等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进一步在京聚集金融租赁、汽车金融、住房金融、专业货币兑换、货币经纪、券商直投等各类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总部经济优势,积极支持国内外大型企业在京设立和发展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国内外各类金融行业协会在北京设立总部及地区分部。
大力促进北京本土以及驻京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推进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全球化。具体包括:推动北京法人银行利用国家发展大西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适时布点东北西北,向全国辐射;在各大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引导驻京外资银行在周边的环渤海地区增设分支网点,做大规模,扩大影响范围;跟随国内大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三)集聚金融人才,提供金融中心智力支持
在构成金融生态的各种因素中,金融中心人才集聚战略无疑是合纵连横中的焦点与核心。金融机构聚集的基础是各类金融人才的聚集,金融人才作为金融中心建设的主体,其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了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要积极利用政府的各种政策及优惠措施,不断引进国内外金融人才,帮助解决人才引进中涉及的工资福利、子女入学等具体问题,落实人才柔性引进的有关政策,解决各类金融人才的后顾之忧。重点加大金融高端人才和金融急需人才的集聚度,建立以金融人才高地为支撑的金融中心建设新体系,建成国际化金融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和国内外金融人才配置的中心城市。
(四)强化立法信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国际金融中心实际上就是各个国家金融资源聚集、开发、利用、融通的场所,是金融资源为我所用的场所,金融中心在金融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具有领导地位。金融中心形成发展的过程,是金融环境如宏观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方面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所以金融中心的建设和金融生态的完善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过程。就北京目前金融业的具体情况而言,这包括:通过地方政府持续优化金融服务环境。根据金融机构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本市金融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促进金融功能区发展的财政支持协调机制。降低外资金融机构进驻首都金融核心区的门槛,减少对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首都金融核心区的行政性审批限制,缩短决策和审批链条,落实优惠政策,制定实施细则,并加强对入驻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商务机构的信息服务,为其经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行政保障;通过定期召开首都金融发展论坛、首都国际金融文化节以及举办金融新产品推介会和开展国际交流等形式,提供信息互动与交流的平台,营造金融文化氛围,宣传和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从入驻国际金融机构的实际出发提供一流的服务。继续培育结构合理的金融产业链条,鼓励与金融业配套的培训、商务、会展等行业的发展,吸引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大量国内外优秀会计、法律、评估、评级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进驻;设立全球证券市场交易所代表处,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国企业,同时也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境外推介活动,提升北京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
进一步优化金融信息环境。金融业信息化为我国金融业平稳安全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是金融机构业务处理和展现的重要平台,是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的有力工具。要持续增强金融业信息化对金融服务、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的支持力度,完善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继续推进金融信息共享,完成金融业数据集中工程,完善金融信息标准化体系,提高金融业信息化工作的抗风险能力,稳固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要保证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正常运转,核心业务系统、重要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各项金融业务有序开展,为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发挥重要作用。
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环渤海地区金融一体化,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立京津冀、环渤海地方政府金融合作机制,为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提供良好服务。推进区域间金融服务市场建设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推进金融市场技术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发展统一、互联、高效、安全的金融结算、交易平台,支持京津沪渝产权交易机构共建统一交易制度体系,降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深化金融市场的分工合作和一体化,强化金融市场的共赢和协同发展,形成环渤海地区的金融“高速公路”。
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或区域金融中心符合国家长远战略利益,是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北京以其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丰富的金融资源,以及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等有利因素,已经具备了成为金融中心城市的潜质。围绕北京市建立世界城市的宏伟蓝图,一个多方位、严要求、高标准的金融业规划方案应当审慎制定,还需注意北京市、上海市、深港金融圈的协调发展。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存在多个不同功能的金融中心是能够互补、更加有效地发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作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