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是指企业生产单位组成的原则及总体布置的方式和方法。任何企业的生产过程都要占用一定的空间,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空间,就是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通过设置一定的空间场所,建立相应的生产单位进行生产活动。企业的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的平面布置(工厂)和企业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车间)。
(一)企业生产的平面布置
企业生产的平面布置,就是企业生产过程组织的总体安排。即根据已经选定的厂址条件,从整体出发把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分成各个生产单位,包括基本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生产服务部门以及绿化和公用设施等,按照企业生产类型特点进行合理布置,科学地确定平面和立体位置,合理地规划和确定物流和运输路线、方式,从而使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的效益。
企业生产的平面布置,一般遵守以下原则:
1.保证安全生产,增进劳动者健康的原则
在考虑企业生产平面布置时,要有利于防灾和保持生态环境,合理布置通风、照明、卫生、安全条件等,使劳动者处于安全舒适的生产环境之中,便于生产和工作,这样可以使劳动者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2.工艺流程原则
此原则即企业的整个平面布置应满足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的顺序要求,避免物流和人员的活动交叉或倒流。
3.运输线路最短原则
缩短运输线路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减少运输和装卸的次数,从而减少运输费用,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4.合理利用空间,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
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企业生产的平面布置应一切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尽量节约空间,为企业今后的发展留出更大的余地。
企业生产的平面布置常用的方法有不同方案的模型比较法、物料流向图表法和作业相关图法等。
不同方案的模型比较法,即将企业生产平面布置的不同方案,按照一定的比例制成模型,然后对不同方案的优缺点、经济效益和各种经费进行比较分析,最终采用加权分级的办法,选择出最优的方案。不同方案的模型比较法非常直观。
物料流向图表法,是按原材料、在制品、成品等物资在生产过程中,用其总的流动方向和搬运量来进行生产过程的空间布置。具体做法是: 通过绘制物料流向图和计算各组成部分的搬运量和运输距离,确定出使整个企业的搬运总量最小的方案,特别是非相邻生产单位之间搬运量最小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作业相关图法是以最优方案布置各生产单位位置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从企业内各生产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出发,运用作业相关图计算出各生产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并按照关系及所需的面积按比例在企业地形图上进行拼排,然后绘制出企业总平面布置草图。
(二)企业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
企业内部的各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一般有以下三种组织生产单位的原则和形式。
1.工艺专业化原则
工艺专业化原则也称为工艺原则,它是按照生产过程的工艺特点来设置生产单位。按照工艺流程,在生产单位内集中了同类的生产设备和同工种的劳动者。每一个生产单位只完成同种类型的工艺方法或同种功能的加工。如机械加工企业的车工车间、铣工车间、热处理车间等,就是按照工艺专业化原则设置的生产单位。
按照工艺专业化原则设置的生产单位,具有以下优点:
(1)产品的制造顺序有一定的弹性,能够较为灵活地适应产品品种变化的需要。当加工对象改变时,不需要调整生产设备。
(2)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个别设备出现故障或进行维修,对整个生产过程不造成影响。
(3)劳动者固定地操作某一种设备,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能。
但按照工艺专业化原则设置的生产单位,具有以下的缺点:
(1)运输线路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周转环节多,运输原材料、半成品的工作量较大。
(2)不同生产单位之间的协作关系复杂,使生产作业计划管理、在制品管理等成套性工作变得较为困难。
(3)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停放、等待、运输的时间增加,不仅占用了流动资金,同时也势必造成生产周期延长。
2.对象专业化原则
对象专业化原则也称为对象原则,它是按照生产过程的产品加工来设置的生产单位。按照对象专业化原则,在生产单位内集中了为制造某种产品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和不同工种的劳动者。每一个生产单位只完成同一种类型产品的全部加工或大部分加工工作。由于工艺过程是封闭的,所以这样的生产单位又叫封闭型生产单位。封闭型生产单位一般以生产的产品或零件名称命名。如机械加工企业的齿轮车间、汽车厂的发动机车间、家用电器厂的电冰箱车间等,就是按照对象专业化原则设置的生产单位。
按照对象专业化原则设置的生产单位,具有以下的优点:
(1)运输线路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在同一生产单位内完成,周转环节少,运输原材料、半成品的工作量减少。
(2)管理方便,在同一生产单位内就完成了产品的生产,减少了协作关系,使生产作业计划管理、在制品管理等成套性工作变得较为方便。
(3)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停放、等待、运输的时间减少,流动资金占用量相应降低,有利于缩短生产周期。
(4)有利于强化质量和成本意识。由于同一生产单位完成了同一产品的生产,容易区分质量和成本责任,必然增加劳动者的质量和成本意识。
但按照对象专业化原则设置的生产单位,具有以下的缺点:
(1)产品的制造顺序缺乏弹性,当加工对象改变时,需要大量调整生产设备,不能够较为灵活地适应产品品种的变化。
(2)个别设备出现故障或进行维修,对整个生产过程将造成影响,不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易产生设备负荷不均的现象。
(3)劳动者要懂得多种设备的操作和工艺技术,对劳动者的综合专业技能要求大幅度提高,工艺专业化管理难度大。
3.综合原则
综合原则也称为混合生产组织原则,它是把工艺专业化原则和对象专业化原则的优点结合起来设置生产单位,是一种比较灵活的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即在一个企业内部,有些生产单位按照工艺专业化原则设置,而另外一些生产单位按照对象专业化原则设置。具体体现为两种组织形式: 一是在对象专业化原则的基础上,适当采用工艺专业化形式; 另一种是在工艺专业化原则的基础上,适当采用对象专业化形式。
究竟采用何种原则设置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必须结合企业的生产类型来确定。一般地说,工艺专业化原则较适合单件小批量生产类型; 对象专业化原则适用于成批或大批量的生产类型; 综合原则适合小批或成批量生产类型。一个企业设置生产单位,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生产规模、产品品种的稳定性、工艺的复杂程度,以及企业的资源情况、企业长远战略和生产经营的需要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