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健 彭漱芬
易健简介
一、个人简历
1936年10月生,湖南南县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南省美学学会会长,湖南省美育研究会理事长,1993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二、出版著作
易健教授长期从事文艺学、美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已出版各种著作12种,发表各类著作500多万字。
其主要代表作有:《人的诗化与自然人化》、《美学论纲》、《审美论纲》、《现代美育研究》。
一束姹紫嫣红的烟花,一方火树银花的天幕,使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难怪俄罗斯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见美的东西,犹如见了自己亲爱的人一样,有一种洋溢于心中的愉悦”。的确,欣赏浏阳烟花的美,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极好的审美享受。
据《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浏阳也。”浏阳烟花源远流长,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悠久历史。浏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烟花之乡”。在1986年的摩洛哥国际烟花大赛上,浏阳烟花一举夺冠,如今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国庆节等国内外重大焰火晚会上,浏阳烟花大受青睐,誉满全球。本文试就烟花之美作些研究。
一、让人目不暇接的形式美
浏阳烟花有13个大类,4000多个品种,燃放起来异彩纷呈,目不暇接。浏阳烟花所展示出来的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美呢?有人说它是一种艺术美,此说颇有道理。它具有多姿多彩的感人形象,能传递人的情感,让人展开审美想象的翅膀,在美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有人说烟花是一种社会美,也说得过去。因为浏阳烟花是一个知名品牌的社会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与地区,年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60%,国内市场占有率也高居40%。还有人说它是一种工艺美,属于科技美的范畴,这也不无道理。无论是它的设计、工艺,还是制作、燃放都少不了现代科技的支撑。特别是产品要向更高层次拓展,更少不了高科技的支撑,而且它本身就是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渗透的产物。
彭漱芬: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丁玲研究专家,第八届湖南省政协委员。
的确,对于烟花之美人们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和界定它。它自身确实就存在着这些方面的美。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形式美的角度去研究、把握它,可以说它是一种典型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一种人见人爱的最大众化的美。形式美这个名称的由来,正是源于这种美的形式自身能直接引起人的美感,人们仿佛觉得美就在形式上,故习惯将它称之为形式美。
形式美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外在形式鲜明、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召唤力与诱惑力,它以其色、声、形、味取悦于人,给人的感官以强烈刺激,立即引发人的美感,让人马上进入令人神往的审美世界。烟花正具有这种特点,欣赏烟花之美,即欣赏它在燃放的那一瞬间所呈现的五彩缤纷的外在形式上。这种外在的形式是由人的主要审美感官——视觉、听觉所能感知到的三种物质要素——色彩、形状、声音构成。正是这些物质要素的巧妙组合才形成了烟花的造型美、色彩美、音乐美、朦胧美与和谐美。
烟花之美,美在它那奇特的富有立体感的空间造型。烟花燃放时由长短不同的光波运动构成了各种美的空间形式。它千姿百态,有的似彩灯高悬;有的似大鹏腾空;有的似仙女下凡;有的似喷泉吐珠;有的似银河飞瀑;有的似垂柳扬絮;有的似百花盛开……总之,各种自然现象、物品人事,样样皆有。
烟花之美,还美在它的色彩。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在烟花的万花园中,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斑斓,万紫千红。那“花中之王”的牡丹烟花,就有红、白、黄、蓝、绿、粉、紫七大品色;那“状元红”的烟花,花开似火,红光万丈;那“富士雪景”的烟花,光霁如碧,色白如雪;那“葡萄满园”的烟花,白粉蓝光,素洁淡雅;那“紫兰盛开”的烟花,紫晕如绒,色压群芳。还有“红梅映雪”、“璞玉飞金”、“红菊绿梅”、“银雨翠鸟”等烟花,它们将“冷色”与“暖色”作了鲜明的对比,将“明色”和“暗色”作了巧妙的搭配,真是美哉、妙哉!
烟花之美,也美在它揉进了音乐美。音乐是一首“流动的诗”,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它有动人心魄的音响美和旋律美。在观看烟花的同时,人们耳边似乎会听到春鸟在树上啁啾,秋蝉在林间欢唱,蜜蜂在花丛嘤嗡,百鸟在齐声和鸣。还有“晨曲”烟花奏出动人悦耳的音乐,“笙笛”烟花奏着欢乐的曲子,“报喜炮”、“发财炮”噼噼啪啪在欢笑,“礼炮”、“圣诞炮”发出金钟大吕的轰鸣,“警天雷”和“晴空霹雳”发出惊天动地的强音。这些声音,轻的给人温馨、甜美的柔情,重的给人凝重深沉的感觉,慢的使人感到舒缓,快的使人感到急促,强的使人感到振奋……高低快慢、轻重缓急的不同音响,配合默契,构成了陶情养性的音乐美、节奏美。高而为山陵,低而为溪谷,陵谷相间,山脉蜿蜒,起伏流转,节奏鲜明。它使人陶醉,也令人欢乐、奋起!
烟花同时能展示出一种和谐美。烟花将种种奇特的造型和多样的色彩、各种美妙的声音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它将线条之间的曲直、正斜,声音的高低、长短、刚柔、强弱、疾徐、抑扬以及色彩的浓淡、明暗、冷暖,光线的聚散等等对立的因素,统一在同一事物上面,极其和谐,颇具生动性与丰富性。
烟花还具有朦胧美。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说,线条、色彩在特殊方式下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关系,会“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烟花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实,它燃放产生的美景,只不过是由人工控制的一种化学过程——一种由火药与锂、钠、镁、锶、铜、铝等盐类的混合物燃烧时呈现的现象,但它使人产生一种神秘飘缈、隐约迷离、空濛飘忽的感觉,犹如置身于海市蜃楼之美景中:觉得这里如奇峭的张家界群峰,那里像幽雅宁静的农家小院;这里似春日的一股清泉,那里像严冬的一抹薄雪……这种朦胧美,给人提供了再创造的天地。就在这种“似是而非”之中,欣赏者可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遐想、去思索、去补充,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精神世界。
烟花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身,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彗星火箭”、“木星导弹”、“月旅行”等烟花还能启迪人们去太空探宝。
烟花之美,美在它融艳丽的色彩、洪亮的声音、奇特的造型于一炉,且又和谐地统一于一体。它给我们以美的享受,陶冶我们的情操,使我们感到审美的愉悦。它是人间的精灵,世间美丽的梦境。
二、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如前所述,烟花所展示出来的美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形式美,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外在形式具有极大的召唤力、感染力、亲和力。当人们欣赏它时,仿佛美就在它的外在形式上。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容易产生一种歧义,似乎形式美只有形式,而无内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哲学的观点讲,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由于事物千差万别,它们的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及其组合规律并不完全相同,故它们的内容与形式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也会有差异。有的美的事物其形式鲜明、突出,而内容则隐晦、模糊;有的则内容非常鲜明,而形式并不很具体突出。就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美来说,由于它与人的政治观点、道德观念联系紧密,时代性、功利性较为鲜明,故其内容就显得清晰、明确。人们欣赏它时一般都侧重于欣赏它的内容美。比如说,当一个人勇敢地跳入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将一个落水儿童救起来的时候,人们会为之投以赞美的眼光,赞美、欣赏他的人格之美,谁也不会去考究勇士是否穿了泳装,什么色彩?是蛙式,还是仰泳?美不美?因为欣赏社会美侧重的是内在美。这与欣赏自然美、形式美不同,因为后两者的外在形式鲜明、突出。如去云南大理的蝴蝶泉,吸引你眼球的是一群群翩翩起舞的蝴蝶,你会目不转睛地去观察、欣赏它美丽的对称的双翼以及长长的触须,你决不会想到它的内容是什么,它的幼虫是不是害虫。
我们欣赏烟花这类形式美正是如此,当一串串五颜六色的烟花腾空升起,有的像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的像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我们目不暇接地欣赏着它绚丽的色彩与瞬息万变的优美造型,却很少有人去考究这些烟花所展示的具体内容。这是人们的一种欣赏习惯,同时也是为烟花美的内容与形式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不过也必须明白,我们说烟花美侧重形式美,是“侧重”,而并非“只有”。并不是说烟花美只有形式的美,而无内容的美。烟花美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它不仅有形式的美,也会有内容的美。不过,它的美的内容极为普泛和概括,显得十分隐蔽、朦胧、抽象。
诚如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说的,所谓形式美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按我们的理解,这里讲的“意味”就是它的内容,这些内容之所以会抽象、朦胧、普泛、不具体,是由于它的内容早已经积淀在形式之中,人们只要见到这种形式,就自然地会感悟到它所蕴涵的内容,很快地悟出它的“意味”。
这种内容又是如何积淀到“形式”上去的呢?
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事物美的外在形式总是与一定的内容相联系,并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内容。不过也有一种特殊情况,当某些事物美的外在形式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反复出现,人们多次接触到这些事物美的外在形式后,发觉它们不仅赏心悦目,而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有利,于是人类就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于这些事物美的外在形式进一步地加以利用和改造,有目的地将它运用到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随着时间的流逝,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地运用与改造,这些事物美的外在形式就逐渐与它们原来所联系的具体内容分离了,或者说美的外在形式就逐渐从它原来所依附的具体事物中分化与概括出来了。至于原来它所联系的那些具体的内容则逐渐普泛化为某种抽象的观念性的内容。这种美的外在形式也就演变成了一种规范化的与人们建立了稳定的情感联系的形式,这时美的外在形式也就完成了向形式美嬗变的过程。它标志着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一种美的形态——形式美产生了。
可见形式美是内容向形式积淀的产物,或者说它是从许多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中概括与演变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形式美形成的这一过程,我们就以浏阳烟花中出现的最多的,同时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红色为例,来作些具体说明。
红色,在人类童年的原始社会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是直接联系的。火焰是红色的,火与红是直接联系的。在原始社会火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影响极大,用火烧烤兽肉,人类的饮食方式从此由生食转化为熟食,这是人类的一大重要进步。同时用火去取暖和照明,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光明与力量。自然火以及它的颜色也就成了原始人本质力量的肯定与确证的形式,并标志着先民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成功与胜利。
此外,红色还与太阳以及人的生命有关系,原始人发现天上的太阳是火红色的,人与动物的血也是红色的。有鲜红的血就有生命存在,只要流完了血,人与动物就会死亡,因此红色的血就是生命力的象征。山顶洞人埋葬死者时就在周围撒一层红色的赤铁矿粉末,他们甚至连陪葬的装饰品的钻孔也染上红色,红色显然包含有呼唤生命以及其他原始宗教等观念方面的内容,红色成了原始人生命的肯定形式。
正由于红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命联系如此紧密,原始人才可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反复地运用它,从而使它逐渐从原来所联系的生产、生活的具体事物(如火红的太阳,烧烤的食物,照明、取暖的火以及鲜红的血)中分离出来,变为与这些具体事物无关的一种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抽象的形式了。它的内容也大大超脱了原来所局限的那些与具体的生产、生活、生命活动相联系的温暖、光明、力量、鲜血、生命等方面的含义,而普泛化为一种朦胧的“热烈的、喜庆的意味”(温暖的野火,火红的太阳,沸腾的血液,能唤起人们的一种“热烈的喜庆情绪”)。这种抽象的形式与人们建立了一种稳定的情感联系,人们以后欣赏它时并不需要去寻找它原来的种种含义,在一般情况下只是产生一种热烈的、喜庆的情绪而已,此种热烈的、喜庆的意味与情绪是一种不确定的、朦胧的泛化了的内容,它正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表现的观念、情绪向红色这种形式的积淀。当人们欣赏烟花中各种各样的红色时,它给人的感受就是“热烈、兴奋、喜庆”。可见“热烈、兴奋、喜庆”正是烟花中红色这种形式美所包涵的一种普泛化的内容。
同一道理,浏阳烟花诸多的品种,如“龙行天下”、“龙腾盛世”、“龙啸九天”、“龙飞凤舞”、“寿比南山”、“寿山福海”、“百凤朝阳”、“梅兰菊竹”、“五谷丰登”、“银花火树”、“福禄寿喜”、“龙凤呈祥”、“仙女散花”、“平湖秋月”、“鸳鸯戏水”等等,当它们一旦燃放升空后所展示出来的“龙”、“凤”、“山”、“海”、“仙女”、“花”、“云彩”、“月”、“太阳”、“鸳鸯”等美丽动人、五光十色的形象,自然会给人种种不同的审美享受。不言而喻,每个欣赏者,都会自自然然地从这些美丽动人的烟花形象中感悟和领会到他们所蕴涵的“喜庆”、“吉祥”、“兴奋”、“热烈”的深刻内涵与意味。这种“内涵”、“意味”虽然比较普泛和抽象,但不影响欣赏者对这些烟花美的内涵与意味的审美把握,而且还为欣赏者提供了展开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欣赏者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烟花美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之所以欣赏者能够从这些形式中感悟和领会到了它的这些“内涵”、“意味”,就是因为它们早已积淀到烟花燃放中所呈现的动人形象上了。欣赏者见其形就能感知它的意味,说得更明白一点,这种烟花外在的形式已经成了诱发人情感活动的一种符号。
三、愉悦身心,传递感情的价值、功能
浏阳烟花起于唐,兴于宋,历经一千多年仍长盛不衰。它不仅深受国人青睐,而且远渡重洋,畅销世界,巍然屹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拥有最广大的观赏者,其审美价值与功能可想而知。
首先,烟花美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让人赏心悦目,身心愉悦。人们一旦进入烟花燃放时展现的那流光溢彩、花团锦簇的世界里,会让人感到犹如进入了梦幻般的仙境。每当五颜六色,万紫千红的烟花在寂静的虚空绽放之时,它会让人们享受到赏心悦目、人见人爱的美感;那一阵阵哔哔啵啵的鞭炮声,一声声像惊雷、似大炮的轰鸣声,又会给人以雄壮、威武、激荡的壮美享受。总之在这奇特、虚幻的烟花美世界中,你可欣赏到琳琅满目的美。虽然烟花绽放只是瞬间的,但往往会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让人悦耳悦目,让人悦心悦意,以致悦志悦神。这时压在你心头形形色色的思想包袱和各式各样的精神枷锁都会忘得一干二净,从而帮助你营造出一种适情顺性、轻松愉悦的良好心境。
同时,也正在于烟花的变幻无穷和稍纵即逝的瞬间性,这与欣赏大自然山水的美、树木花草的美以及文学、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的美不同,人们不可能驻足慢慢观赏、细细品味。这看来似乎是它的弱点,但从某种意义说,又是它的一种优势,因此它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观赏者的时间。一场大型的焰火晚会,一般个把小时,就可以让人们一饱眼福。在今天这个分秒必争的快节奏现代社会里,时间就是财富,而烟花无疑是当今社会人们喜欢的一种“快餐式”的审美选择。
此外烟花美还具有一种传递情感信息、营造环境氛围、表情达意的重要功能。在重大的节日或各类庆典活动中,如过年过节、婚嫁、祝寿、祈福、祭祀、赴任、乔迁、破土动工、开业等重要场合,人们往往用燃放烟花、鞭炮的方式来营造出一种喜庆和热闹的氛围,以表达兴高采烈、欢快愉悦之情。某些地方人们做丧事,也喜欢燃放烟花、鞭炮以表达对死者的怀恋,那哔哔啵啵的鞭炮声与白色的丧服,飞舞的纸钱,低沉的哀乐,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哀伤的气氛,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思考、研究烟花美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与发现烟花所具有各式各样的美,以便更好地去欣赏和品味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