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烟花文化中的“下里巴人”

烟花文化中的“下里巴人”

时间:2023-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夏正时 邓玲玲烟花的本意是指雾霭中的花,春天的景色。唐朝诗人韦应物在《因省风俗与从侄成绪山水中道先归寄示》诗中的“阴壑雪松埋,阳崖烟花媚”,就是说的雾霭中的花。李白的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甫的“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指的就是春景。

夏正时 邓玲玲

烟花的本意是指雾霭中的花,春天的景色。唐朝诗人韦应物在《因省风俗与从侄成绪山水中道先归寄示》诗中的“阴壑雪松埋,阳崖烟花媚”,就是说的雾霭中的花。李白的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甫的“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指的就是春景。旧时也有将烟花与娟妓相联系的提法,如,“烟花女子”、“烟花巷’。我们今天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所指称的烟花,实际上是焰火与鞭炮的统称。

焰火,也称烟火、礼花,是指燃放时能发出各种颜色的火花而供人观赏、娱乐的东西。制作焰火主要是在火药中掺入锶、锂、铝、钡、镁、钠、铜等金属盐类,并用纸裹成不同的种类。使之在燃放时喷射出多种绚丽灿烂的火花,变幻出各种景物。而鞭炮则是用药线串在一起的小爆竹,它被引燃后会发出连续不断的响声。这两种物品几乎渗入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致形成了特有的烟花文化。

焰火的燃放,由于受到其自身所烘托的气氛、较大的场面以及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一般局限在大规模的庆典、隆重的节日和热烈的场面,如国庆、春节、元旦、婚礼、寿诞等场合。焰火在有些场合则根本不适用,如丧葬,除非把老寿星仙逝作为一种喜庆之事对待才放焰火,其他丧葬就不宜放。而且放焰火,一般也是由国家、政府、团体、企业等组织举办,很少有财力单薄的个人单独举办的。所以说,焰火在烟花文化现象中处于一种较高的层次,是烟花文化的“阳春白雪”。焰火的通用性、普及性、平民性、实用性、功利性、娱乐性远不及其近亲鞭炮。

鞭炮的祖先是爆竹。翟灏《通俗篇》里的一段话。描述了这个演变过程:“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又曰爆仗,亦即爆竿,后以编结成鞭称曰鞭炮,再取其形。亦名编炮,乃取其意也。”爆竹的本来用途是驱鬼避邪。爆竹演变成为鞭炮以后,鞭炮成了敬神礼佛的祭祀用品,燃放鞭炮常常和烧香、化纸搅混在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鞭炮的作用已从初期的驱鬼避邪、敬神祭祀扩展到了我们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了人们调节现实人际关系,抒发欢乐情趣,联络友谊,宣泄苦闷,烘托气氛,交流感情,甚至争强竞富的一种物品了。鞭炮在烟花文化现象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通用性、普及性、平民性、实用性、功利性、娱乐性,有点类似于传统中药的“万金油’,几乎什么场合都适用,诸如婚丧、礼仪、庆典、赔礼、道歉、广告、游戏等。这可说是一种典型的“下里巴人”现象。

鞭炮与典礼仪式:由于鞭炮能产生热烈、欢快的氛围,它特有的音响效果又能制造出庄严、隆重的气氛,所以几乎在所有的典礼仪式上都有鸣放鞭炮这一约定俗成的程序。结婚典礼、庆寿典礼、开学典礼、校庆典礼、开工典礼、开业典礼、奠基典礼、通车典礼、水利工程合龙典礼、灌渠通水典礼、开幕仪式、闭幕仪式、揭幕仪式、谒墓仪式、追悼会仪式等等,鸣放鞭炮成了这些典礼仪式的一部分。

鞭炮与节日:“俗记吴农分岁家家喧爆竹,舜传楚客迎年处处换桃符。”这幅对联形象地描述了我国民间在岁序更新时的风俗,新年开始的那一刻家家户户争先恐后地鸣放鞭炮,新的一年在鞭炮声中开始了,而一年中所有的节日差不多都与鞭炮有缘分,如元旦、元宵、清明、端五、中秋等等,鞭炮成了节日的点缀。

鞭炮与人生:我国民间旧俗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鞭炮。出生三天便是做“三朝”,然后是做“满月酒”,有的满四个月还要做“四月日”,接着是“周岁”,随着是逢三、六、九的生日,逢十的寿诞,相亲“合八字”,订婚,结婚,直到离开人世,无一不是以鸣放鞭炮来庆祝,来烘托气氛。而且鞭炮的声音越是连续不断、越是响亮就越好,由此来预测人生转折所昭示的前景。更有嫌鞭炮声响不过瘾的,在鸣放鞭炮的同时还要加放响铳。鞭炮成了人生的赞礼。

鞭炮与农事:旧俗中,我国农民总是在一年农事或生活最为关键的时刻,敬神祭天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平安。湖南农村流行的“打春”、“拜社”、“过秋节”,广西罗城一带流行的春耕时祭“社五”、四月八日水稻发病时祭“蝗神”、六月稻谷抽穗时祭“苗神”、八月十五稻谷收割后祭“白马娘娘”,以及各地久旱不雨时流行的“接龙”,也常常是鸣放声震寰宇的鞭炮,以表达对天地的尊崇,祈求各种超自然的力量消灾化难。

鞭炮与礼节:我国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之称,而鞭炮也就在这礼仪与文明的现实操作中起着积伋的作用。谁家办红白喜事,邻里乡亲、朋友同事便在送礼的同时,鸣放一挂鞭炮,以表盛情。在湖南、湖北、江西等许多地方,还有燃鞭迎客的习俗。贵客新至,主人必早候于门外,引颈而望。待客人将入大门,即燃放鞭炮。在客人辞行时。也燃放鞭炮相送。也有在打架斗殴,翻脸交恶时,理亏的一方或势弱的一方,或主动、或托人调停后,放上一挂鞭炮,以示道歉、言和、认输的。这时鞭炮所起的作用,就有点类似于香烟被人戏称为“和事佬”的功能了。

鞭炮与迷信:在各种迷信活动中,人们也往往是要燃放鞭炮的。这种行为带有一种功利性,仿佛是与各路神祗的一种交换,我放一挂鞭炮、烧两柱香,你给我一点好处。祈求神灵恩德,赐以福利。所以民间在选日子、看风水、做道场、办法事、供祖先、敬鬼神、造坟修墓。在立宗祠、设神龛,逢初一、十五、四时、八节等等的时候,也常常先放上一挂鞭炮。这时的鞭炮又成了人们与神灵沟通的一种工具。

鞭炮与广告: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各类公司、厂矿、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它们的开张日,更是大量燃放鞭炮的时候。这一方面是为了图个热闹吉祥的气氛,增强兴旺发达的信心,另一方面还有一种更为现实的作用。便是广告,用鞭炮震耳欲聋的声响向世人广而告之:这里有一家新的公司、厂矿、商店开业了。

鞭炮与实用:鞭炮之应用于战争,也算得上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将点燃的鞭炮置于某种容器中,噼啪作响。就像放机关枪,惊吓敌人,迷惑敌人。类似的例子我们在电影、电视、小说里屡见不鲜。农作物在播种之初,以及将近收割之时,常常受到鸟类、鼠类的偷食,造成很大的浪费。农民做稻草人、放响铳惊吓鼠雀外,也常有用单个的鞭炮,间隔燃放以收驱鼠雀之效的。这时的鞭炮又成了人们一种实实在在的应用工具。

鞭炮与娱乐:鞭炮的娱神、娱人、自娱、被娱的作用是明显的。敬神祭祀时的鸣放鞭炮便是娱神。像现在的舞龙灯、耍狮子、舞春牛时鸣放鞭炮,则是为了图个快活热闹。顽童们将点燃的鞭炮埋在泥沙中,塞在路边的垃圾箱里,听沉闷的声响而乐不可支,是无任何功利目的的娱乐行为。有时逢上某件得意的事,心情好,有的人也要放上一挂鞭炮来宣泄欢快的情绪,这也谈不上什么功利目的。

总的说来,在纷繁绚丽的烟花文化现象中,作为“下里巴人”的鞭炮已经融进了我们的民族性格,渗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参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鞭炮的弊端也逐步显露出来。它制造的强烈的噪声和烟尘污染,常常使人觉得倒退到了古老蛮荒的世纪,与现代文明所倡导的清洁宁静相去甚远,在有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禁止和限制燃放鞭炮了。可是鞭炮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人们又是很难割舍的。于是人们便想出了变通办法,如新加坡的华人,在春节这天,把用其他材料制作成的鞭炮模型挂在门前,用播放录音来代替真实的鸣放,以求得心理上的补偿。这也算得上是烟花文化现象的一种发展吧。

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烟花文化的发展也同样是这种趋势。焰火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在对外贸易所占的比例中,相对于鞭炮来说也越来越大。在典礼仪式和喜庆娱乐之时,纯音响效果的鞭炮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表达和宣泄情绪的需要了。而多姿多彩绚丽缤纷的焰火,其丰富的内容、磅礴的气势是鞭炮望尘莫及的。鞭炮这种处于烟花文化低层次的需要,已日趋式微。

烟花文化仍将发展,但鞭炮这个品种势必被文明所淘汰,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众多的烟花文化现象正预兆这种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