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增长的基本知识

经济增长的基本知识

时间:2023-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增长的基本知识_西方经济学(第四版)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一般说来,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能力的持续增长,或者说,当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时,就是实现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通常用总产量的持续增长或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来表示,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就此而言,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本章只考察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一般说来,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能力的持续增长,或者说,当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时,就是实现了经济增长。包括总产出的增长与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对于经济增长给出了较深入的描述: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能力的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上的: 第一,提供产品和劳务能力的长期提高,因而不断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标志。经济增长首先是存量产品和劳务的增长,但更重要的是生产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增长,即是说财富的生产能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第二,生产要素投入的积累与技术的不断进步直接引发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第三,制度与意识的调整是技术得以发挥作用的充分条件。

近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有了惊人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差距较大、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较大、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以及不同的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权重各不相同等现象。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差距、长期经济增长面临的条件其差距与差异都呈不断增大之势。为什么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各不相同、差距甚大? 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与探索。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和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通常用总产量的持续增长或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来表示,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这一指标直接关系到提高平均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是政府十分关注的一个指标。如果用Yt表示t时期的总产量,Yt-1表示(t-1)时期的总产量,则经济增长率可以用总产量增长率Gt来表示:

式(9.1)是一个总量增长率概念。有时我们还需要讨论人均增长率。这一指标直接关系到提高平均实际收入,是一国政府十分关心的一个指标。如果用yt表示t时期的人均产量,yt-1表示(t-1)时期的人均产量,则人均产出增长率可用gt表示为[1]: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内涵更广泛的概念,是一个“质”的概念,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逐步优化; 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民生福利的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进一步和谐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都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两者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就此而言,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这样描述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使得先进工业国能给它的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更好的食物、更大的住房、更多的医疗,以及对污染的控制、对孩子的普及教育和为退休者提供广泛的补贴。同时,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还可以避免政治和社会的动荡。但是,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生产技术不随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产业结构严重不平衡,如果生产的物质财富生产结构失衡、缺乏有效需求而大量积压,如果收入分配结构畸形致使民生福利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甚至负增长,如果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长时间不和谐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和健康受损,如果生态产品严重短缺、文化产品长期落后甚至荒芜,那么,这种经济增长就很难说有质量,就不会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一国的经济增长受多种因素影响,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制度环境、自然资源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可以将之分为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直接因素与经济中的投入要素及能够影响这些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变量有关,如资本和劳动的积累、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变化。间接因素与一国积累生产要素的能力和投资于知识生产的能力产生影响的变量有关,如人口增长、金融部门的影响力、贸易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将两类因素加在一起考虑,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元函数。本章只考察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同时,本章将引入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索罗增长模型,并使分析动态化,以说明经济增长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还对内生增长模型进行简单讨论,以引发对经济增长的更进一步研究。

(一)经济增长核算方程

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所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经济社会的总产出都是通过诸生产要素及其他投入品和投入的技术水平共同作用生产出来的,总生产函数提供了总产出增长与生产要素投入增长、投入的技术水平的联系。为简化分析,假设土地的数量是常数并忽略不计,假设完全竞争市场上要素的边际产品递减且为正,并仅有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且被充分利用,考虑投入要素的技术水平后有:

Y=AF(K,N) (9.3)

其中: Y为总产出; K为投入的资本; N为投入的劳动力; A代表经济中生产要素投入的技术水平; F为生产函数。式(9.3)显示总产出Y取决于生产要素投入品K、N与技术水平A的变化。

式(9.3)可以用来预测总产出增长与生产要素投入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的关系。

对方程式(9.3),若劳动力变动为ΔN,资本变动为ΔK,技术变动为ΔA,则由微分学的知识以及微观经济学中边际产量的概念可知,产出变动为

ΔY=MPK×ΔK+MPN×ΔN+F(N,K) ×ΔA (9.4)

式中,MPK和MPN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它们均为正的。使用增长率比使用水平往往更加方便讨论。将方程式(9.4)两边同除以Y,化简后可得:

上式进一步变形为: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讨论,在竞争性市场上,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将要素需求量固定在使要素的边际产量等于要素实际价格的水平上,因此,MPK、MPN分别代表厂商对资本与劳动要素品的最优使用量,MPK×K和MPN×N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收益,从而就是资本收益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简称为资本份额,并记为α。同理,就是劳动收益产品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简称为劳动份额,并记为β。因此,式(9.5)可写成:

由式(9.6)[2]可知,经济增长主要由三种力量来解释: 资本存量的变动、劳动数量和质量的变动和技术进步的变动,即经济增长的源泉可归结为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由资本的变动、劳动的变动构成的生产要素增长引发产出率的增长可以由测算出来;解释在所有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方法与技术创新、革新等所导致的产出率增加的数额,这意味着经济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不能用要素投入变动解释的产出变动,是无法直接测算出来的部分。[3]

由式(9.6)可知:

由式(9.7)可知,当资本和劳动在产出中份额已知,并且有产出、资本和劳动增长的相关数据时,则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可以作为一个余值被计算出来。由于总生产函数Q=AF(K,N)中的技术进步是索罗中性的,即技术进步是通过资本和劳动的改进实现的,因此技术进步体现在全部的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中,因此被称为全要素增长率,或索罗余值。

(二)经济增长因素的经验分析

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式说明了假设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源泉,但如前述,在经济社会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直接因素的诸细分因素,自然资源、人力资本的变化等间接因素对经济增长都有重要影响。正确地认识和估计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确认识生产率提高的源泉,对于理解和认识现实的经济增长和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很多学者都对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美国经济学家索罗根据美国1909—1949年的数据,研究了这一期间影响美国经济增长的各因素贡献率。其结论是:该时期内美国的人均总产出翻了一番,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占了87.5%,而其余的12.5%则是依靠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获得的。此外,丹尼森、乔根森和库兹涅茨等学者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虽然研究分析的时代背景与今天有所不同,但分析思想都有代表意义。

1.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Edward F.Denison)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要素投入量,一类是生产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是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投入的结果,其中劳动、资本是可变的,土地是不变的。要素生产率是产量与投入量之比,即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要素生产率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与知识进展。他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为六个: 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知识进展和其他因素,据此对美国1949—1969年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该研究的结果由表9-1给出。其结果显示: 经济增长的变化主要来自于劳动和资本投入扩充的变化,其比例为54.5%; 技术进步的贡献约为45.5%。

表9-1 美国1949—1969年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单位: %

资源来源: 丹尼森.资本在工业国家战后增长的贡献.[美]罗伯特·M.索罗等著.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商务印书馆,1991.

2.乔根森关于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

乔根森(Dale W.Jorgenson)在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资本投入的多样性问题。他在总量层次上分别度量了169种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进一步缩小了“残值”的大小,并建立模型,力图立足在各个产业部门的层面上,来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即在各部门层次上结合中间投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增长,来分析整个经济系统的增长。

乔根森为每个部门设定了各自的生产函数:

Qi=Fi(Mi,Ki,Li,T) (9.8)

其中:Mi表示部门i的中间投入;Ki和Li为该部门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等于所有部门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权和,其中的权数是每一部门的产出值占所有部门增加值的比例。另外,它的变化还依赖于部门间的增加值、资本投入的重新配置和劳动投入的重新配置等因素的作用。表9-2是乔根森运用该方法对美国1947—1985年经济增长情况所作的实证研究结果。

表9-2 美国1947—1985年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单位: %

资料来源: [美]D.乔根森,F.M.戈洛,B.M.弗劳梅尼.生产率与美国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乔根森的研究结论是: 1947—1985年间,美国经济发展背后的主要驱动力量是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长。其中,资本投入的增长是促进产出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劳动投入的增长是第二位的因素,而生产率的增长相对来说重要性是最小的。

3.世界银行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增长因素分析(1960—1987)

1991年,世界银行考察分析了1960—1987年间68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参见表9-3)。主要分析结论有: ①按照经济增长绩效的不同,可以把这68个国家或地区分为两类,一类属于高投入、高效率、高产出的经济增长型,如东亚地区; 另一类是高投入、低效率、低增长的类型,如非洲、南亚和拉美国家。②在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所有因素中,资本投入的贡献最大,可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的积累。③除东亚地区以外,技术进步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中起着极其微弱的作用,这也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比其他区域高的主要原因。

表9-3 68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960—1987) 单位: %

资料来源: 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43.

4.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京文、郑友敬等中国学者运用乔根森的方法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研究(如表9-4所示)。由表9-4可知,改革开放之前,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值。这表明在这期间要素投入的增长大于产出的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完全依赖于投入的增长。改革开放之后,生产率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则非常显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且,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要高于美国1947—1985年间的21.6%和日本1960—1985年间的28.65%,仅低于日本1980—1985年间的51.15%。

表9-4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953—1995) 单位: %

资源来源: 李京文,[美]D.乔根森,郑友敬,[日]黑田昌裕.生产率与中日美经济增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姜钧露主编.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增长理论主要考察在完全竞争假设下长期增长率的决定。第一节讨论的经济增长源泉,其经济增长与有关经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可以用理论模型进一步解释。对经济增长的不同理论分析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型。代表性模型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罗模型。

[1] 测算变量Y时是选用基期价格还是选用报告期价格形成拉氏指数与帕氏指数之争议。

[2] 该式由美国经济学家索罗提出。如问题开头所述,该式忽略了大量除资本和劳动以外的投入(比如说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本)。这部分是因为资本与劳动是最重要的投入,部分是出于简化的需要。在某些特定的时间与场合,这些被忽略了的投入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土地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就是重要因素。

[3] 技术进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进步一般是指除了资本、劳动力投入外其他所有要素带来的经济增长份额,即全要素生产率,包括劳动者知识、经验、技能的提高; 资源的重新配置与利用; 管理水平的提高; 政策变化的影响等。狭义的技术进步一般是指工程技术的发展与提高。主要包括改造旧设备与运用新设备; 提高工艺水平与应用新工艺; 采用新能源、新材料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