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Johanson和Vahlne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企业国际化有四个阶段:(1)不规则出口;(2)独立代表进行出口;(3)海外销售子公司;(4)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渐进式的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与之相反,另外一些学者提出了跳跃式的发展进程。依据这些理论,本书认为对于中国的大企业来讲,可以归纳为三种主要的成长路径:渐进式成长路径、激进式成长路径和跳跃式成长路径。
一、渐进式成长路径
根据渐进式国际化理论,企业的国际化开始于受到国外的订单,从而开始设立出口商品的国际经营部门,并逐渐地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企业渐进式成长路径在地理位置上的成长遵循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的路径;在经营模式上遵循国内经营—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机构—海外直接生产的路径,所以渐进式的成长路径是采取了“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策略,发展路线是从国内逐步走向国际。
渐进式的成长路径适合民营企业和国有的较为小型的企业。采取该路径的企业往往是那些进行国际化的企业中的先行者,此时所有的企业都缺乏国际化的经验,并且相对于国外的跨国企业来说比较弱小,为了规避不确定的经营风险和国际风险,这些企业只能采取先出口后投资、先合资后独资的渐进式成长路径。所以,采取渐进式的企业,最初国际化的经营意识相对较弱,在具有一定发展实力后才开始有国际化的经营意识。国际化经营是企业产品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企业的管理者认识世界和国际产业的过程,所以渐进式的成长路径也是企业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例如,华为的国际化路径就是“渐进式”的,表现为一个发展的过程,且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投入(incremental commitment)的连续形式。(1)进入国家(地区)的选择。从中国香港—俄罗斯、南美—东南亚、中东、非洲—欧美这个顺序中可以看出华为基本上是沿着“心理距离”(psychic distance)[1]由近到远选择国家(地区)的。(2)进入模式的选择。从出口到合资,再到创立销售、研发机构,随着华为试验性活动的增加和对当前经营活动的掌握,其对国外市场越来越有信心,也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同时,华为通过开展国外经营来了解外国市场,在经营活动中获得外国市场的实践经验。可以说,华为国际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反馈过程。
渐进式路径可以分为严格渐进式和弱渐进式。严格渐进式是按照上述的路径发展和经营的模式。弱渐进式的成长路径有两种,分别是创立企业—国内经营—非股权安排和创立企业—国内经营—直接投资(见图8-1)。
图8-1 企业国际化渐进式的成长路径
二、激进式成长路径
1994年Oivatt等提出,在众多的国际企业中,那些规模较小、资源有限、没有经历过国内成长的企业,在成立之初就直接进行了国际化经营,利用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方式如国际投资方式进行国际化经营,进而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Knight和Cavusgil(1996)定义了这些企业:一个在其三年内向国外市场出口其总销量至少25%的产品企业组织。这些企业国际化的成长方式为激进式的路径。
激进式成长路径是指一个企业没有经过国内经营的成长和扩张,创立开始就试图通过对生产要素进行全球一体化配置来谋求国际性的成长。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首先成为国际经营的企业,涉及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的经营活动;第二,企业跨越了国内经营的阶段,成立之初就直接从事国际化经营。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直接跨越了国际化经营的低级阶段,进入了高级阶段(见图8-2)。
图8-2 企业国际化激进式的成长路径
对于企业来讲,采取激进式的成长路径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有利可图或者存在潜在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存在于外部环境也可能存在于企业内部,众多新型市场或者是利基市场的出现,让激进式成长具备了市场条件的可行性;第二,企业的创始者或者高管具有丰富的国际经营经验,则企业愿意并且能够在成立的初期就可以进入其他国家,采取出口或者直接投资的行为,所以,富有国际化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选择激进式成长路径的必要条件之一;第三,企业具有国际资源的积累和组织能力,国际资源和国际组织能力对企业的边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经营的纵深程度和横向多元化程度是由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决定的,企业可以依赖有价值、稀缺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而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
所以,对激进式成长路径的描述可以是:一些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丰富、对国际市场的发展具有洞察力的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可以发现和识别新兴市场或利基市场出现的商业机会,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和能力,开拓出成功摆脱依赖国内市场的路径,满足国际性的市场需求,并获得超额收益。
波特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依赖于企业的市场力量和产业拓展,所以企业国际化的激进式成长中,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的一环是发现潜在的市场机会,激进式的国际企业存在一个富有国际企业家的精神团队,优秀的企业家团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企业激进式成长的过程中,随着企业量的增加,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国际性人才的增加、销售额的增加等,在此基础上,企业也达到了内涵式的成长、国际资源能力提高和核心能力的增加等。所以,激进式的成长路径有两条:一是企业家国际精神的不断更新,企业不断积累资源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不断利用新的机会。激进式国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沿着这两条路径交叉前行的。
三、跳跃式成长路径
在2000年之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成长绝大多数遵循渐进式成长的路径,少数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高科技企业采取激进式路径。新世纪以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纷纷涌向海外,并购等方式达到了顶峰。这些企业既不是天生全球化企业,也不遵循渐进成长路径,而是采取一种跳跃式的成长路径(见图8-3)。
图8-3 企业国际化跳跃式的成长路径
跳跃式的成长企业,在目标市场选择上,一开始就瞄准国外市场,采取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或直接进入全球市场;在经营方面,跨过了纯国内经营阶段,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再进入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等环节。跳跃式的成长路径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国际化扩张建立在国内经营基础上。通过跳跃式路径成长的企业,通过进口、代工生产、代工设计等方式在国内进行经营,并建立起一定的资源和核心能力,通过对内投资方式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和获得投资收益,以与国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股权合资企业的方式来克服在市场信息和知识体系方面不完备的缺陷,获取资源优势。在与国外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对国际经营加深了理解,例如将国际管理模式引入国内,积累资本和技术实力,最终提高了企业全球竞争力并促进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国际化过程与本土市场紧密相连。对于大多数中国跨国企业而言,本土市场仍然是主要的业务领域。目前情况是这些市场正逐步被发达国家和新工业化国家的跨国公司所蚕食和控制。跳跃式成长的中国跨国企业如TCL、春兰等,已经意识到要想发展成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必须赢得诸如美国、欧洲、日本等关键国外市场的消费者;需要利用本土市场的生产基地和供应体系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全球市场需求;同时也需要通过收购国外的技术和商标来重塑本土品牌形象。此类企业全球化策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在本土市场的表现,如销售额、市场份额、品牌声誉等,并且需要将本土生产基地视为其国际化运营的制造中心。中国跨国企业的长远生命力和成功,同时取决于它们整合本土市场的领先优势和开拓海外市场机遇的能力。
第三,通过并购和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跳板。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利用自身品牌、技术能力等独特竞争优势来占领海外市场,而跳跃式成长的中国跨国企业并不具有品牌优势,更不具备技术优势,在投资于发达国家时,往往通过并购拥有专利技术的国外公司来获取高端技术和先进的制造工艺。另外,中国跨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经常会遭遇严厉的贸易壁垒,通过直接投资目标消费国的方式,或在第三国投资后以此为跳板来进军目标发达市场的方式可以绕开贸易壁垒。例如,海尔在美国建立制造和装配中心来避开美国配额限制和反倾销诉讼,保护其在美国的出口市场。另外,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墨西哥等地投资建立战略据点来生产出口到美国的服装、鞋、自行车和家电,以此来避开配额限制和其他限制条件。
第四,以获取战略性资产为目的。由于发达国家市场拥有大量的优质战略资产,跳跃式成长的中国企业往往选择在这些市场进行投资。不同类型的跨国企业在海外寻求资产的侧重点有所差别:民营利基型企业很少会出于寻求全球化品牌、研发设备或分销渠道的目的而进行激进的并购,往往更愿意通过战略联盟寻求诸如管理技能、目标市场研发经验等资产;民营全球型企业在海外并购时,更看重技术、品牌以及分销渠道能否弥补自身的缺陷以及满足分布广泛的商业需求;国有跨国型企业更多出于母国政府支持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并购获取自然资源或构建服务网络;国有专家型企业聚焦于从部分国家或地区获取特殊资源,如2009年中国五矿集团对澳大利亚OZ 矿业公司的投资以获取铜、锌、黄金等多种金属矿。
所以,跳跃式成长的企业对国际化经营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其了解进入国际市场的各种规则,在跨过纯国内经营阶段后,先以间接出口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企业在间接出口阶段逐步成长。企业采取跳跃式成长路径,并不是盲目前进,而是在具备了一定国际化的认知后快速实现国际化进程。综上可见,采取跳跃式成长的企业普遍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意识,产品可以迅速地进入国际市场,快速提高国际市场份额。
四、小结
对三种国际化的成长路径,中国企业依据自己不同的情况而走上了不同的路。例如,民营利基企业一般会采用渐进式路径,因为这类企业实力与能力都稍逊一筹,采取复制创新的模式较为合理;一般的国有企业根据市场和企业自身的发展会采取跳跃式的发展路径,并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关键性资源和战略型资产,这类企业机制灵活,可采取合资、上市等形式进行国际化;民营大企业和国有跨国型企业会采取渐进式与跳跃式相结合的国际化路径,在熟悉的区域内并购或者直接投资,在不熟悉的区域渐进式成长。
图8-4 中国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
[1] 心理距离指“阻碍或扰乱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因素,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制、教育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等”(Johanson & Wiedersheim-Paul,19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