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每次产业形态的变革,均导致产业及产能在全球重新布局。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外包,制造业在全球重新布局的推动力量主要是成本因素,即制造业在全球寻求廉价劳动力,所以全球制造业的重心陆续落在“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大陆身上。21世纪以后,智能化逐渐普及,自由贸易制度和国际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导致出货量、及时性成为生产和国际贸易的主要要求,所以拥有大量的熟练劳动力、运输和物流非常发达、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的中国最具有优势,中国也因此成为独一无二的“世界工厂”。但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和一些新兴经济体产能过度扩张、产业分工持续加剧,最后导致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的后果直到今天仍然在影响全球经济,结合技术和制度的发展,全球产业发展也在这种影响下不断发生创造性的破坏。当前影响全球产业发展的一些新的趋势主要包括:
1.1.1 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自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遭受到严重的打击,许多国家经济增速回落甚至负增长,失业率大幅上升。自危机发生后至今,美国已陆续推出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用以稳定市场。我国于危机后迅速推出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希望尽快走出危机的阴霾。其他各国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刺激经济的增长。在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作用下,经济逐步稳定,但是复苏仍然缓慢,同时由于刺激政策带来的产能过剩现象成为新的问题。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3年7月发布的报告,预计2013年全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处在略高于3%的疲弱水平,低于4月《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测。主要原因在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表现不佳、欧元区衰退程度加深以及美国采取更大幅度的财政紧缩政策。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金砖国家2012年GDP增速不升反降,均有一定程度的回落。如图1.1所示,2009年金砖五国中俄罗斯、南非和巴西均为负增长,只有中国和印度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由于对比基数较低,2010年五国普遍取得较理想的增长率,但是此后各国增长率均一直下滑。
经济总量排名前五位的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后的宽松政策作用下,2010年成功扭转了2009年增长率下降的颓势,但是明显看出增长的后劲不足。如图1.2所示,2010年以后,各国增长率不断下降,2012年各国GDP增长率平均不足2%。
图1.1 2008~2012年金砖五国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整理。
图1.2 经济总量排名前五位的发达国家2008~2012年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整理。
欧元区更是步履维艰,失业率维持高位,如图1.3所示,在欧盟28国[1]中,2012年有15个欧盟成员国[2]的失业率在10%以上,远远超过7%的国际警戒线。其中失业最为严重的西班牙和希腊,其失业率分别达到25%和24.3%的超高水平。在经济增长方面,2012年有一半的欧盟成员国GDP处于零增长和负增长的状态,如图1.4所示。其中表现最差的是希腊,其增长率为-6.4%,实际上,自2008年以来,希腊一直陷于负增长中。
图1.3 2012年欧盟各成员国失业率
资料来源: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整理。从左至右分别为奥地利、卢森堡、荷兰、德国、马耳他、捷克共和国、罗马尼亚、丹麦、比利时、芬兰、英国、瑞典、斯洛文尼亚、波兰、爱沙尼亚、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塞浦路斯、保加利亚、立陶宛、斯洛伐克共和国、爱尔兰、拉脱维亚、克罗地亚、葡萄牙、希腊和西班牙。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后出台的刺激经济的措施在2010年发挥了作用,部分国家的GDP增长率摆脱了2009年下降的颓势。但是自2011年起GDP增长速度即开始放缓,表明增长后劲严重不足,且刺激措施带来的副作用开始显现,部分国家开始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我国就是其一,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末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平均只有78.6%,闲置产能高达21.4%。在产能过剩问题的影响下,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剧,价格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上半年,工业生产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已连续16个月下降[3]。
图1.4 2012年欧盟各成员国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整理。从左至右分别为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斯洛伐克共和国、波兰、马耳他、爱尔兰、保加利亚、奥地利、德国、瑞典、罗马尼亚、卢森堡、英国、法国、芬兰、比利时、丹麦、荷兰、捷克共和国、西班牙、匈牙利、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意大利、斯洛文尼亚、葡萄牙和希腊,其中法国为零增长。
美国和欧洲是我国制造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地,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加深,因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在这一轮经济衰退中,欧美需求下降给我国产业发展的需求方面会带来众多不利的影响。
1.1.2 新兴产业技术的发展导致新兴产业的出现
新兴产业技术以新型通信技术、能源技术及相对应的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为核心,将深刻影响制造业的空间布局、组织模式、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产生足以改变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巨大力量。新一轮产业与技术革命总体上呈现以下特征:
(一)未来产品制造更为智能化
未来产品的制造将受到大量新技术的影响,这些技术有电脑高级辅助设计,3D打印,包括碳纤维、纳米等在内的新型材料,新一代机器人,基于网络的制造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使用,将使得传统制造业逐渐失去竞争力,数字化、人工智能制造以及新型材料的使用将使制造业产品创新更加容易、生产成本明显下降、制造速度不断加快、产品性能显著提高。以3D打印技术为例,其原理是“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它通过将材料层层电解沉积的方法生产产品,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对材料进行锻打、弯曲、压切。3D 打印技术将在某些行业颠覆性地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
(二)生产方式更为定制化
随着新兴制造技术的出现,制造商将在生产过程中强化产品内部结构的标准化,以零部件的批量生产降低成本,从而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定制生产。这意味着消费者可感知外部结构多样化将不断增加,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得到很大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性下降,生产者会更多地满足不同的细分市场和个体消费者的需求。随着生产方式由刚性转向柔性,即以重新组合、重复利用制造子系统等方式实现整个制造系统的快速组装和调试,生产也具备了更强的包容性、灵活性,其生产能力也会得到很大提升,从而适应大规模定制生产。
(三)产业边界和企业边界更为模糊
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产业边界和企业边界更为模糊。一方面,不同产业中的企业将制造与服务结合起来,将不同的制造结合起来,将不同的服务也结合起来,形成服务业和制造业混合的发展新趋势;另一方面,借助于各类数字化技术和一系列的网络服务,企业将会大量运用外包和个性化定制的方式进行运营,此时,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企业边界将更为混合、更为模糊。市场上将会出现大量的、新的企业形态和组织形式。与此同时,借助于通信技术的发展,制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新产品行销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产业的地域边界也日趋模糊。
1.1.3 低碳经济对全球产业结构产生新影响
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商讨《京都议定书》第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并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行动签署了《哥本哈根协议》,要求各缔约国限期提交或通报2020年的减排目标。中国承诺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减少40%~45%。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推进和发展,世界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发生深刻的调整和变化,特别是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兴起及其由此带动的相关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随着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强,全球范围内各种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新兴市场不断出现,市场机制创新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如碳配额交易市场及其他低碳产品市场的出现和形成、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建立等,这些都给全球产业发展和调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主要依赖于化石能源,这不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化、产业结构低端化,而且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因此,在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下,如何应对低碳经济对产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紧迫性。
1.1.4 全球国际贸易的新趋势将会影响全球产业变革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国际贸易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导致了全球产业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参与贸易的服务业比重越来越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持续应用,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包括外包、远程服务、知识产权等在内的全球可贸易服务占比将会提升到40% ,美国在服务贸易占比不断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相比之下,我国服务业的主要问题在于行政管制,特别是直接的行政干预过多,这都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全球贸易的高级化不断加剧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动,当前国际贸易正在不断呈现出高级化的趋势。这种贸易的高级化主要表现为:首先,国际贸易中高新技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中高新技术所占的比重与总量都不断持续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也日益增大。其次,从国际贸易结构来看,由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下降,高附加值产品增加,国际贸易的结构也日益优化与完善。
(三)全球贸易新规则在艰难中前进
虽然历经多次磋商,但WTO的多哈谈判进展不大,世界上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开始发力,重构全球贸易新规则,美国推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自由贸易谈判。按照谈判的有关设想,上述自由贸易协议将会极大降低各国的关税,并试图统一行业的监管。涉及的领域则包括政府监管严格的一些领域,如健康、环保、银行、电信、医药等。以TPP为例,它有别于以往的自由贸易协定,标准定位更高,也更全面,故被称为“立足于下一代”的贸易新体制。与以往主要限于降低商品关税、很少涉及劳工和环境保护的贸易协定不同,TPP除了在取消或降低商品关税方面做出规定外,还将涉及包括技术贸易壁垒、竞争管制政策、安全监管、知识产权、动植物卫生检疫、政府采购以及有关劳工和环境保护的规定。TPP的开放范围之大、制定标准之高、覆盖领域之广,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一般的自贸区协议。美欧自贸协定谈判同样将围绕新规则制订而展开,规格非常高。比如,要求尽可能取消跨大西洋贸易领域工业品和农产品全部关税;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加强在公共采购、政策制定领域的合作;在竞争、贸易便利化、劳工、环境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制定最新规则等。
对于这些新的贸易协定,一旦谈判成功,欧美将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等方面制定新的规则,这对想进入欧美市场的企业来说无疑提高了“门槛”;另一方面,由于自贸区具有对内开放、对外限制的特征,因此,在欧美之间贸易壁垒降低的同时,对区外经济体则构成更高的壁垒,会产生贸易转移的效果,而这也意味着中国对美国出口将面临来自欧盟的竞争压力,对欧盟出口将面临来自美国的竞争压力。在我国并未参与这类协定谈判的情况下,不但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将置我国于不利地位,而且对我国的产业发展带来极为严峻的挑战。我国产业对外贸易以往多依赖于成本优势,而国际贸易的新趋势则强调产品中高新技术的含量,强调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而我国在这方面由于劳动附加值低,并不占优势。此外,新一轮的自由贸易协议谈判所强调的行业包括健康、金融、电信等生产性服务业,而我国在这些产业上监管严格,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弱。同时,由于我国并未参与这些谈判,因此,一旦达成协议,中国想重新加入,势必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1.1.5 全球范围的产业规制出现了新的动态
全球范围内对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也在不断调整,以迎合全球范围内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适应国际贸易的新规则。这些趋势包括:
(1)全球范围内规制趋势不断演变,经济性规制逐渐放松,社会性规制逐渐增加。放松规制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为了应对滞胀局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发起了一场放松政府规制的改革运动,在通信、电信、电力、航空、交通、燃气、供水等传统自然垄断产业,甚至是金融、监狱等传统管制性较严格的行业中,强调市场机制的竞争作用,实施了大量的放松规制运动,取得了大量的经验和实际效果。近年来,西方国家的规制日益完善,表现在进一步强化了管制机构的独立性,进一步完善了对管制权力的监督,越来越依赖于诸如成本—收益分析之类的数量方法;在放松对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性规制的同时,西方国家同时加强了对环境、安全、消费者保护、健康和劳动保障等社会性规制领域的活动。最后,经济性规制也采取了多种经济上有效率的方法,包括区域间竞争体制、特许投标制度、价格上限规制和社会契约制度等。
(2)反垄断政策逐渐成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在放松规制的情况下,一些原来受政府严格管制的产业,市场竞争重新出现,市场中也不再仅有一家企业,多家企业的竞争会导致利润的减少,原有企业为了维持原有的利润,就会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竞争。近年来,各国的反垄断政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成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首先,除了传统的、反垄断执法活跃的美国和欧盟以外,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近年也先后加强了反垄断执法,所处理的案件和反垄断罚单金额也屡创新高。此外,墨西哥、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反垄断执法也日趋活跃。其次,跨国公司活动的日益增多。因此,国际反垄断政策制定和执法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也不断增加,其涉及的领域除了跨国企业并购审查之外,对滥用市场实力和国际卡特尔也逐渐重视。最后,各国在运用反垄断政策时,与其他经济政策,尤其是产业政策的协调问题,逐渐成了一些国家关注的要点。
我国产业发展中经济性规制较多,而社会性规制较少,同时,与国际相比,我国的反垄断政策刚刚起步,经验较少。首先,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国家对产业的直接干预,包括利用各种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对产业的扶持。例如,为了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在产业政策的作用下,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弱,发展起伏波动较大。其次,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我国市场监管,延续了太多的经济性规制方法。例如,我国对文化、电信、金融、铁路等产业都实施严格的经济管制,同时各种健康、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社会性管制较少。这与国际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的潮流相悖,同时使得我国相应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最后,国际上放松管制之后,强化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政策管制。而我国2008年刚刚通过《反垄断法》,这几年执法案件才开始。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竞争政策的执法水平、竞争推进的群众认同,还是竞争理念的深入程度,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直接影响了我国产业的发展力和竞争力。
[1] 2012年欧盟共有27个成员国,克罗地亚于2013年7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当前所称欧盟指欧盟28国,此处采用最新称呼,包含克罗地亚。
[2] 克罗地亚2012年失业率为15.9%,在失业率高于10%的15个成员国中已将其计算在内,欧盟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经济数据中未将克罗地亚包含在内,笔者在研究时将其数据加入一并分析,下文涉及欧盟数据时均做类似处理。
[3]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2013年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报告》,201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