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关系

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关系

时间:2023-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1.1 对外开放的内涵与实质对外开放是一个内容丰富和多层次的概念。不过本章限于篇幅,仅从“内向国际化”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关系,即聚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引进和吸收外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发展中国家通常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制定产业政策,其重点大多放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上,以发挥后发优势和实现赶超。

4.1.1 对外开放的内涵与实质

对外开放是一个内容丰富和多层次的概念。在广义上,对外开放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逐步扩大和加深国际联系的过程;而在狭义上,对外开放一般侧重于经济方面,除了最基本的国际贸易外,还包括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国际流动。本章所涉及的对外开放是狭义上的概念,即对外经济开放,这也是对外开放过程中最核心和最主要的方面。

从本质上讲,对外开放实际上是降低与世界各国进行双向经济交流障碍的一种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模式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如果一国经济本身就是完全、自由的,不存在与国际市场交流的任何障碍,也就没有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必要。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和自力更生的发展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从局部和政策性的对外开放到全方位和制度性的对外开放,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变。在此过程中,对外开放战略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制度性因素,无疑对我国的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内容上看,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并不仅意味着打开国内市场后引进国际技术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同时也包括国内企业的产品、技术和资本走向国际市场后与他国企业展开国际竞争的过程。换言之,一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过程:前者指国际商品和生产要素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包括进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引进;后者指我国商品和生产要素融入国际市场的过程,包括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等。这也可以从“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加以区别,两者的结合和互动才能真正体现一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水平。不过本章限于篇幅,仅从“内向国际化”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关系,即聚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引进和吸收外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4.1.2 产业升级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产业升级是产业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包括个别产业和各产业构成的产业结构两个层面。对于具体产业而言,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状态的发展过程,包括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等内容。而从整个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产业升级是指各产业之间的各种关系趋于合理化、高度化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地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的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地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的演进;由低附加价值、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附加价值、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的演进。当然,个别产业部门的升级与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有机统一的,个别产业的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是前者动态演进的必然结果。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是逐步实现的长期演变过程,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变化是影响产业升级的基本因素。同时,与需求和供给结构相关的技术进步、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因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需求因素

需求对产业升级的作用首先表现在,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前提。由于现代产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因而具有足够的规模需求成为产业生产与扩张的必要条件。同时,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助于企业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促使产业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其次,需求结构具有引导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拉动作用,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品或产业部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要素投入,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份额将显著上升;反之亦然。产业结构由此实现优化调整和升级的变化趋向。

(二)供给因素

供给对产业升级的作用首先表现在,供给水平是社会生产得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因而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主要因素。在工业化初始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的供应,丰裕的自然资源或廉价劳动力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的发展取决于资本的积累和投资的增加,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在工业化后期,人力资本和研发等技术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其次,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和供给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与自然资源、地理位置、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力和资金等基本生产要素相比,高级生产要素所包含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技术、专业人才和研究机构等很难从外部获得,需要通过大量和持续的投资来开发和创造。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发展对基本要素的依赖日益减少,而对高级要素的需求则不断提高。因此,确保高级生产要素的充分供给,是提高技术集约化程度和产业竞争优势、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条件。

(三)制度、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

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在于,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够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的制度和制度变迁决定了技术进步,而无效的制度则限制了技术进步。19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引发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经济增长由此进入了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发展的阶段,企业成为了推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对产业革命和技术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之所以在一些国家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的制度化。通常情况下,制度进步总是滞后于技术进步,两者很难保持一致。当制度进步明显滞后于技术进步时,制度因素就会严重制约技术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制度变革和创新,也就没有技术进步。

产业政策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发展中国家通常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制定产业政策,其重点大多放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上,以发挥后发优势和实现赶超。但是,政策的作用固然重要,也无法取代市场机制的作用。开放、公平和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始终是保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前提条件。

4.1.3 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

严格来说,既然技术属于供给条件中的一种高级生产要素,那么技术进步也属于供给方面的内容。不过,由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将其单独列出进行专门分析。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微观角度看,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是通过提高创新主体的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从宏观上看,由于产业间各种技术经济的联系,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会通过产业链在行业间扩散,一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最终会外溢到其他产业,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具体而言,技术进步和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进步推动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通过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其次,技术进步能够促进消费品的不断升级换代,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升级;最后,技术进步还能减少资源消耗,提升资源利用率,甚至可能找到更节能的替代品和生产方式,从而改变相关资源的需求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二)技术进步带来产业间关系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当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进步程度不尽相同时,产业之间的发展速度和生产效率会出现差异,这就会导致不同产业在产业结构整体中所占的地位与比重发生转变。那些技术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的行业逐渐占据领先和主导地位,而一些技术进步缓慢的行业则逐渐衰落,从而带来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技术进步促进新兴产业兴起,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通常,随着新科研成果和新技术的应用,将涌现出一大批新兴产业,并促使社会分工不断向高度化、精细化和专业化方向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能够造就新的产业领域与部门,同时使得产业分工范围得以扩大;其次,技术进步同时也将促使原有产业部门的内部逐渐细化分解,从而带来一些新的产业部门。因此,技术进步通过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和社会分工的深化,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度化发展。如果新兴产业能够满足大幅度增长的需求,将获得持续发展,最终代替那些技术进步缓慢或处于衰退期的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四)技术进步加快就业结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进步能够加快社会劳动力的分工,转变劳动者的就业结构状况,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劳动力就业结构体现出来的。在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阶段,体力劳动者占主体地位;而在高技术发展阶段,脑力劳动者具有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和优势。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将促进劳动力在行业间的转移,而劳动分工深化的结果又能够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综上所述,从产业层面看,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作用在于推动技术升级和相关产业的更新换代。当一个产业的技术进步明显加快时,生产率上升和成本下降将导致经济效益迅速提升,社会资源开始向这一产业集聚,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相反,技术进步缓慢的产业则趋于停滞乃至萎缩。然而,产业技术进步并非仅限于处于兴盛时期、代表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兴产业。虽然传统产业具有需求增长减速或停滞、技术创新趋于枯竭、生产能力过剩和利润水平低下等特征,但也可以通过吸收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并可能在出现重大技术突破的条件下获得新生。产业结构正是在这种新、旧产业之间的技术竞争和由此带来的产业更替中不断得到调整和升级的。

4.1.4 开放条件下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其客观规律,开放条件下与封闭条件下的产业升级路径有所不同。产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完成的,即主要依靠国家内部的自我积累实现了产业升级。与此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更为开放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最终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一体化的推动下,经济的对外开放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潮流,国际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条件。也就是说,当代世界经济的鲜明特征是开放经济,封闭式发展模式已被开放式发展模式取代,本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的程度已成为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如前所述,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源自技术进步。那么,推动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动力来源又是什么?一国实现产业技术进步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内源性技术进步和外源性技术进步。内源性技术进步是通过国内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来实现的,其中也包括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但主要依靠自我积累来实现技术创新。与此相比,外源性技术进步则更多地依赖外部技术资源,是开放条件下推动技术进步的发展路径。

图4.1显示了开放条件下实现外源性技术进步的主要路径。首先,在对外开放背景下,一国的国际技术引进渠道主要分为技术贸易和外商投资(FDI)两个方面。从国外技术拥有者的角度看,技术贸易是其通过许可协议等方式将技术的使用权许可给其他国家企业的技术转让行为,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行的技术转让则是其对海外子公司的一种“内部技术转移”。无论是国际技术贸易还是对海外子公司的内部技术转移,都是有意识和有偿的直接转移行为,但这两种国际技术引进渠道都可能产生间接的技术扩散效应,即所谓的技术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虽然对技术拥有者而言,这些技术扩散效应是无意识和无偿的,但对于东道国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图4.1 开放条件下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路径

从世界经济格局看,发达国家作为技术先进国,是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供给方,而发展中国家则是技术的主要需求方。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在于产业技术水平落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则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缩短甚至跳跃性地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因此,外源性技术进步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外开放战略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