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放环境下促进技术引进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对策

开放环境下促进技术引进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对策

时间:2023-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总之,中国有必要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开发条件下有利于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体制环境,以产业技术进步作为持续动力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竞争程度不断加剧,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科学技术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了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虽然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上仍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垄断着世界技术市场,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技术转移的规模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通过国际技术转移来发展高科技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

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主要包括本国技术创新和国外技术引进两种基本途径,后者是发展中国家加速经济发展和实现赶超的必由之路。国际技术转移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得后发的发展中国家能有机会更多地利用外国先进技术,为其发挥后发优势和推动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鉴于产业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国际技术转移中的保护和干预越来越强烈,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内部化倾向也越发明显,因而从客观上加大了后发国家通过利用国外技术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难度。因此,这就要求发展中国家合理制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引进战略,探索一条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充分利用国外技术和发挥自身优势的技术的发展道路。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创新,仍将是我国实现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和现实选择。但是,国际经济环境和技术引进渠道的变化,对传统的技术引进—吸收—模仿—创新的进步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以上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大幅增长,技术引进力度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技术引进是在国内市场保护环境下展开的。随着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目前技术引进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引进内容从单纯进口技术硬件向重视引进软技术转变,引进主体从国家和国有企业转向外资企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了我国技术引进和技术扩散的主要渠道。然而,通过外资企业转移技术的途径属于跨国公司的内部化方式,其主导权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手中,产生的外部溢出效应也是间接的,要求本土企业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技术能力,否则无法有效获取技术的转移和扩散。

因此,中国作为世界上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有必要重新审视如何在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技术垄断背景下,进一步加大技术引进的力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增强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使之成为产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要处理好全球化背景下自主引进技术与通过外资企业引进技术的关系。与传统的技术贸易相比,外商直接投资渠道的技术引进已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在华外资企业的投资生产活动对于改善本土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造成对外来技术的过度依赖,削弱了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等。因此,对外开放战略应按照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合理制定引导外资产业投向的政策,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参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同时,应通过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促使跨国公司转让更先进的技术,鼓励和引导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配套和生产合作,以期产生更多、更广泛的技术外溢效应。

二是要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自主创新是通过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和经济增长等环节相互联系并形成良性循环而完成的,其过程与技术引进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与互补性,两者在推进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技术引进的根本目的在于自主创新,只有在引进的基础上不断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才能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最终实现产业技术进步。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环境建设,激发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消化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要进一步优化技术引进结构,提高技术引进的层次、质量和效益。虽然近年来技术引进中的“重硬轻软”问题已大大改善,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引进技术中先进技术较少的现状,因而需要把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优化引进结构结合起来,提高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的专利或专有技术在技术引进中的比重。

总之,中国有必要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开发条件下有利于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体制环境,以产业技术进步作为持续动力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这是今后我国产业发展的基本主题,也是形成中国特色技术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技术赶超的关键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