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条件和设备的交通枢纽,是客货运输集散、贸易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场所。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海上运输方式的进步,港口自身也得到不断的发展。现代港口不仅仅是运输枢纽,而是全球化大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港口已经从单一的运输功能逐步向运输、商贸、仓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拓展,形成临港工业、物流中心、仓储保税、出口加工等港口产业综合体,呈现与临港工业联动发展的趋势。研究港口与产业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基础
港城关系是港口城市发展的主线,它贯穿于港口城市发展始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港口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增强,港城关系日益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之一。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港城关系研究基地自成立以来,集合校内外研究力量,开展港城关系、城市创新、城市发展战略等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本书研究奠定了现实基础。
2011年,宁波市港城关系研究基地出版了《港城关系理论研究》著作。该书系统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港城关系发展的因素,揭示了港城关系互动发展所依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对港城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新的梳理,着重对影响港城关系的重要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内在影响,建立港城关系的定量评价体系。并以宁波为例,运用建立的评价体系对宁波的港城关系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选择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港城关系理论研究的层面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为科学评价港城关系提供了一种基于定量分析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同时也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推进港口城市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在港城关系理论的研究中,尽管港城互动内在地包含了港口、产业、城市三者互动发展,但是研究的重点是港口系统和城市系统、港口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和城市发展对港口的影响,落脚点是“以港兴城、港以城荣”,实现港城融合发展。
2012年,宁波市港城关系研究基地又出版了《港口与产业互动关系实证研究》一书,在港城关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港口、产业与城市作为一个“三位一体”的复合系统进行研究,重点分析港口与产业互动的数量关系,落脚点是港口产业升级和港口功能提升。将港口、产业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复杂系统,基于系统仿真软件Vensim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宁波、上海、青岛三个港口城市的港口产业数据进行模型运算,揭示港口与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根据港口与产业互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运行结果,得到了各个城市临港工业产值对投入要素的敏感度、港口营业收入对投入要素的敏感度以及临港服务业产值增长趋势,实证分析了宁波、上海、青岛临港工业对港口的推动作用、临港服务业对港口的推动作用、港口对临港产业的推动作用,为提出宁波港口产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做了有力的支持。
本书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优化港口与产业互动的指标体系,改进港口与产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宁波、上海、广州、深圳、大连、青岛和天津等7个港口城市为典型,在收集、整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利用Vensim PLE软件对港口与产业互动的系统动力学理论模型进行运算,揭示港口与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评价港口与产业的互动效率。通过这样逐步深入和细化的研究,必将深化对港城互动关系的认识,全面掌握港城互动发展规律,推进港口城市的发展,这是港城关系一系列研究中的一大特色。
二、研究意义
当前港口城市正处于加速转型发展时期,以港口与产业互动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当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通过运输和交通与外部世界进行交往,建立广泛的关系。海洋运输的巨大能力及成本低廉等优势,是港口成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与外部联系的首选方式和重要节点。港口因生产和经营活动产生了大量的人员、物资、信息、资金的流动,直接产生了港口产业(海运、仓储、集疏运等),引发了依存产业(造船、贸易、钢铁、石化、电力、加工工业等)、派生产业(有关港口的金融、通信、保险、修理、旅游、服务等),从而形成集生产、经营、商贸、旅游、信息甚至服务网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区域。由于城市和港口在人类活动中的紧密关系,依港建城,港城一体,互相依托、促进,形成了世界上许多港口和城市共同发展的现象。港口与腹地作为一种存在着内在联系的特定地域系统,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发展共同推动着港口与城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港口与腹地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核心是产业关联问题。通过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笔者发现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港口与腹地的经济关系、港城互动发展、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临港产业与腹地经济发展等方面对港口腹地关系做过间接研究,对港口与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的直接理论研究以及对二者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较为鲜见,港口与产业互动发展比较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基于此,本书在参考、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大连、青岛和宁波7个城市港口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状况,以及如何实现港口与产业协同发展等问题进行定性研究,更深入地分析出港口产业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各个方面和角度的因素,揭示港口与产业协调发展规律,明晰港腹产业链延展方向,形成指导性强、可应用性大、易于实现、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港腹产业一体化的实现机制,深化港口与产业演进共生的理论知识。课题优化港口与产业互动的指标体系,改进港口与产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上海、天津等7个城市港口与产业协同发展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在丰富港口与腹地经济关系的理论研究的同时,对于港口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评价模型的构建及机制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港口城市转型发展
传统上,港口的基本功能定位于运输,特别是在港口产生的初期,港口作为货物转运点和存储地,其核心任务就是确保货物迅速、安全、优质、廉价地装载入舱或卸载上岸。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贸易壁垒的进一步消除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港口和所在城市互动发展过程中,港口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交汇点,特别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下,港口与所在城市的一些功能更加融合,形成港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港口在运输枢纽、工业活动基地功能的基础上,具有了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全球商品储存、集散,物流配送等高附加值服务功能。港口向商业、物流、信息等功能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书通过分析产业与港口之间的关联度,立足于产业层面提出港口的发展建议,从而帮助港口明确发展重心,解决港口能力局部不足、总体过剩的局面,促进港口的快速发展。
2.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产业结构的演进表现为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变动,向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发展。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人均国民收入发生显著变化,就会使消费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消费需求的变动又会直接拉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当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一定程度引起供给环境和供给因素的变化,也会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随着港口腹地的不断扩展,港口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包括区域经济、贸易交易量、就业等方面。随着港口功能的提升和现代物流体系的变化,港口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正发生质的改变。港口是产业繁荣发展的助推力,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运输服务和低廉的运输成本,同时也带动了所在港口城市和周围地区的工业、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优化所在城市和腹地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港口开发促进港口物流和临港产业的发展,将产生一系列孵化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极大地激活传统产业,推动原有产业升级与创新,有利于产生产业集聚经济效益,提高现代产业比重,从而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3.促进宁波城市发展
“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5年宁波市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市、文明和谐为根本目的,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十二五”规划提出,宁波市要加快建设国际强港,促进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建设综合型国际枢纽港,着力深化港航战略合作,加快建设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港口产业的发展成为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提升了区域的经济效益。单纯地发展港口产业,会出现港口产业与腹地产业协调发展力度不够的问题,导致区域经济体内部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效益不能达到最大化,这是目前宁波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比较研究宁波和其他城市港口与产业互动关系,探索港口和产业互动发展的运行规律、运行方式、运行环境等,有利于进一步、更全面、更具体、更深入地分析港口与产业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各个方面和角度的因素,揭示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协调发展规律,明晰港腹产业链延展方向,形成指导性强、可应用性大、易于实现、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港腹产业一体化的实现机制,对解决目前港口发展的瓶颈问题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有助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和提升。以港口为龙头,带动产业和城市的发展,发挥港口的带动和辐射效应,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港口、产业、城市互动发展,早日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