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州港口与产业互动现状研究

广州港口与产业互动现状研究

时间:2023-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州港地处珠江入海口和我国外向型经济最活跃的珠三角地区中心地带,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东江、西江、北江在此汇流入海。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港发展成为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华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广州港地处珠江入海口和我国外向型经济最活跃的珠三角地区中心地带,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东江、西江、北江在此汇流入海。广州是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水路、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发达,已形成辐射东南亚,连通世界各地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一、广州港发展现状

(一)广州港发展演进的历史

广州港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广州古港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历史上广州港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占据着中国港口的头把交椅,鸦片战争之后让位于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港发展成为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华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1999年广州港成为继上海之后的全国第二个亿吨大港。2012年广州港以其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52万标箱,列世界港口第七位。

(二)广州港发展现状

广州港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港区划分为内港、黄埔、新沙和南沙等四大港区和珠江口锚地组成。拥有一批设施先进的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和华南地区最大的滚装船码头。2013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列居第四,增速是位居第五的苏州港一半。

1.基础设施情况

(1)码头

到2011年,广州港拥有各类生产用泊位53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5个;拥有锚地88个,最大锚泊能力30万吨(见表5‐38)。

表5‐38 广州港港口码头泊位数(2005—2011年年底)

资料来源:广州市统计年鉴。

(2)航线

截至2011年,广州港已开辟通往欧洲、美洲与非洲和澳洲的远洋国际航线及东亚、东南亚近洋航线30多条;而沿海内贸集装箱航线与煤炭石油等散杂货运输航线,内河航线可通往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省内各大小港口,通过珠江水系可到达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港口。

2.港口规划布局

内港港区:保留部分泊位的客、货运功能,其部分泊位逐步搬迁、调整为城市功能。主要承担广州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物资、原材料、粮食、杂货、客运及沿海、近洋集装箱运输作业。

黄埔港区:承担沿海、近洋集装箱运输,粮食、煤炭、化肥、成品油等散货运输和沿海粮食中转及西江沿线非金属矿石运输。

新沙港区:承担集装箱、煤炭、铁矿石、粮食和化肥等物资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港区。

南沙港区:承担集装箱、能源、石油化工、汽车滚装、杂货、粮食运输以及保税、物流、商贸、临港工业开发的综合型深水港区。

3.经济腹地情况

广州港经济腹地辽阔,以广州市为主要依托,包括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以及河南、江西、福建的部分地区。

珠江水系腹地内矿产资源丰富,沿江地区工农业比较发达,许多重要城市分布于沿江两岸。通过该港的国内外货物货种、流量、流向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

4.集疏运情况

广州是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水路、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发达,已形成辐射东南亚,连通世界各地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尤其是珠三角河道纵横交错,航运资源条件优越,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通航1000吨级及以上标准航道为骨干,以四级航道为基础,江海直达,连通港澳的航道运输网。

5.货物吞吐量

2005年以来,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及政策优势,广州港货物吞吐量不断创历史新高。2012年,广州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3.15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220.7万标准箱,分别比上年增长6.5%和5.8% 。历年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具体情况见表5‐39、表5‐40所示。

表5‐39 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相关指标统计数据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整理。

表5‐40 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相关指标统计数据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整理。

6.软实力

近年来广州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支持港口发展。2011年3月,广州南沙保税港区专门出台新的财政扶持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落户。2013年5月,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广州港集团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投入项目建设资金约250亿元,将广州港集团打造成为世界级综合型港口企业。同时,支持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加快上市工作,拓宽融资渠道。意见中还提出了10项支持广州港发展的具体政策。

二、广州港临港产业发展现状

广州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华南地区的综合性工业制造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广州已建立比较完备的临港产业体系与临港专业市场体系。钢铁、石油化工、冶炼、造船、汽车、海洋工程制造等临港产业成为广州市的支柱产业,木材、船舶、石油、冷冻品、工程机械等临港专业市场也已成为广州市场建设的重要品牌。

(一)广州临港产业布局情况

2009年9月,广州市政府颁布了《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规划明确广州将构建10个产业单元,形成“一核三带”的产业格局。其中,中心城区产业单元将成为中心城区服务业集聚核;北部产业集聚带包括空港、花都西部、从化3个产业单元;东部产业集聚带包括黄埔、萝岗、新塘产业单元,增城产业单元和科学城(北区)产业单元;南部产业集聚带包括番禺西部、番禺东部和南沙临港3个产业单元。就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钢铁、船舶以及重型装备制造业产业进行详细的具体布局,明确了各产业发展方向。

(二)广州临港产业发展特点

1.广州临港传统产业发展特点

近年来,广州重点推进汽车、石油化工和精品钢铁等六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前三大支柱成为先进制造业增长的主引擎。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传统支柱行业汽车、化工、金融、成品油表现疲软,税收均出现下降。

(1)钢铁:稳中有增,面临微利经营的困局

到2010年广州市钢铁产业总产值达到439.02亿元,“十一五”期间,增长了28.92% 。而2011年钢铁产业总产值达到516.86亿元,和2010年相比增长了11.75% 。近两年面临产能过剩和微利经营的困局。

(2)石化及精细化工业:支柱产业之一,转型中产值有所提升

《广州市石油化工制造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明确提出,仍将石油化工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根据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需要,将建立黄埔石油化工及深加工基地、萝岗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和南沙临港石化三大石化产业基地,2012年实现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75% 。预计到2016年,精细化工及前后端产业链可实现总产值3500亿元。

(3)汽车:涨落起伏较大,第一支柱产业地位坚固

从2003年确定为支柱产业至今,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大汽车产业基地和国家汽车出口基地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明显。2009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完成2250亿元,同比增长21.63% ;2010年,汽车整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36万辆,同比增长20.16% ,汽车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产量分别占全国汽车和乘用车的7.53%和9.79% 。2011年增幅大幅回落。2012年受中日关系波动影响,近十年首次出现负增长。2013年全年产销量接近170万辆,比2012年增长22% 。汽车制造业产值超过3600亿元。第一支柱产业地位坚固。预计2016年全市汽车整车产量将达300万辆,实现产值约5000亿元。

(4)轻纺:持续稳步增长,全国同行排名前四

纺织是广州市的支柱产业。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6659户,比2005年4701户增加1958户;完成工业总产值5265.93亿元,较2005年增长1.43倍,年均增长19.41% 。在全国同行排名第四位。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381.56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72.22% 。年均增长11.48% 。主要纺织产品产量稳定增长,行业产销衔接良好。广州长江(中国)轻纺城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辅料交易展示专业市场。

(5)船舶:单船生产能力国内居首,发展势头强劲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投入2.37万亿打造“新十项工程”,启动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建设。广州正出现越来越多的第一: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大岗船舶配套装备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形成年产358万载重吨生产能力,单船生产能力超过上海为国内之首、产出国内首台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建设内地最大的船用柴油机生产基地。

2.广州临港新兴产业发展特点

(1)广州临港新兴工业发展特点

①电子信息业:战略支柱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

电子信息产业是广州市的战略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17% ,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实现产值1802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21% ,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5.0% ,占三大支柱产业的27.1% 。2011年实现产值2025亿元,同比增长11.5% ,2012年电子产品制造业产值2351.025亿元,增长16.1% 。计划到2015年,建成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在数字家庭等领域建成国际创新高地。

②生物制药:产值快速增长,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2006年以来,广州相继建成广州科学城生物技术产业园、白云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在这两个出口核心带动下,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三个优势产业集群和海洋生物、生物服务两个特色产业集群。2007年,广州生物产业完成总产值约358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12.5% 。到2012年广州生物产业总产值已超过150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值超过700亿元。

③新能源、新材料:强势崛起,发展优势明显

第一,新材料:产值增势明显,一批行业龙头形成。2007年全市新材料产品中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15.85亿元、73.58亿元、189.27亿元和54.96亿元,2010年广州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9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4% ,工业增加值200亿元、约占全市GDP的2.3% 。目前广州开发区的新材料产业园区聚集了一些知名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环保型的新材料系列产品。

第二,新能源:新能源产业强势崛起,行业集中度不高。广州新光源产业已成为珠三角的龙头。2011年广东LED产业实现产值1600亿元,同比将再实现翻番。而到“十二五”期末,这一数字将达到10000亿元左右。广东LED企业近3000家,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70% ,产值和规模均位居全国首位。目前存在行业规模虽大但不强,企业家数多但行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2012年广州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发展新能源。2013年,广州制定了国内首个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该规划将太阳能、风能、核能发展放到了首位。广州将在未来几年争取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到2020年新能源产值将达到4000亿元。

第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形成,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广州市新能源汽车在示范推广、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以及重点项目推动下,形成了良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氛围。在2010—2012年国家试点期间,广州市总示范规模达2771辆。2012年广州计划在3年内,新增新能源车2600辆。新能源商用车方面,广汽集团研发生产的新能源客车累计超过1700辆,实现销售收入约17亿元。去年广州市已经被省授予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广州以广汽集团为龙头,重点建设番禺区、白云区、增城市、花都区等四大核心区域。培育打造广州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将广州建设成为世界级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力争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产值2400亿元。

(2)广州临港新兴服务业发展特点

从“十一五”初期开始,广州就有序推进产业“退二进三”,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0年年末,广州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已调整为1.6∶37.4∶61,服务业对广州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 ,在大中城市中仅次于北京,超过上海和深圳。

①物流业:物流企业数跃居全国第二,国际现代物流中心在规划建设中。广州区位优势明显,立体式、都市型、信息化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广州港已建成华南地区主要物资集散地和最大的国际贸易中枢港。现代物流业已形成“南有马士基、北有联邦快递”的发展格局,拥有国家A级资质的物流企业数跃居全国第二。2012年,广州物流业增加值1020亿元,占GDP比重7.53% 。目前广州市正积极申报粤港澳自贸区,推进建设国际现代物流中心,预计2016年增加值可达到1500亿元。

②航运金融:市场主体不断增加,现代金融服务区建设稳步推进。2012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955.30亿元,增长8.3% 。全市拥有保险机构609家,总部3家,市场主体77家。全年保费收入420.80亿元,增长5.9% 。广州市政府提出南沙新区以航运金融为突破口,全力打造现代金融服务区。

③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初步确立,增加值全国所占比重不高。2007年到2013年,旅游业总收入、增加值连年递增。2007年广州市旅游业总收入798.15亿元,同比增长13.9% ,旅游业增加值达278.39亿元,同比增长17.37% ;2011年广州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9.98% ;2012年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7.2% 。2013年旅游业总收入2202.39亿元,同比增长 15.24% ,全年实现旅游业增加值 936.45 亿元,同比增长15.24% 。尽管连年递增,但增加值所占比重不高,与旅游业发达城市比差距还比较大。

三、广州城市环境资源支撑

(一)城市环境

1.进出口总额

2012年广州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171.3亿美元,同比上升0.8% ;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超过400亿美元,增幅超60% ,占全国的比重从2011年的十七分之一提高到约十二分之一;对外投资总额达7.1亿美元。投资落户广州的外商投资企业达1万多家,吸纳就业人员达135万人;在穗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32家,投资项目626个。

2.人才总量

自2003年年底以来年均增长16% 。截至2008年年底,广州地区人才资源总量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已达185.5万人。到2014年2月,广东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55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26.5万人。

3.城市交通投入

从2005年,广州城市交通投入为256.28亿元。而从2006年到2010年,交通投入的金额都低于2005年。2011年,投入金额为287.5亿元,比前一年增长28.35% 。从2012年到2017年,广州将投入超过2700亿元巨资进行240多项交通设施的建设,解决广州市的城市交通问题。其中地铁通车里程将从目前的236公里增加到500公里。

4.铁路货运量

广州由于地处珠三角地区,高速公路比较发达,近几年来铁路货运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2006年铁路货运量是6660.8万吨,近几年最高值是2007年,达到7013万吨,而到2011年的铁路货运水平低于2006年水平,和2006年比还下降了3.3% 。

(二)港口持续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

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68.41亿元。2010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04.48亿元。“十一五”期间,增长了74.75% 。2012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51.2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6282元,全国排名第一(见表5‐41)。

表5‐41 2006—2012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广州市历年统计年鉴。

2.单位GDP能耗

广州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市,2002—2007年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1.6% ,比同期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近2个百分点。2008年能源消费迅速增长,达到5193.27万吨标准煤。2009年,广州市严格实行节能减排,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 以上, 2011年继续下降,同比下降3.78% ,比全国下降幅度2.01% 多1.77个百分点。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13%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下降1.46% 。能耗呈逐年下降趋势。

3.港口科技投入

2006年港口科技投入0.8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4.9亿元,2011年投入1.5亿元,比2010年增长15.38% 。近两年不断地加大对港口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投入表现为多元化、全方位。

4.年度授权专利数量

2010年,全市全社会研究与开发(以下简称R&D)经费投入192.43亿元,是2005的2.26倍,年均增长率为17.8% 。专利申请量20801件,是2005年的1.89倍。“十一五”时期,全市获得国家、省级科技奖励68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8项。2012年全年受理专利申请33421件,增长19.0% ,与2006年相比受理申请增长了近3倍。

四、广州港口与产业互动现状分析

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以及在珠三角地区地位的不断提高,广州港口已成为服务和支撑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部门。如何进一步促进港口和产业协调发展是广州市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命题。

(一)广州港口与产业发展数据预测

根据广州城市发展和港口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以分析出广州产业和港口互动发展是有历史性的,而且广东依靠珠三角港口联盟群的优越地理位置,港口和产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良性的互动关系。我们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对广州港未来几年的港口与临港产业做了科学的预测,具体数值见表5‐42所示。

表5‐42 2013—2017年广州港口营业收入和临港产业产值预测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课题组预测。

从表5‐42中可以看出,接下来几年广州临港产业中,传统临港工业的产值比例依然是最大。2013年至2017年的预测数据显示,临港传统工业的产值占总产值平均比例是96.56% ,而新兴临港工业的产值占比约为2% ,新兴临港服务业的产值占比约为1.44% ,临港传统工业的产值平均增长率为11.08% ,新兴临港工业产值增长率为1.68% ,新兴临港服务业的增长率为4.96% 。从上述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广州港还要继续加大传统临港产业的发展,并且不断地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地发展新兴临港服务业,不断拓展服务项目,为港口的传统产业提供服务和配套。新兴临港工业目前产值比例较小,说明发展空间还比较大,政府要出台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借助广州民间资本,鼓励民间力量发展临港新兴产业。

(二)广州港口与产业相关性分析

近几年世界各国港口发展迅猛,尤其中国港口运营世界领先。2013年全球十大港口排名,广州港排名世界第八大港口。

图5‐12 广州港口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趋势

从图5‐12可以看出,广州港从2005年以来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广州港2005年到2007年港口吞吐量增长较快, 2008年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吞吐量依然保持缓慢上升趋势,2009年以来吞吐量上升趋势呈现平稳态势。

广州港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环境,近几年临港产业发展很快。从图5‐13可以看出,广州港和上海港、天津港有类似的现象,都是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所以也都面临着港口创新发展的问题,广州港因为城市发展的特点,体现出来的是它的新兴临港工业比重要大于新兴临港服务业,这个趋势在未来几年也将延续。

利用SPSS软件,对2006年至2011年港口营业收入和临港传统产业、临港新兴产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港口营业收入与传统临港产业发展的相关系数为0.9306,而与临港新兴工业的相关指数为0.9564,与临港新兴服务业的相关指数为0.9330。数据分析显示,广州港未来发展应该在发展临港传统产业保持港口营业收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投入更多的力量发展临港新兴产业。

(三)广州港口与产业敏感性分析

对广州港口历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临港传统工业、新兴临港工业和新兴临港服务业进行了相对分析,具体数值如表5‐43。

图5‐13 广州临港产业总产值面积占比

表5‐43 广州港与临港产业发展敏感度分析 (单位:% )

资料来源:课题组整理。

分析结果显示,广州港新兴临港服务业对广州港口的敏感性最大,换句话说,未来对广州创新推动作用最大的是新兴临港服务业。今后广州港要加大新兴临港工业和新兴临港服务业的发展力度,为这两个产业提供更大更多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