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的实践

国内的实践

时间:2023-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的实践_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1.2.2 国内的实践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最早是自1989年起,由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和国外经济体制司开始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联系,商讨关于共同开展国际竞争力的使用研究。同时,由于市场对外进一步放开和外资企业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加剧了国内外产品的竞争程度。该课题由狄昂照等学者承担,其研究成果《国际竞争力》于1992年由改革出版社出版。

1.2.2 国内的实践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最早是自1989年起,由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和国外经济体制司开始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联系,商讨关于共同开展国际竞争力的使用研究。当时由于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对外经济交往日益增多。我国出口商品总额占GDP的比重由改革之初的4%—5%上升到90年代初的12%—13%。同时,由于市场对外进一步放开和外资企业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加剧了国内外产品的竞争程度。因此,提升民族产业的竞争力成为政府和产业界、理论界十分关注的课题。在此背景下,1991年原国家科委下达了软课题——“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以此标志着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正式开始。该课题由狄昂照等学者承担,其研究成果《国际竞争力》于1992年由改革出版社出版。可以说,这是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开山之作。

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外资企业和国外产品纷纷抢滩登陆。由于国内产品的竞争力较弱,一些工业品市场被国外产品严重挤占,于是,一些原来产销情况较好的国有企业纷纷败退,有的出让品牌,有的寻求合资合作,有的被外商兼并收购。如软饮料行业的“水淹七军”、啤酒行业的全线收购、洗化行业的品牌出售、橡胶行业的“中策事件”等。这些现象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震撼,从而掀起了一场利用外资与发展民族工业的大讨论。1995年2—3月,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在《新华日报》连续发表三篇有关产业竞争力的文章,对我国开展产业竞争力研究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年,中国社科院工经所以金碚博士为首的课题组承担了中国社科院招标课题——“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这是继1991年国家科委软课题的第二个重要项目。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相继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权威刊物发表,最终成果《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于1997年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第二部专著。该课题对产业竞争力的定义、研究对象、分析范式、评价指标等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填补了我国产业经济研究的一个空白。此后,中国社科院国际投资研究中心的王洛林教授组织力量对外商直接投资及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继续进行研究,出版了《中国工业利用外商投资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997年该所裴长洪以《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为其博士论文选题,对产业竞争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系统的研究,其成果于199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可以说是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第三部专著。

与此相关的研究还有: 1996年国家体改委研究院、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国际经济系成立了“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应用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世界竞争力年鉴》和《国际竞争力报告》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的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评价和总结。从1997年起连续出版了四本《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对我国产业结构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竞争力研究与评价中心”,在主任赵彦云教授的主持下,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问题进行着持续研究。1999年,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盛世豪教授运用现代竞争理论,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对产业竞争力问题也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了专著《产业竞争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此外,全国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决定因素、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到具体行业的实证研究都有不少成果问世。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者对国内区域产业竞争力问题也作了大量的探讨,在区域产业竞争力概念、影响因素、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等方面形成了初步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