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本书的主要内容
产业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包括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能力、相关的支持性产业、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增长的国内需求条件等。迈克尔·波特认为,各个产业对其经营环境有不同的要求,相同的国内环境会特别有利于某些产业的发展,造成这些产业特别发达,同时特别阻碍另一些产业,使其变得特别落后。为了对产业竞争优势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释,他提出了“钻石模型”。在此基础上,有待深入研究的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问题,如何分析产业竞争力的本源,如何利用其本源确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建立一种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利用这一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这就构成了本书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基本背景和意义,阐述国内外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实践,分析产业竞争力研究面临的产业发展新趋势。趋势一是产业模块化,趋势二是产业融合化,趋势三为产业生态化。最后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是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综述,详述了研究机构和学者们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争论,探讨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回顾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并从本文研究目的出发,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给出了描述性定义。明确了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三个研究层次之间的关系。明确产业的内涵和界定,从而夯实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基础。
第三章重点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首先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观点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展开产业竞争力因素的层次分析,包括内在和外在因素,其具体层次包含企业、产业、国家等各个层次。由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具有多样性,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必定具有多层次性,进而分析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以及产业竞争力的发展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四章构建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首先阐释产业生态系统,然后分析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联,论述产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以及产业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以此为基础,分析产业生态系统对产业的影响机理,最后建立起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互动模型。
第五章研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在产业竞争研究的理论框架基础上构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明确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的目标与原则。评价指标包括评价产业竞争力结果的指标、评价竞争力形成过程的指标。最后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方法进行述评。
第六章建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分析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主要范式,接着研究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常用方法,包括专家评价法、经济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方法、数理统计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型等。然后研究产业竞争力评价过程中的具体定量方法,如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数据分类处理(聚类分析法)、评价指标选择的方法、复杂数据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产业竞争力的比较(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最后提出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综合方法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第七章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首先对中国汽车产业进行总体分析,运用SWOT方法分析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竞争态势,最后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用以检验研究框架。
第八章基于产业生态系统视角对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展开实证研究。探讨了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基于产业生态系统视角,提出了一整套政策建议: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创新;培育信用市场,规范市场运作;允许商业银行适度混业经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
【注释】
(1)巫景飞、芮明杰,“产业模块化的微观动力机制研究——基于计算机产业演化史的考察”,《管理世界》,2007年第10期。
(2)胡金星,“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5月。
(3)朱红伟,“产业生态化理论的演化和发展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4)陈柳钦,“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期。
(5)杨建文,《产业经济学》,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28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