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赛尔对货币数量论的批评
累积过程原理的建立为瑞典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原理是由维克赛尔创立的。正因为他创立了这一原理,其后继者缪尔达尔、林达尔等人才建立起宏观动态经济理论。
维克赛尔创立这一原理,是从批判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开始的。传统货币数量论的特征是以货币变动与经济变动无关的假定为前提的货币中性论。这种理论把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当作彼此分离的两张皮:价值理论考察各种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如何由它们的边际效用和生产成本决定,而非货币因素决定;货币理论则是一种探讨一般物价水平变化的理论,一般物价水平由货币数量决定,而与商品价值或价格的形成和变化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经济分析中的“二分法”。按这种方法,货币只是一种流通手段和交换媒介,货币与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货币交易只是覆盖在实际经济活动上面的一层面纱,这种理论称为“货币面纱论”,其首创者就是萨伊。由于这种理论只用货币数量论来说明一般物价水平,货币数量的增减只不过使一切商品价格同比例上升或下跌,而各种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价)则不变,因此,不涉及社会经济结构和物价结构,货币对实际经济处于中立或中性地位。所以,这种理论又被称为“货币中性说”。可见,货币数量论、货币面纱论、货币中性论,本质上是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后被根本否定,但在凯恩斯以前,已先由维克赛尔加以分析批判。他认为,尽管可把货币比作机油,机油本来不是机器的一部分,但也不能把物物交换假定下推演出来的经济规律不加限制地应用于实际经济情况。在实际经济情况中,一切交换、投资或资本转移,事实上都是通过货币实现的,货币的正当使用或滥用会积极影响实物资本能否积累和生产能否增加[2]。这样,他就断然否定了传统的二分法和货币面纱论,认为经济分析中必须考虑货币因素。
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
“货币中性”概念,在经济学说史上首先就是由维克赛尔正式提出的。他提出这一概念,正是为了说明货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是中性的。对于这种中性和非中性,他是通过把利率区分为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来加以分析的。
货币利率是指银行借贷活动中用货币支付的利息率。而所谓的自然利率,是指假定一切借贷都不使用货币,而以实物资本形态来进行时,由这样的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所决定的利息率。它实际上是指投资的“预期利润率”。
自然利率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由于生产率的变化、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现有数量的变化,以及土地供给量的变化等,自然利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连续性地、渐进地、不断发生变动的。尽管货币利率也是变动的,但它与自然利率的变动不同,它的变动要受到大金融机构的支配,所以,货币利率的变动是非连续性的,表现为突发式的升降(例如一次升降1%或2%等)。当市场上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时,企业家能取得正常利润,因此,既不会增加资本需求以扩大生产,也不会减少资本需求以缩小生产,资本供给(储蓄)和资本需求(投资)就处于均衡状态,从而物价也就稳定下来。这时,货币是中性的。当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不一致时,货币将通过利率的作用对生产和价格发生影响。维克赛尔提出,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不一致,或者是由于货币利率变动而自然利率不变,或者是由于自然利率变动而货币利率不变所造成的。较多的是后一种情况。
经济变动的累积过程
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背离为何导致价格和产量变动?维克赛尔提出,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企业家能够获得较多的利润,因此,就要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于是企业对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的需求增加,结果必然导致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的价格上涨,从而使原材料生产者、劳动者和土地所有者的货币收入增加,因而又增加对消费品的需求。同时,由于假定经济中本来是充分就业的,因此,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将使一部分生产要素被用于资本货物生产部门,这又使消费品的生产减少。消费品需求增加而供给减少,将引起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消费品价格上涨后,企业家为增产消费品,将会增加对资本货物的需求,从而又使资本货物价格进一步上涨。这样一来,整个经济就处于扩张状态。这种扩张带有累积的性质,这一过程要持续到因资本供给过少、对资本的需求过大而使得预期收益下降,即自然利率下降直到使投资与储蓄相适应的新水平,最终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为止。
维克赛尔正是利用两种利率之间的不一致来说明经济周期的波动,说明经济收缩和扩张的原因和过程,说明物价水平的上升和下降。他的这一解释显示了和传统货币数量论关于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多少只决定物价水平而不影响生产的货币面纱论的不同。当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不一致时,货币不是中性的,对物价会发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投资与消费之间关系的变动,通过收入增减、消费增减和企业生产活动方向的变化而实现的。因此,他的货币理论是一种不同于货币数量论的新货币理论——货币均衡理论。
维克赛尔所说的货币均衡,就是指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相一致的情况。当上述两种利率不一致时,就是对货币均衡的偏离。这种偏离,通常被称为“维克赛尔累积过程”。之所以被称为“累积过程”,是因为在维克赛尔看来,一旦发生两种利率之间的偏离,这个过程就不会停止下来,而会继续进行下去,直到差距消失为止。
因此,要使经济保持均衡,就需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一致。然而,要求银行确定一个正好与自然利率相一致的货币利率是很困难的,因为银行无法知道什么样的利率才正好是和自然利率相一致的。但是,他认为物价正是两者是否一致的可靠象征,所以调节的方法也就非常简单。物价不变动,银行利率也不变动;物价上涨,银行利率就提高;物价下跌,银行利率就应当降低。因此,在物价没有进一步变动,不需要对利率作新的变动时,就应维持原有的利率水平[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