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革与中国经济增长

改革与中国经济增长

时间:2023-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经过一系列改革,近年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升值。3.2.3 改革对中国制造业影响的经验证据本节利用中国制造业产业的数据分析了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制造业行业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改革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全面的影响,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背景因素之一。改革政策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产权制度的变化和以汇率形成机制为代表的外部价格关系的变化。

3.2.1 产权制度改革

在改革政策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工业经济的企业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制造业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从所有制结构来说,改革开放之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或集体所有制企业。1980年以后,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逐渐多元化。具体来说,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迅速,而公有制经济成分所占份额开始呈现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之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份额继续上升。1990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55%,集体企业占32%,总计为87%。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1998年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比下滑至28.2%,集体企业占比为38.4%。其中1997和1998 2年国有企业产值的绝对值甚至还出现下降的情况。

进入21世纪后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份额仍在持续的下降之中,而集体企业几乎已经消失。截至2010年,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统计,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为185 861.02亿元,占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6.6%,集体企业产值占比更是只剩2%。与此同时,私营企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由1999年的4.5%上升至30.5%,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合计也达到27.2%。同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有者权益为98 085.57亿元,占比由1998年的68%下降至39%。

表3.2 我国工业总产值中经济成分的历史变化

注:1999年、2005年、2010年的数据均为根据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计算的比重。

表3.2显示了我国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情况。除1998年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带来的波动外,国有企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份额更是微乎其微,而民营和外资企业的份额增长迅猛。

3.2.2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1月1日,中国放弃了双重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后者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市场干预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1997年底以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1998年初起,为防止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的进一步扩散,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28元左右的水平。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以及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5年7月21日中国再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以后,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此同时,我国进一步深化外汇体制改革,理顺外汇供求关系、加快外汇市场培育,市场决定汇率的技术平台基本形成,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加。但是,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恶化,为了应对危机、稳定市场预期,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也再度收窄,为抵御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企稳复苏,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2010年6月19日,中国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经过一系列改革,近年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升值。图3.3显示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实际有效汇率得到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趋势图,从2005年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除2009年外,其他年份里人民币保持了持续升值的势头。

图3.3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总体上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有助于理顺国内外比价关系,促进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制造业产业产生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反映了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比价关系,人民币汇率改革改变了制造业企业的经营环境,对制造业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挑战。

3.2.3 改革对中国制造业影响的经验证据

本节利用中国制造业产业的数据分析了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制造业行业的影响。

由于因变量和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比重、人民币汇率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关系,本书在传统的OLS方法之外还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进行分析,以克服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在TSLS中,我们以自变量的滞后阶作为工具变量。由于我们已经以解释变量的滞后1年或2年的指标作为自变量,以更高阶的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就能够更好地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在制造业企业经营过程中,资产负债情况对破产风险和融资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流动资产规模一方面反映了企业面临的流动性约束情况;另一方面也和企业的资产总规模有关,从而反映了规模效应。此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制造业企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因此,本书在所有制结构和人民币汇率这两个自变量之外,还增加制造业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对数和国际金融危机虚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考虑到所有制结构变动对制造业效应的影响会有更长的时滞,我们把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资产对数均取上一年的滞后指标,而所有制结构取滞后2年的指标。

1.经济体制改革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主要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它们的权重之和接近于1,为了避免模型可能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不能同时把这三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因此,本书仅考虑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和外商投资企业比重的变动表示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表3.3显示了所有制结构变化对制造业效益的影响。

表3.3 经济体制改革对制造业的影响

注:因变量为单位资产产出率;*,**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由表3.3可见,两个模型的调整后R2都较高,F检验值也能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D.W.检验值稍差。在两个模型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的变动的回归系数均小于0,在OLS模型中可以通过检验,而外商投资企业比重差分的系数大于0,且在两个模型中都能够通过检验,说明改革所带来的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有助于促进制造业生产效益的提升。

在控制变量中,资产负债率指标的回归系数都小于0,且能够在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资产负债率的提高将对下年度的经营绩效产生负面影响。流动资产对数的回归系数都大于0,也能够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目前我国制造业行业的经营绩效仍然存在一定的规模效应。国际金融危机虚拟变量的系数小于0但不显著,说明在政策扶持和企业的积极应对之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不是太显著。

2.汇率改革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我们再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以考察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背景下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回归结果见表3.4。

表3.4 人民币汇率对制造业增长速度的影响

注:因变量为单位资产的产出。

由表3.4可见,两个模型的F统计量都能够在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D.W.值也比较理想,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调整后R2超过52%,说明两个模型的解释力较强。在两个模型里,滞后一年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数的回归系数都小于0,且能够在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产生了负面影响。总体上看,由于我国制造业采取了外向型发展策略,外部需求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会抑制我国制造业出口,不利于制造业的扩张。在三个控制变量中,资产负债率依然存在负向影响,但国际金融危机和流动资产规模的影响都不显著。

3.2.4 结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制造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改革对制造业发展带来了双向影响: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汇率形成机制等领域的改革对制造业规模扩张带来了负面影响,我国制造业行业必须积极应对。

目前,经济改革的难度加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采用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先易后难的渐进方式,早期改革的对象是相对容易同时又存在社会共识的领域,改革推进速度较快,对经济的积极影响立竿见影。但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目前需要对社会、经济较深层次加以改革,难以达成共识,工作难度大,推进速度已经远远慢于改革初期。

在这种情况下,要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深化改革,充分享受改革红利,但也要积极应对改革带来的新挑战,应对改革带来的新局面,解决改革带来的新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