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认为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即长期变动轨迹呈“倒U”形状。然而有关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倒U形”关系也是一个学者们争议不断的研究热点,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学者进行的研究。
陈宗胜认为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收入差别关于经济发展二元转换的长期变动趋势呈现为初期先上升、中后期转而逐步下降的大致的倒U形轨迹;制约其变动的因素,主要是与公有经济相联系的劳动差别、劳动供求、剩余/生计比以及农村收入差别大于城镇差别的中国特有的二元结构转换等。1994年陈宗胜又将民营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及税收政策等引入分析,即将体制改革对收入差别的影响因素考虑进来,进一步提出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曲线存在“阶梯形”变异的理论假说。
李实、李婷利用中国的数据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经验分析,其分析结果没有对库茨涅兹的“倒U形假说”给予足够的支持。
樊士德在对劳动力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对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经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发达地区在劳动力流入后的技术扩张、欠发达地区在劳动力外流后的技术存量因子、外流劳动力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输回的劳动报酬比等因素构成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影响变量,并发现“库兹涅茨”效应目前在我国并不显著。
高帆利用1978—2009年31个省份的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趋势和内在机理,结果他认为中国总体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步入拐点的人均GDP分别为977.16和1 012.74(1978=100且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指数),2006—2007年总体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整体上开始步入“倒U形”曲线的拐点阶段。
廖信林、王立勇、陈娜(2012.9)以7个代表性转型国家1986—2009年跨国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轨迹。结果显示转型国家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即使在样本中除去收入差距较严重的中国数据,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倒U形曲线的证据仍然存在。
参考文献
[1]田凯:《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6期。
[2]吴敬琏:《妥善处理收入差距过大问题》,金融经济,2006年第8期。
[3]晋入勤、唐雯:《论第三部门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行政与法,2006年第6期。
[4]林毅夫:《以初次分配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创新科技,2007年第5期。
[5]杨俊、黄潇、李晓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
[6]曾国安、李少伟、胡晶晶:《关于国民收入再分配公平问题的几个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2期。
[7]宁光杰:《教育扩张能改善收入分配差距吗?——来自CHNS2006年数据的证据》,世界经济文汇,2009年第1期。
[8]曾国安、胡伟业、胡晶晶:《国民收入再分配公平与初次分配公平差异的比较》,江汉论坛,2009年第1期。
[9]李实、李婷:《库兹涅茨假说可以解释中国的收入差距变化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10]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1]常兴华、李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测算结果与调整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12]马秀贞:《西方收入再分配理论评析与借鉴》,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3]王秀云:《收入分配:理论探析与现实思考》,特区经济,2010年第6期。
[14]刘树杰、王蕴:《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
[15]袁春晖:《提高劳动要素的比重是初次分配公平的关键》,探索,2010年第4期。
[16]李福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节初次分配的理论依据与路径》,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
[17]岳颖:《收入分配热点问题研究综述》,求索,2010年第9期。
[18]李实、宋锦:《中国城镇就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0期。
[19]周明海、肖文、姚先国:《企业异质性、所有制结构与劳动收入份额》,管理世界,2010年第10期。
[20]王琴:《建立与完善我国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知识经济,2010年第23期。
[21]徐忠、张雪春、张颖:《初始财富格局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下降趋势》,金融研究,2011年第1期。
[22]樊士德:《中国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效应研究》,经济评论,2011年第4期。
[23]雷蕾:《论西方的收入分配理论及启示》,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21期。
[24]黄新华、林立芸:《国内收入分配差距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25]王小鲁:《灰色收入与政府改革》,上海经济,2011年第5期。
[26]王晓芳、高榴:《教育提升了劳动占比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财经科学,2011年第9期。
[27]翁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6期。
[28]顾乃华:《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区域与产业特征互动的视角》,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6期。
[29]梁润:《中国城乡教育收益率差异与收入差距》,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第6期。
[30]陈本凤、周敏:《基于产业视角的劳动收入份额分析》,财经科学,2011年第7期。
[31]唐东波:《全球化与劳动收入占比:基于劳资议价能力的分析》,管理世界,2011年第8期。
[32]祁毓、李祥云:《财政分权、劳动保护与劳动收入占比》,南方经济,2011年第11期。
[33]方文全:《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构调整抑或财政效应》,金融研究,2012年第2期。
[34]田卫民:《中国市场化进程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12年第3期。
[35]余玲铮、魏下海:《金融发展加剧了中国收入不平等吗?——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的证据》,财经研究,2012年第3期。
[36]薛进军、高文书:《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特征和收入差距》,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6期。
[37]廖信林、王立勇、陈娜:《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轨迹呈倒U形曲线吗》,财贸经济,2012年第9期。
[38]高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分解:趋势及解释》,财经科学,2012年第3期。
[39]钱忠好、牟燕:《土地市场化是否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基于中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的检验》,管理世界,2013年第2期。
[40]于良春、张俊双:《中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第1期。
[41]陈纯槿、李实:《城镇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收入不平等:1989—2009》,管理世界,2013年第1期。
[42]郝彦菲:《国民收入再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6期。
[43]张晓雯、马万里:《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新测与对策选择》,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年第1期。
[44]贠菲菲、薛蒙林:《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3月第22卷第3期。
[45]刘伟、蔡志洲:《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及展望》,经济纵横,2014年第1期。
[46]黄浩:《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及财政调节措施》,时代金融,2014年第7期中旬刊(总第330期)。
[47]毛思波:《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宏观经济,2014年第1期。
[48]钱翔:《论推进我国国民经济转型的对策》,宏观经济,2014年第3期。
[49]配第:《赋税论》,商务印书馆,1972年。
[5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问题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3年。
[51]克拉克:《财富的分配》,商务印书馆,1983年。
[5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商务印书馆,1965年。
[53]于国安:《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
[54]田卫民:《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
[55]余斌、陈昌盛:《国民收入分配困境与出路》,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
【注释】
[1]与图6.4图例对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