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用经济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已经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也离不开信用。信用又是商品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制度基础。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之下,信用货币无处不在,信用关系也随之被带到经济生活的每个角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债权债务关系都普遍存在,经济越发达,信用越发达;反之,信用越发达,经济也越发达,现代经济被称为信用经济、负债经济。
信用经济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信用关系无处不在
整个经济生活中,所有的经济行为主体处于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关系网络之中。无论是在国际经济交往还是在国内经济交往之中,居民、企业、政府部门等非金融机构之间直接的信用联系,以及金融机构居间所形成的间接信用联系,都使得信用关系遍及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之中。
(二)信用规模呈现不断扩张趋势
经济规模的加速扩张决定了信用规模的不断扩张,而且信用规模通常是以超过实质经济规模的速度在扩张,因此,债台高筑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信用扩张超过经济增长的一定界限时就表现为出现信用泡沫,缺乏实质经济支撑的信用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破灭,信用关系的破灭会对实质经济运行产生负面影响。经济发展需要信用关系的扩张来拉动,但是要防止扩张过度而导致泡沫过多和破裂。金融危机来临时,支撑信用关系存在的人们的信心丧失了,泡沫破裂,信用工具消失了,实质经济最终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三)信用结构日趋复杂化
信用结构包含工具结构、机构结构与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在经济发展需要的推动以及科技发展带来技术平台不断拓展的条件下,信用工具不断复杂化。信用工具由原生工具,如股票、债券等发展到衍生工具,如股票价格指数、股票期权等,再发展到衍生的衍生工具,如股票价格指数期货等形态。信用机构也不断创新并呈现复杂化趋势,由传统的金融中介机构,如商业银行占主导,发展到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并存,机构更趋多元化,分工更趋专业化。信用市场也日益复杂化,信用关系相互交叉,市场不断向纵向和横向拓展。随着金融工具不断地创新,市场的结构与层次出现多样化趋势。同时,在金融全球化浪潮下,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使信用关系跨出国界,信用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二、盈余与赤字、债权与债务
在现实生活中,经济主体活动的展开带动了货币的流动。在货币的收支过程中,收支两相比较,可能收支相抵,但是更多的情况是收支不能相抵:收大于支,出现盈余;收不抵支,出现赤字。在金属铸币时代,出现赤字,无论债务是以实物形态还是以货币形态出现一定意味着相应金额债务关系的存在。但是出现盈余,却不一定伴随着相应金额的债权关系,因为在金属铸币时代,金属铸币本身可以退出流通,处于暂时闲置状态。盈余可以表现为债权关系,也可以仅仅以货币退出流通的形式来实现。在信用货币时代,出现赤字的经济行为主体一定是完成了承债行为;出现盈余多数情况下直接表现为对其他经济行为主体的债权,但是当盈余是以货币剩余的形式出现时,货币剩余与金属铸币时代货币剩余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金属铸币时代金属铸币退出流通,其所代表的价值就完全退出了流通流域,处于闲置状态;在信用货币时代,信用货币退出流通,其所代表的价值仍然滞留在流通流域。如果货币剩余是以现金的形式出现,就意味着向发钞银行提供了信用;如果货币剩余是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出现,则意味着对银行提供了信用。因此,在信用货币时代,盈余与赤字必然意味着经济行为主体相应金额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盈余部门往往不仅仅拥有债权,也同时拥有债务,盈余是债权债务抵消后的净债权。同样,赤字部门往往在负有债务的同时也拥有债权,赤字是债权债务抵销之后的净债务;收支相抵的部门也不是没有债权与债务,而是债权与债务相抵。因此,在经济生活之中,经济行为主体都笼罩在债权债务关系之下,信用关系成为连接各经济部门的纽带。经济越发展,信用关系越紧密,如果信用链条受到损害,整个经济就会陷入危机的困境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