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运行与维护

运行与维护

时间:2023-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系统切换系统切换是系统实施的最后阶段,是系统调试和监测工作的延续,对最终新系统使用的安全、可靠、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对MIS运行情况一定要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下来。

一、系统切换

系统切换是系统实施的最后阶段,是系统调试和监测工作的延续,对最终新系统使用的安全、可靠、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系统切换是指系统开发完成后新老系统转换的过程。信息系统的切换一般由三种方法。

1. 直接切换法

直接切换法就是在确定新系统运行准确无误时,在某一确定的时间,终止老系统运行,立刻启用新系统。新系统一般要经过较详细的测试和模拟运行。这种方式对人员和设备费用很节省。一般适用于一些老系统已完全无法满足需要或新系统不太复杂的、数据不是很重要的情况。

2. 并行切换法

并行切换法是在新系统已经投入运行的同时,旧系统并不停止运行,而是与新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利用旧系统对新系统进行检验,对照两者的输出,最终新系统正式代替旧系统。

并行切换法一般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以原系统作业为正式作业,原系统作校验用; 经过一段时间运行进入第二步,在验证新系统处理准确、可靠后,原系统停止运行。

对于较复杂处理的大型系统,它提供了一个与旧系统运行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的机会,可以对新旧系统的时间要求、出错次数和工作效率给予公正的评价。并行处理的时间视业务内容而定,短则两到三个月,长则半年到一年,进行转换工作时不宜急于求成。在银行、财务和一些企业的核心系统中经常使用这种切换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安全、可靠,但费用和工作量都很大,因在相当长时间内系统要两套班子并行工作。

3. 分段过渡切换法

分段过渡切换法是先选用新系统中的某一部分代替老系统,是上述两种切换方式的结合,在新系统正式运行之前,逐部分地代替整个老系统。一般在切换过程中没有正式运行的那个部分,可以在一个模拟环境中进行考验。这种方式既保证可靠性,又不至于费用太大。但这种分段切换对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都有一定的要求,否则是无法实现这种分段切换的设想的。

综上所述,三种切换方式中直接切换方式简单,但风险很大,万一新系统运行不起来,就会给工作造成混乱,这种方式只能在小系统且不重要或时间要求不高情况下采用; 并行切换法无论从工作安全上,还是从心理状态上均是较好的,但这种方式的最大缺点就是费用大; 分段切换法克服了第二种方式的缺点,适用于较大系统使用,但当系统较小时不如用并行切换方式实用。

在系统切换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例如新系统的投入运行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的整理与录入工作量特别庞大,应及早准备、尽快完成。解决好这些问题将给系统顺利切换创造条件; 再有,系统切换不仅是机器的转换、程序的转换、更难的是人工的转换,因此应提前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 此外,系统运行时会出现一些正常的局部性问题。系统工作人员对此应有足够的准备,并做好记录。系统只出现局部性问题,说明系统是成功的,反之,如出现了致命的问题,则说明系统设计质量不好,整个系统甚至需要重新设计。

二、系统的运行管理

为了让管理信息系统长期高效地工作,必须加强对系统运行的管理。系统运行的管理不仅仅是对机房环境和设施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对系统日常运行状况、数据输入和数据输出情况、系统的安全性与完备性进行及时、如实的记录和处置以及维护系统正常运行的相关组织机构和运行制度的管理。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

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录入、计量手段和计量方法的管理、系统内部各种运行文件、历史文件的归档管理、处理结构的整理与分发等。此外,还包括简单的硬件管理和设施管理。

2. 系统运行状况的记录

整个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能够反映出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的状态和工作效率,对于系统的评价与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对MIS运行情况一定要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下来。除了记录正常情况如处理效率、文件存取率、更新率外,还要记录意外情况发生的时间、原因与处理结果。

此外,运行管理中也要对系统运行的组织机构和相关运行制度进行必要的管理。这里包括各类人员的构成、各自的职责、主要任务以及其内部组织结构; 系统操作规程、系统安全保密制度、系统修改规程、系统定期维护制度以及系统运行状况记录和日志归档等。

三、MIS的维护

系统投入使用后不可能完全地、一字不改地符合需要,系统工作人员应根据MIS运行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业务量的改变,及时对系统进行维护。维护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

(1) 数据维护。

数据的维护包括备份、存档和整理等。大部分的日常维护应该由专门软件自动备份,但处理功能的选择与控制一般还是由使用人员或专业人员来完成。为安全考虑,每天操作完毕后,都要对更动过的或新增加的数据做备份。除正本数据外,要求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备份,并单双日轮流制作,以防被刚损坏的正本数据冲掉上次的备份。数据正本与备份应该分别存于不同的磁盘上或其他存储介质上。

数据存档或归档是当工作数据积累到一定量或一定时间后转入档案数据库的处理。作为档案存储的数据成为历史数据。数据的整理是关于数据表的索引、记录顺序的调整等,数据整理可使数据的查询与引用更为快捷与方便,对数据的完整性与正确性也很有好处。数据仓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档案数据存储。

(2) 硬件维护。

硬件维护包括各种设备的保养与安全管理,简易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易耗品更换与安装等。硬件维护应有专人负责。

2. 应急维护

应急维护是指应对外部突发性事件或内部隐患暴发而采取的预防措施和系统遭受损害后的紧急处置和恢复工作。外部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连锁波及等; 内部隐患主要包括系统缺陷、误操作和有意破坏等,因其暴发的突然性而同属于突发事件。系统需要应急维护的根本原因在于克服信息技术的脆弱性和非法牟利的低成本。

突发事件的概率不大,但大多数都无法确定具体发生的时间,一旦发生就会对系统造成局部或全局性的危害,有时甚至是无法弥补的。例如,电力调度、金融业务、电信业务、航空交通、连续型生产管理等重要的信息系统遭受不利突发事件将可能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应急维护从词面上看是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性维护,但要有效实现应急维护应该从事前防范措施和事后应对措施两个方面来考虑,前者治本,后者治表。

事前防范措施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有害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风险度,主要内容是建立和实施多层次的应急维护体系,设计多套应急预案。具体包括对信息系统各组成部分重要性等级和易冲击程度的评定、各种可能风险和系统脆弱点的识别、危害发生可能性和程度的评估、有害突发事件的预警、事后应对机制和应对流程的设计、系统恢复方案的预置等。

事后应对措施的内容包括备用系统的启动、硬件的修复或更替、软件的修改或重装、数据的修补或恢复、系统损坏程度的评估和因果分析等。

应急维护的主体首先是用户自己,因为时间是应急维护的首要因素,对重要的系统,还应组建自己的应急维护团队,开展应急维护的操练。当信息系统的技术比较复杂、损坏情况比较严重而难以自行应对时,需要专业的信息系统服务商提供应急维护的支持服务。

应急维护措施的有效性与系统安全保密和日常维护工作有关。如果一个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到位,日常维护有序,如按时备份数据、及时发现和修复系统缺陷,那么才能降低风险、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利于应急维护。

规模大、涉及面广、依赖性强是当前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既有统一集中的有利面,也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足,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维护的重要性日渐突出。目前,我国一些电网企业、医院和金融机构等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维护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总体上,我国企业界的系统应急维护工作还不理想。如何做好系统的应急维护工作是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3. 系统的适应性维护

一方面,为适应环境的变革,管理信息系统要做相应的改进与提高。另一方面,一个信息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缺陷与错误,它们会在运行过程中逐步暴露出来。为使系统保持正常运行,所暴露出的问题必须及时地予以解决。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及克服本身存在的不足,必须对系统做调整、修改与扩充即为系统的适应性维护。

实践证明系统维护与系统运行始终并存,系统维护所付出的代价往往要超过系统开发的代价,系统维护的好坏将显著地影响系统的运行质量、系统的适应性及系统的生命期。

系统的适应性维护是一项计划性的工作,并以系统运行情况记录与日常维护记录为基础,其内容有: 系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与调整; 系统缺陷的记录、分析与解决方案的设计; 系统结构的调整、更新与扩充; 系统功能的增设、修改; 系统数据结构的调整与扩充;系统硬件的维修、更新与添置; 系统维护的记录及维护手册的修订等。

系统的适应性维护中的程序维护就是根据需求变化或硬件环境的变化对程序进行部分或全部的修改。修改时应充分利用原程序,修改后要填写程序修改登记表,并在程序变更通知书上写明新老程序的不同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