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各种消费理论都强调当前可支配收入是影响一个国家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生命周期假说理论与永久收入假说理论,认为如果能够准确地知道一生的收入或者永久性收入,消费水平将不会变动。但是,收入并不是影响消费的全部因素,上述消费理论也存在各自的约束条件,每一种理论都不能完全解释消费行为的一些核心特征,其他因素对消费的变化也存在重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利率水平的变化
一般地假设,随着利率的提高,储蓄的收益率会上升,储蓄也会增加,家庭消费也会减少。但利率提高对储蓄的影响是不同的,消费者家庭的收入水平也是不同的。利率提高对于储蓄的影响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替代效应”,这种效应总是趋于增加储蓄;另一部分是“收入效应”,这种效应可能增加储蓄,也可能降低储蓄。家庭的收入水平也分净贷方家庭与净借方家庭。替代效应总是倾向于提高储蓄,收入效应总是倾向于增加净借方储蓄、降低净贷方家庭的储蓄。因此,利率提高的总效应是,净借方家庭肯定会提高储蓄,净贷方家庭的储蓄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哪个占优势。通常的假设是,净借方家庭和净贷方家庭的收入效应在总体水平上倾向于相互抵消,所以替代效应将占优势。为此,我们可以假设,利率提高将降低当前消费,而增加总储蓄。
(二)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或决策的重要因素。价格水平的变动实际上是通过影响实际收入水平而影响消费的。在货币收入不变时,若物价上升,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此时消费者要保持原有生活消费水平,则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当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时,一些消费者也可能根据实际收入水平相应地降低消费水平;反之,当物价下跌时,实际收入水平就会上升,消费者可能增加储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下降。若物价与货币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照理不会影响消费,但由于存在“货币幻觉”,消费者可能会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会扩大消费,使平均消费倾向上升。
(三)国民收入分配状况
国民收入分配状况首先会影响消费倾向。因为高收入家庭消费倾向较小,低收入家庭消费倾向较大,因此,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结果越是平均,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比较大,而国民收入分配结果越是不平均,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较小。一般用基尼系数来测定国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经济含义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已有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四)对未来的预期
消费者对未来自己的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等的预期会影响消费需求。如果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上升或未来商品价格上升,就会升级需求结构,增加现在的消费需求;反之,如果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下降或未来商品价格水平下降,就会降级需求结构并减少现在的消费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