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通货紧缩的成因

通货紧缩的成因

时间:2023-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与通货膨胀相反,也是多种多样的。其次,假定价格是自由的,不存在任何垄断的或人为干预的因素。最后则假设通货紧缩是由总需求的负向冲击所引起的。)方向运行下去,形成通货紧缩,并且愈演愈烈,直到最终通过新一轮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等经济形式乃至政局波动加以解决。

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与通货膨胀相反,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能是封闭经济下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无效供给增加所致,也可能是开放经济下国际通货紧缩、国际热钱流出等因素所致,还与一国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关。经济运行中,它们常常共同起作用。

(一)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封闭经济下,当总供给等其他条件不变时,一国消费的边际效用下降,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和消费需求都会减少,而社会总需求萎缩、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会使社会商品零售额下跌,物价总水平下跌,形成需求拉下型通货紧缩。

可以用总供求AD-AS模型来分析这个过程。为分析的方便,首先假定名义货币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也就是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名义货币工资水平不变或者缓慢下降,这一点与工资易于向上调整不易于向下调整的现实情况基本符合。其次,假定价格是自由的,不存在任何垄断的或人为干预的因素。最后则假设通货紧缩是由总需求的负向冲击所引起的。

图8-14 

如图8-14所示。E即为经济的初始均衡点,在E点,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0,潜在产出为y0,在没有额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经济将维持均衡状态。但一旦受到总需求下降的冲击,原始的均衡将被打破,总需求曲线从AD左移至AD1,与AS线相交于E1,在这一点上,均衡价格为P1,均衡产出为y1,显然,两者均出现了下降。但是经济的自发调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这时对于供给方来说,价格的下降不但会使其销售同等数量的商品和劳务的收入减少,而且还会因为实际利率的提高增加利息成本支出以及工资粘性的存在相对地提高了实际工资水平,从而使企业的利润率下降。这样,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的预算利润目标和生存目的,必须以增加产出、扩大销量来弥补,从而导致总供给曲线从AS移动到AS1,经济均衡点又下降到了E2点,在这一点上,均衡价格为P2与P1相比又下降了,而均衡产出却增加到了y2,同y1相比,似乎与潜在产出的缺口在缩小,但事实上增加的产出(y2-y1)除了一小部分被价格下降而引起的消费需求所吸收外,大部分则是被存货投资所吸收,显然,这部分产出并没有在价格P2上形成有效需求,从而对下一时期的生产和销售构成压力。这时,尽管供给方有可能实现预期的账面利润,但实际利润却下降了,从而削弱了企业的投资动机,与其关联的企业投资也会跟着下降。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P持续下跌,持币待购欲望会更加强烈,再加上企业收益率下降,预期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当期消费支出会不断减少,从而造成总需求进一步下降,需求曲线从AD1左移至AD2,相应的均衡点也从E2点移动到E3点,均衡价格再次下降到P3,产出则下降到y3,与潜在产出的缺口进一步扩大。但是,这时经济的自发调整仍没结束,出于同样的原因,供给方又可能会增加供给到AS2,从而使价格进一步下降。此时,若没有额外的措施来制止这种趋势的发展,那么物价和产出将沿着图中箭头所指的轨迹(即沿着E→E1→E2→E3→E4→…)方向运行下去,形成通货紧缩,并且愈演愈烈,直到最终通过新一轮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等经济形式乃至政局波动加以解决。

(二)市场供给过剩

封闭经济下,当总需求等其他条件不变时,市场供给过剩是指来自于资源、要素供给的持续大幅增加而形成无效供给,导致物价的相应下跌。主要有因技术进步引起的供给过剩与因生产能力过剩引起的供给过剩两种。

1.技术进步型的供给过剩

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导致同类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呈下降趋势,根据商品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其销售价格便会随之而下降。如果这时技术进步具有普遍性,那么将可能出现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形成通货紧缩压力。

图8-15 

如图8-15所示,假定总需求曲线AD保持不变,当技术进步时,总供给曲线将由AS线右移至AS1线,形成新的均衡点E1,与均衡点E相比,在E1点的物价下降到了P1,而产出却增加到了y1,这时,人们不仅可以用相同的收入购买到更多的同类产品,而且收入本身也增加了,显然整个社会的福利得到了提高。其原因在于:由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价格下跌并没有因此而使企业利润下降,因为成本也同向的下降了,而且有可能下降得更快,所以,物价下降并没有削弱人们的购买力,从而导致产出增加,这是总需求曲线不变的情况。但是如果我们放松这个假设,并将其动态化,那么可以得出一个很有用的结论:即技术进步不必然产生通货紧缩压力,它对价格的影响取决于技术本身的成熟度。如图8-16,当技术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时,由于技术本身每时每刻都在改进,所以一般来说,这一时期产品成本下降得较快,表现在图中AS线下移至AS1,而商品价格尽管按照成本加成法也可能下降,但却极有可能被当时该种商品供不应求的市场条件所弥补,甚至可能远远超过。这样,一方面成本随技术改进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价格又因供不应求而上涨,导致当时的企业利润率普遍较高,并最终通过投资和消费作用于总需求曲线,引起总需求曲线大幅上移至AD1,导致产出增加,价格反而上升。此后经济将不断重复上述过程,但区别的是,这时消费者对商品需求因为前期的消费行为开始减缓,导致物价上升缓慢,或者开始慢慢下降。而与此同时,技术也开始逐步进入标准化阶段,再改进的余地越来越小,于是企业的利润率开始下降了,但由于前期高利润率时的大量投资,这时的规模经济开始显现,企业仍能在低成本下进行大量生产,并通过差异化市场策略和价格竞争等措施来扩大销量进而来弥补利润率的下降,从而实现,甚至仍然超过预期的目标利润额,所以,如图8-17所示,AS线大幅移至AS1,但此时,需求方面却只是小幅地增长,AD线只是小幅上移到AD1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消费者的购买力在此前已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释放,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增长的余地也将越来越小。这样,AS1和AD1相交于E1,与原来的均衡点E0相比,在E1点,价格下降了,尽管这时候的产出还在增长,但随着总供求两方面进一步改进的动力逐步地衰竭,在某一时点上,价格的下降幅度最终会超过成本下降的幅度,这时,企业的利润空间将开始缩小,因而导致企业的投资冲动减弱,需求进一步萎缩,于是就开始出现了产出增长率下滑的迹象,技术发展进入了相对过剩的阶段。

图8-16 

图8-17 

2.生产能力过剩引起的供给过剩

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上面过程的一种延续。但其作用机制已经完全不同了。由于原有技术这时已相对过剩,产品的成本最小化和产出的规模经济也基本上得到了实现,再改善的余地很小。而这时,产品的价格却承袭了上一阶段的趋势继续下降,企业为了保持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实现期初的预期目标,必然采取加大市场营销的力度来扩大销售量,如图8-18所示,AS线右移至AS1,但随之而来的价格和成本的双重打击却使得企业的预期目标一次义一次的落空,实际利润往往低于其预期值。这样一来,由于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这时,社会上失业开始增多,人们预期未来的收入不确定性增大,因而当期消费开始变得谨慎,而投资则由于利润率的持续下降而日趋稀少,整个社会的需求开始加速下滑。如图8-18。

图8-18 

总需求曲线AD移至AD1,物价继续下跌,产出缺口也开始增大,这时若没有一个及时的技术创新或合理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那么,经济将持续通货紧缩,直至最终以经济危机的形式释放出过剩的生产能力。因此,从供给层面上来看,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物价下跌,通货紧缩的形成是通过图8-16、图8-17、图8-18依次作用的。通货紧缩的形成,深化及最终危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的主要技术从产生、发展、成熟到过剩的过程。同时在个分析过程中,我们实际上也看到了问题的部分答案,即要消除过剩型的供给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从不断地加快技术创新,适时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中着手,把这种由技术进步引起的通货紧缩限制在第二阶段(即图8-17所指的阶段),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低通货膨胀率、高产出率的良好环境,从而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三)通货紧缩

一是国际通货紧缩。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经济大国国内需求萎靡,如果国际通货紧缩,一国实行钉住强币的联系汇率制度,本国货币又被高估,那么,会导致一国出口下降,国内商品过剩,物价就会持续下跌,从而形成外部冲击性的通货紧缩。如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首先,使全球生产能力大量过剩,需求减少,导致国际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同时,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为摆脱危机,大幅度贬值本国货币,向世界市场低价出口其商品,迫使中国商品的出口大幅度下降,加剧了国内商品的供给压力;此外,亚洲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外商投资者信心,促使国际资本大量外流。外商的撤资加大了国内企业筹资压力,限制了国内有效生产力的扩张,这些因素叠加,加剧了中国国内的通货紧缩。反过来的讨论也成立,此处从略。

二是国内货币供给不足。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通货紧缩也是一种货币现象,造成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货币存量对物价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不仅无助于经济稳定,反而会加剧经济波动。

(四)紧缩性货币政策

当产品市场均衡等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政策的紧缩也会产生影响。根据(8.2)式的变通形式:ΔP/P=ΔM/M+ΔV/V-ΔY/Y,假定经济的初始条件为正常,即一国经济在期初处于合理的正增长状态(ΔY/Y>0),货币流通速度v随长期的货币化进程缓慢下降。为了便于分析,假定它保持不变,这样上式可改为:ΔP/P=ΔM/M-ΔY/Y。从该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只要等式右边的第一项小于第二项时,也就是说,只要货币供给量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率时,物价就会出现下跌。形成通货紧缩。例如20世纪30年代,美联储为对付股市投机泡沫,大幅度地降低了货币供给量,使得整个社会的总需求水平出现大幅下滑,形成恶性通货紧缩,并最终演变成了经济的全面衰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