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恩斯主义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信息市场不完美性的作用、名义刚性上。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名义工资与价格黏性。在解释经济周期波动方面,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强调名义工资刚性,这与厂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人的经济学最基本的假定是矛盾的。因为如果厂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需求下降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产量水平必然下降,定价也必然下降。而新凯恩斯主义强调的是名义工资与价格黏性。黏性是指当总需求发生变化时,工资和价格缓慢地、滞后的、小幅度的进行变动和调整,其微观基础是企业是垄断竞争企业而不是完全竞争企业,市场是非出清的。黏性说明工资与价格不能足够迅速地调整以出清市场,意味着需求和供给冲击将导致经济中产量和就业的巨大的真实效应。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认为衰退是由于总需求收缩和实际工资提高,即实际工资是反周期变化的,而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经验事实似乎不支持这种实际工资反周期变化的理论。正是这种实际工资困惑促使曼昆和其他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再度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定价行为上。于是,“菜单成本”理论、“近似理性”(near rational)模型、长期合同理论或价格交错调整理论、拐折的需求曲线、库存等成为新凯恩斯主义解释名义价格与工资黏性原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菜单成本说明调整价格要花费成本,如果调整的菜单成本大于所获得的收益,那么厂商就不调整价格。在存在外部性(即“溢出效应”)产生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不协调时,就要考虑其对调整价格的影响。厂商为了减少供给的不稳定,经常同对方签订长期合同,以便按照合同给定的价格提供产品。他们就用长期合同的事前定价来解释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价格为什么会是固定的。交错价格调整说明厂商定价决不是连续的,而是在不同时点上进行的。这种非连续的定价通常会固定一段时间。在厂商重新定价前未被预期到的货币数量变动并不影响价格水平。拐折的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有所变动时在图形上需求曲线呈现拐折,但是价格并未变动,仍在原来的水平上,尽管产量有了变动。如斯蒂格利茨和沃格洛姆(G.Woglom)等一些新凯恩斯主义者,用信息不完全、搜寻成本来说明拐折的需求曲线。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应对一个厂商商品价格的变化亦有时滞。价格的提高或下降会减少或增加需求量。需求量的增减要看消费者所花费的搜寻成本是高是低。当价格提高时,那些搜寻成本较低的消费者不会成为该商品的消费者;当价格下降时,那些搜寻成本高的消费者成为该商品的消费者将是少的。如果该商品降价而增加的需求量小于它提价而减少的需求量,就会出现拐折的需求曲线。库存说明厂商通过调整库存(制成品和原材料等库存)来对付外部需求的冲击,特别是对付未预期到的外部需求冲击,库存也是形成价格刚性的一个成因。
(2)强调各种实际的不完全性。这里的“各种实际的不完全性”主要是指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新凯恩斯主义强调各种实际的不完全性,认为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很多矛盾、冲突、摩擦因素,价格对经济刺激的反应并不灵活,这是新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曼昆和大卫·罗默在谈到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其他学派的宏观经济学的区别时指出:“多数老的宏观经济理论反对古典二分法,但是他们通常并不强调实际不完全是他们理论的关键所在。”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大多把工资和价格刚性加到非瓦尔拉斯经济上。因此,名义与实际不完全的相互作用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新凯恩斯主义者正是用这些实际不完全性来解释工资和价格黏性。
(3)提出了具有逻辑一贯的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效率工资假说,构建了具有逻辑一贯的微观基础。自从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开始猛烈攻击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以来,新凯恩斯主义者就把他们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以经济当事人的最大化行为和理性预期为基础来探索工资和价格刚性模型,试图为解释工资和价格黏性提供一个微观基础。通过把名义不完全与实际不完全的相互作用和理性预期假说、自然率假说或“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假说结合在一起,力图说明名义总需求的波动如何能够对产出和就业产生重大的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干预政策如何可以稳定经济,积极行动的政策并非无效。新凯恩斯主义者几乎都赞成政府对经济进行“粗调“。这与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及凯恩斯主义主张经济活动的自由放任或规则管理有着明显的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