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二百余年,在借鉴自然科学的过程中建立起了“假设—推理—结论”的研究范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当代宏观经济学也面临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首先,各国的经济运行与发展面临的约束条件不同,一国经济运行与发展不同阶段面临的约束条件也不尽相同。虽然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但解决本国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与政策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其次,各国经济运行与发展中还面临诸多并未解决的共同问题。大师都在纷纷写教科书,而且内容变化很大。这说明对这门科学的内容,还没完全定论,还有不同的看法,而且看法差距还不算小;说明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制定还应该不断随着经济运行的变化而创新发展。
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也存在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最为突出的几点:一是分析方法的片面性,尤其是数学方法的泛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借助于数学工具与现代研究范式的帮助,经济学的科学化获得了飞速发展,并在1969年通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获得国际上的认可,这对于精准认识经济问题非常有必要。在对微观基础的研究和在此基础上的宏观经济关系演绎中,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家经常依靠类似于“目标函数的一阶导数等于零”的方法来说明他们对于常识的理解,不懂随机动态规划的经济学家似乎很难向同行们阐述他的思想。不少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家都使用数学方法,但是,假设条件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现阶段多元函数的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还不能够完全模拟与刻划经济运行的依存关系,如果认为人类的每个决策都需要借助于高等数学的思想,如果每一种观点都要转换成一种数学模型,显然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英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宣称西方经济学中很大一部分是科学主义,而不是科学;还有就是主流经济学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范式简化或忽略了市场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及策略调整,往往难以揭示复杂系统演化的动态过程。二是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存在伪科学的一面。首先,许多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论点不是由实践,而是由大牌经济学家的权威所论证的。所有这一切都是西方学者所认可的。很可能是由于缺乏实践的检验,西方学者在目前普遍的把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称之为“共同认可的理论结构”。这既不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也不符合西方实证主义对科学这一范畴必须通过实践检验的规定。其次,缺乏科学所应有的内在一致性。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相互矛盾的说法大量存在,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延续了有一百年的关于市场出清与非出清、自由经营与国家干预的争论。在科学研究中,不同学说的暂时存在是允许的,资料的积累和分析的深入最终能对正确和错误加以判断。然而,如西方宏观经济学中长期存在的大量的而又无法消除的理论矛盾却不是科学研究中的正常现象。同时,科学研究的进展所取得的成果往往是累积性的,而西方宏观经济学却不是如此。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新的理论往往完全排斥旧的学说,新旧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补充而是相互排斥。三是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掩饰。西方经济学者在教科书中,往往以实证经济学的科学著作自居,很少甚至根本不谈意识形态问题。这往往使初学者产生误会,误以为西方经济学只从事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并不研究意识形态问题,这显然有悖于事实,因为它的价值判断往往隐含在概念、定义、假设条件的选取之中,也无法提升经济学解释经济现实的阶级性与科学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