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成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1%~2%,并随年龄增加而增长,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甚至超过10%。美国的数据显示心力衰竭发病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1994—2003年10年间增长了34%。《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提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从心力衰竭“事件链式、阶段式”发展的特点来看,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增加将导致事件链终点的心力衰竭患病增加,特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使未来发展为心力衰竭的人群更为庞大。把握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的特点并进行有效地防控是医务工作者现在和将来的工作重点。
由于心力衰竭起病隐匿,发生和进展过程漫长,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患者常在出现较严重症状时才到医院就诊,准确统计心力衰竭发病率和患病率有一定的困难。心力衰竭住院人数/出院人数是统计分析中的常用指标,然而,受医疗条件、诊断水平、诊断标准及错误分类的影响,这一指标并不能反映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时间的心力衰竭流行状况。心血管病的病死率是一个明确、客观的指标,大多数国家及地区都有完整的疾病死亡登记系统和统一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编码,因此,通常用心血管病的病死率来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间的分布状况。然而,由于心力衰竭是一个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直接死因多种多样,心力衰竭的病死率也不能反映其真实的流行状况。这些因素对于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因此,只有首先使用统一的定义、诊断以及分类标准,才能进一步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时间的心力衰竭流行概况与纵向趋势进行比较。
本章通过阐述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心力衰竭预后、病因、基础疾病与危险因素等,为诊、治、防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