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本研究的宏观经济背景

本研究的宏观经济背景

时间:2023-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聚集经济的复兴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活动空间和本地化的产业集群相辅相成。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中,企业需要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全球竞争力报告2001-2002》对世界75个国家的技术创新状况进行了评价,中国的创新能力得分排名第43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并不令人乐观。这篇报告中,我国的“集聚的创新环境”排第44位。

一、聚集经济的复兴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活动空间和本地化的产业集群相辅相成。一方面,交通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成功推进,加速了生产要素、知识和信息的跨国界流动,减少了其运营的单位成本,使社会财富蕴藏在流动的空间之中。另一方面,各地争相吸引投资,争夺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区域竞争加剧,集群已经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国家和区域的竞争力表现为对各种流动财富的吸引力和利用这些财富创造新价值的能力,集群是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交互作用下参与竞争的骨干力量。

“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范围内的物质流动和知识、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其空间运移的单位成本不断减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球逐渐变成了“滑溜溜”的空间。然而,产业集聚的力量并没有因此被削弱。从世界范围来看,人才、资金、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更倾向于集聚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的某些区域和大中城市,制造业生产也越来越高度地集中在有限的产业区域。如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微电子产业群、纽约玛第森大街的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的油漆和涂料业群、加利福尼亚的娱乐业群、西密歇根的办公家具业群、达尔顿的地毯业群、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的制鞋业群等;在意大利,产业集群区集中程度很高,意大利70%以上的制造业、30%以上的就业、40%以上的出口量都是在专业化产业区域内实现的。根据意大利统计局的评判标准,全意大利专业集群地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群地有69个、皮鞋和鞋集群地27个、家具集群地39个、机械集群地32个、食品集群地17个,还有金属制品集群地1个、化学制品集群地4个、造纸与印刷集群地6个、首饰集群地4个。在德国,有索林根的刀具业群、图特林根的外科器械业群、普福尔茨海姆的珠宝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纽伦堡的制笔业群、韦热拉的光学仪器业群、雷姆沙伊德的工具制造业群、巴登-符腾堡的机械业群、德累斯顿附近的陶器业群。在法国,有巴黎森迪尔区的网络业群、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玻璃瓶业群等。这些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之所在。

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发现了在发展中国家大量类似的集群现象。在拉丁美洲的秘鲁、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牙买加等国,有几百个区域政府,大约15000个城市,几乎到处都有集群计划。在非洲,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国也都有各类集群存在。在南非,集群的历史是从1990年才开始,并且主要是国家政府机构发起建立的,例如,1996年5月宣布的关于铝业集群的政府政策建议,2000年政府宣布了一项关于珠宝制造的政策建议。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例如波兰、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等国也发展了集群。在亚洲的中国、韩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也有发达程度不同的专业化集群。在印度,有旁遮普邦的路德海阿那的金属加工和纺织工业群、泰米尔纳德邦的提若普尔的棉针织业群、古吉拉特邦的苏拉特的钻石加工业群、卡纳达卡邦的班加罗尔的电子软件业群、北方邦的阿格拉的鞋业群。

世界版图由于大量的集群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的财富大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创造的。拥有美国硅谷的加利福尼亚州,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各国经济总量排名的第11位。意大利每年出口的200多亿美元主要是由66个集群区提供的。印度约350个集群创造了印度制造业出口额的60%,在一个非常小的城镇卡尼巴德(Qanibad)的一个纺织集群所织造的毯子占印度全国产量的75%,在印度南部一个非常小的集群狄罗朴尔(Diropoor),每年产值1亿美元,阿格拉(Agra)鞋业集群每年生产的鞋价值6千万美元,鲁第海那(Ludihina)的纺织集群生产了80%的毛织服装,班加罗尔是印度著名的“硅谷”。在印度农村地区还有大约2000个手工业集群,从事黄铜制品、纺织印染、皮革、陶器、有机制品、手工纸等产品的生产,泰米尔纳德邦的提若普尔有7000个中小企业,1999年出口6.5亿美元棉针织品到欧盟、日本和美国。

全球经济中,一国欲获得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更重要的是那些扎根于本土上的中小企业集群。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中,企业需要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通过伙伴关系的建立,促进信息流动和创造性思维的传递,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由客商、供应商、竞争者,以及诸如大学、专业学校、顾问团、政府等支持性机构所构成的集群会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

《全球竞争力报告2001-2002》(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合作完成)对世界75个国家的技术创新状况进行了评价,中国的创新能力得分排名第43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并不令人乐观。这篇报告中,我国的“集聚的创新环境”排第44位。“产业集群的普遍性和深度”是“集聚的创新环境”的三项指标之一,中国排名第39位,在世界总体比较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表1 -1)。这就说明了集群作为集聚的创新环境的重要性,给我们以启示。

表1 -1 “集聚的创新环境”采用的3项指标和排名

资料来源: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总第556期,2002.9.26.第6页

二、美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型组织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不是产业集群经济增长的原因,当按市场分工的专业化企业网络出现时,当网络的外部性形成时,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开始了,无孔不入的网络外部性使在市场机制中占有优势的企业获得成功。个人电脑市场的规模、电脑产品种类的迅速增长,意味着没有单一组织能按所需速度在组织内部产生所必需的技术,企业网络分散和使用者对多品种的需要,以及网络之间迅速的学习过程,使得网络企业竞争者不断产生。但企业的地理集中和劳动雇佣的当地化使得这种正反馈效应受到地理的局限,美英计算机产业集群就是一个明证。

1.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斯旺(Swann)(1991)研究表明,1988年超过一半的美国计算机企业集中在3个地区,在一些新集群起着日益重要作用的同时,最早的集群仍占支配地位。桑塔克拉雷(Santa Clara)、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和波斯顿-剑桥(Boston Cambridge)、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128公路)的产业集群,可能并非美国所有集群的典型,但它们是最有活力的。此外,除了在计算机产业,这些集群在其他产业中也取得了成功。

硅谷是随着企业的“爆炸性”增长和新企业的成功开办而发展的,加利福尼亚空军基地的军事支出刺激了斯坦福大学电子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吸引了电子元器件制造商云集此地,从大学派生出新的企业并使这些企业在这一地区形成规模。

有关航空和半导体产业的产业与研究者之间良好的信息联系环境促进了如微处理器、小型机和微型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出现,信息是自由和非正式的,工作高度流动,风险投资为新企业提供了必要的金融和管理支持,当军事需求减少时,地区产业已获得足够的自我持续发展能力来保证高增长和企业进入率。

波斯顿-剑桥集群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高技术产业“爆炸性”的增长、微电子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催生了基于大学研究基地和大型企业的新企业的创立,多弗曼(Dorfman)(1967)指出这些发展主要是自然的,来自于现存的大学和研究所企业家的努力。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两类集群经历的危机,只有硅谷似乎重新达到了先前的辉煌,一些经济学家相信这一差别是由于硅谷企业建立在良好的社会基础设施、职业和商业化联系和外部开发能力之上的巨大能力,128公路集群中大多数企业独立的纵向一体化战略阻止了它们进一步地从外部获得发展能力,将他们锁定在孤立的技术或没有通过成功开发市场取得突破。

2.英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柯贝尔(Keeble)1988年撰文认为,英国高科技产业区位最大的决定因素是其高质量的劳动力和优美的人居环境。因此,在英国的西南地区发现最大的产业集群是不奇怪的,与这种功能和劳动分工相关的因素常常是科学研究的历史原因,大学及公立和私立研究机构的建立为回避从基地研究中催生出的新的商业风险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凯勒(Kelly)于1987提出了高科技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产业的形成、大学-产业联系的存在、受训良好的劳动力和充足的风险资本以及政府优惠的产业政策。所在地区产业结构对区位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量新的高技术企业来自于大学和其他企业研究机构。比蒙特(Beaumont)(1991)的研究表明,某一地区以前的企业人才和知识的积累,为新企业进入该地区进一步提供了所需的人才和知识,90%以上的集群形成于从主导该集群的企业中离职的雇员创办的103.6km2范围内的新企业。

两个地区——剑桥海岸-哈特福特海岸(Cambridgeshire Hertfordshire)和贝克海岸(Berkshire)已成为主要的技术中心,剑桥地区以从大学研究机构衍生出的研究型中小企业而非制造业为主,贝克海岸(Berkshire)拥有大量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随着得益于公立和私立研究机构的科学研究活动,自1980年以后,地区刺激政策在高科技产业的区位选择中起着更大的作用,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苏格兰-哥兰硅谷(Scotland Silicon Glen)的高科技集群。政府政策主要扶持外资企业,使得这些企业大量在这一地区聚集。然而,尽管研究开发活动增长,仍存在偏向生产活动和操作劳动的趋势。

三、飞速发展的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

光电子器件是信息光电子技术的核心和关键,“863计划”中将光电子器件及其集成技术选为信息领域的三大主题之一。十多年来,光电子主题在光电子材料、器件、工艺和应用等各方面实现了飞跃,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并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聚集和培养了一支从事这门高技术研究开发的人才队伍,对国内信息光电子产业的形成和整体实力的加强发挥了作用。

在高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关键技术量子阱材料和量子阱器件的研制已取得决定性的突破,该项成果被评为1996年电子十大科技成果之一;掺铒光纤放大器、量子阱和DFB激光器及高速光收发模块、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及其泵浦的绿光固体激光器和高亮度红、橙、黄发光二极管等一批重大重点课题取得重要成果,已进入转化为产业的新阶段:GaN老蓝光、LED和LD、DFB LD+EA光子集成组件、GeSi/Si材料和量子点器件,面发射激光器等致力于技术创新的课题取得显著进展,有些项目如四方相GaN材料、LED器件及DF B LD+EA光子集成器件、应变量子阱半导体光放大器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成果,特别是量子阱技术的突破为今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正是在高技术的支持下,一批光电子成果转化产业基地逐步建立,如北京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石家庄电子部13所、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长飞公司、长通集团、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及深圳的开发科技、飞通公司等,它们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向企业化转轨等关键问题上都迈出了一大步。这些成果转化产业基地正在成长为我国信息光电子的产业群体,其相关产值和营销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近几年来,我国光电子产业实体的市场营销额已超30亿元人民币,全部为光电子高科技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